散文||端午令人浮想联翩
端午令人浮想联翩
农艺人||安徽
端午节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龙曰、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等,是我国四大民间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它起源于我国,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龙舟竞渡形式祭祀龙祖的节曰。因此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端午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將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个别地方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龙图腾祭祀,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最后形成如今端午节文化内涵。
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有食粽子、栽艾蒲、龙舟赛。食粽子、栽艾蒲的习俗,千百年来在我国盛行不衰。龙舟赛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十分盛行,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喜爱并列入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2006年5月,国务院将端午节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
粽 子
茭粽叶包蒸米饭,野山茶点石菖蒲。粽子,即粽籺,是籺的一种,是汉族人民过“端午节”的节日食品。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当今由粽叶裹糯米粽子,然后用水浸泡煮熟即可食用。
粽子早在春秋之前就已出现,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到了晋代,粽子成为端午的节庆食品。端午食粽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家。
民间传说吃粽子是为纪念屈原,粽子是为祭祀投江屈原而传承下来至今。
粽子种类繁多,从馅料看,北方有包小枣的北京栆粽,南方则有绿豆、五花肉、豆沙、火腿、冬菇、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广东咸肉粽、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2012年被入选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集《主食的故事》系列美食之一。
我地粽子馅料就有绿豆、红豆、豆沙、红枣、鲜肉等多种馅料,其中经过本地手艺人时与俱进的改良馅料,做出来的红豆粽颇有名气。红豆软而不烂,糯米也很有嚼劲,人们喜爰食用,食时沾红糖或白糖更佳,有的主妇还裹小粽子给婴幼儿玩。可惜,现在有的家庭主妇不会裹粽子,只好在市场上买粽子过节。端午节不仅是家人团圆之餐 ,也是谈心、互相关爰之餐,更是尊敬父母、爱护兄弟姐妹、培育子女之餐。我地在端午用餐时还有食五红佳肴习俗,即:红烧鱼、咸鸭蛋、红苋菜、渣肉、虾子,同时饮红酒。
艾 蒿
五月艾蒿香气爽,随风慢慢好留芳。 栽艾蒲也是端午节的一种民俗习惯。 在端午节前的五月初一,把艾和菖蒲放在一起栽在盆子等盛具里,还喜欢用红布条拴紧艾蒲,有的人在艾茎上挂着红纸做的纸粽子。在端午那天午餐前放鞭炮割艾,待晒干艾蒲留作备用。
端午节期间家家户户门上还挂艾蒲。传说插艾挂蒲,有“辟邪除恶”的风俗。这些民间风俗,除去神话和迷信的色彩,应该说还是有科学道理的。因为端午节一过,炎热的盛夏就来临了,蚊子苍蝇等滋生,疾病流行,所以注意卫生极为重要。这时在家插或挂一些艾蒿、菖蒲等芳香型药物,不仅可以预防疾病,对于驱除秽气、净化环境也十分有益。
艾蒿,又名艾草、萧茅、艾绒等。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狀,茎直立,单生或少数,或灰黄褐色,叶的背面呈灰白色,有茸毛,有一种特别的浓郁香气,花药狹线形,花柱与花冠近等长或略长于花冠。瘦果卵形或长形。花果期9~10月。全草入药,有温经、去湿、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过敏等作用。夏季,把釆来的艾拧成绳,或做成艾棒晒干,在蚊子苍蝇较多的时候点燃烟熏,可驱除蚊子苍蝇等,保持室内卫生。
我国很早就有用艾治病的记载。《孟子》一书中,就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说法。艾蒿以端午时采集为最佳期,晒干之后,“陈入方可用”,所以又称之为“陈艾”,即“三年之艾”。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艾蒿逐冷,除湿,老人丹田气弱、脐腹畏冷者,以熟艾入布兜其腹脐,妙不可言。”
关于艾叶还有个传说小故事:唐朝名医孙思邈自幼好学,5岁开始跟随父亲走街串巷给人看病,经常上山采集草药。一天孙思邈和几个小朋友一起到山上玩耍,有个小朋友不慎摔了一跤把脚崴了,脚肿得很厉害,动弹不得。小朋友疼痛难忍,坐在地上哇哇哭。怎么办?孙思邈灵机一动,就从地上拨了一把草放在嘴里嚼烂后糊在小朋友疼痛处。过一会儿,小朋友不哭了,而且肿痛也逐渐消失。其他小朋友问孙思邈这是什么药,孙思邈思索了片刻,他想,小朋友哭的时间总是“哎唉、哎唉”,干脆就把这种草药叫“艾叶”吧!从此“艾叶”这种药名一直延续至今天。
菖 蒲
蒲叶吴刀绿,筠筒楚粽香。 菖蒲,又名香蒲、山菖蒲、剑菖蒲……多年水生草本植物。有香气,根状茎横走,粗狀,稍扁,直径0.5~2cm,有多条不定根(须根)。叶基生,叶片剑狀线形。《本草图经》曾这样描述它:“其叶中心有脊,状如剑。”据传,春秋战国时期。铸剑鼻祖欧冶子就是受到菖蒲的启示,铸造了“纯钧”宝剑。一阵风起于水波之上,那些直挺挺的叶子随风而动,如宝剑般纷纷出鞘,泛起一道道凛然的光芒。也难怪有些地方的人把菖蒲叫作“水剑”。
古人喜爱食用菖蒲。汉代已经有诗云:“石上生菖蒲,一寸十二节。仙人劝我餐,令我头青面如雪。” 梁代江淹《釆石上菖蒲》诗中也有:“冀采石上草,得以驻余颜。”可知,服食菖蒲以驻颜、长生,在古代曾是一种很流行的观念。
古时还有在端午节头戴菖蒲的习俗。如小说《风月梦》中描述扬州风俗,“那些村庄妇女,头上戴着菖蒲、石榴花”。
民间传说钟馗执菖蒲为剑斩杀天下妖孽,后来就被人们当作祛邪的用物。菖蒲能为辟秽开窍,宣气逐痰,解毒,杀虫的作用。全株芳香,可作香料或驱蚊虫。古医方曾將菖蒲作为根治噤口痢的特效药,至今民间还有用它来治疗痢疾。宋代文豪欧阳修自诩醉翁,他在《端午帖子词》中赞道:“共存菖蒲酒,君王寿万春。”可见其酒之魅力。
菖蒲还是水景园中一种主要的雅致观叶植物和装饰品。苏轼云:“菖蒲濯去泥土,渍以清水,置盆中可数年不枯。虽不甚茂,而节叶坚瘦,根须连络,苍然于几案间,久而益可喜也”。
菖蒲既无牡丹之艳,又无莲花之秀,亦无月季之香,却深得人们喜爰。难怪古人常将兰花、菊花、水仙、菖蒲誉为“花草四雅”。因菖蒲耐苦寒,安淡泊,而居“四雅”之首。尧舜禹时期,菖蒲就受到人们的尊宗:“尧时天降精于庭为韭,感百阴之气为菖蒲,故日:尧韭。”
庭园种植菖蒲也有学问,不能用河水和井水,要用泉水和雨水,最好是用一口大缸存雨水,慢慢撇掉杂质,水纯净后再用来浇菖蒲。晚上放在外面接露水,早晨再搬到室内。古人诗道:“一窗凉气如清雾,起看菖蒲叶上珠。”说的就是这种栽培菖蒲技术。
龙舟赛
龙舟赛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关于龙舟赛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祭屈原、祭曹娥、祭伍子胥、祭水神或龙神等祭祀活动,其起源可追溯至战国时代。龙舟赛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和英国等国家地区,是2010年广州亚运会正式比赛目。2011年5月23曰,龙舟赛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大臣。其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了都城,流放到沅和湘流域。秦军攻破了楚国京都,屈原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祖国,于五月初五在写下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亡。正如古诗所述:一路诗怀追泪潸,汩罗思远怎开颜?九歌怨绕离骚曲,天问魂牵楚国山。愤笔疾书留绝赋,屈情遗韵伐豪奸。含冤雪耻千年恨,至此沧波尙不闲。
秦兵大阵亡漳水,渔父哀郢起汨罗。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汩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到处打捞他的真身。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初五划龙舟以纪念之,延续至今。
浙江地区,是以龙舟竞渡纪念曹娥。《后汉书.列女传》中记载,曹娥也是在江中而死去,民间传说她下江寻找父尸。浙江多地区祭祀之。
《清嘉录》中记载,吴地(江苏一带)竞渡,是源于纪念伍子胥,苏州因此有端午祭伍子胥之旧习,并于水上举行竞渡以示纪念。另外还有广西纪念马援、福州纪念阎王王审知等仪式。
龙舟又荡旧时波,锣鼓频催破浪梭。每年端午节我国很多地方,尤其南方都进行龙舟赛,即其场面:鼙鼓初击时似雷声,兽头吐威,万人冲破齐声呼喊,跳跃着的浪花与飞鸟争先恐后,多条龙舟像龙一样的向前冲去,果然获得了锦标归来。古人道: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冲波突出人齐言敢(“言敢”是组合成一个字),跃浪争先鸟退飞。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我巿区孙村镇每年端午节在黄浒河开展“黄浒.龙舟赛”。黄浒龙舟赛,迄今已有上百年历史,是当地最有特色的民俗活动。每次龙舟赛,吸引了左邻右社30、40条龙舟参赛。比赛时围在岸上的人们,惊怕地观看着群龙在水上嬉戏,龙舟上彩旗猎猎作响震纪空中翻飞,敲响的锣鼓喧闹,清清的水流。从古到今屈原的冤魂不散,楚国的风俗至今仍存。也如古人云:共骇群龙水上游,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每年的龙舟赛不仅吸引了方圆5公里内外群众观赏,还迎来更远方游客驱赶来,甚至有华侨同胞等国外友人来欣赏龙舟赛。一些国外游客纷纷赞口不绝说,到现场观看龙舟赛,不仅被声势洁大的场面所震撼,更对传统龙舟赛的历史传承和文化内涵有着更直观了解。为了保障活动安全,市、镇政府都组织近百人的应急指挥队,并调动了数百名民兵参与维持现场秩序,还以照“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评奖条件,对获得一、二、三等状的给予奖励。
由此可见,龙舟赛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是继承爰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的优良传统具体表现,从而促进我们社会更加和谐。
注:根据有关资料搜集整理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农艺人,安徽芜湖人,1992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农业技术工作至今,高级农艺师,先后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数篇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顾问:王树宾 戢觉佑 李品刚
总编辑:冬 歌
副总编:蔡泗明
执行主编:倪宝元
执行主编:吴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