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论语》:子路篇(二十一)

01

   原  文     

路第十三

13.21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02

   释  解      

老师说:“胸怀仁德的从政者,自然不会违仁背道,行己有耻,不辱君命,通过'先之、正之、教之’将上级君命落实于自己的行动之中,使下级民众百姓'庶之、富之、安之’。政令道义的上下通达,周遍而顺畅,给予百姓的是和谐安定。这正是礼乐文明的核心,也是从政之士的行政之道。如果君命不能上下通达顺畅,政令就会中滞不行,不能给予民众百姓礼乐教化的关爱,那就一定会使礼乐和谐安定的政体失去常态,行政就会流于急躁的狂狷混乱之中。狂者激进妄取而失守仁德,狷者偏激不为而不守礼乐。”

03

   释  字     

《说文》:狷:(新附字)褊急也。从犬肙声。古县切。
《广韵》:狷:急也。又音绢。褊急。又古县切。
汉字“狷”从犬肙声。犬多性褊狭而行疾急,故狷从犬。本义为性情急躁、偏激。《说文》:“懁,㤂(急)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獧下曰:'一曰急也。’此与义音同。《论语》'狷’,《孟子》作'獧’。其实当作懁。”张舜䘗《说文解字约注》“狷字不见许书,而行用甚早,狷行而懁、獧并废。”

04

   素说     

前一章通过子贡问士,让人们体悟仕途之士的德才兼备的素养,以及未入仕途之士所遵从“先之、正之”的礼乐道义执守不移,让人们从老师的“正名”中把握士的“劳之、不倦”之行。本章通过“中行而与之”的教导,让人们把握仁德行政者“先之、正之、教之”的上下通达和顺畅的重要且不可缺。
老师说:“胸怀仁德的从政者,自然不会违仁背道,行己有耻,不辱君命,通过'先之、正之、教之’将上级君命落实于自己的行动之中,使下级民众百姓'庶之、富之、安之’。政令道义的上下通达,周遍而顺畅,给予百姓的是和谐安定。这正是礼乐文明的核心,也是从政之士的行政之道。如果君命不能上下通达顺畅,政令就会中滞不行,不能给予民众百姓礼乐教化的关爱,那就一定会使礼乐和谐安定的政体失去常态,行政就会流于急躁的狂狷混乱之中。狂者激进妄取而失守仁德,狷者偏激不为而不守礼乐。”
本章需要注意“中行”不是指中道之行,也不是指行中庸之道,而是指正常行政体制运行的上下通达,“中行”是政令的上下通达顺畅。“与之”是指给予百姓和谐安定的富庶。理由同前几章,本篇是仁德君子行政的指导,不是自我修行,更不是交友择友。“狂狷”是行政不畅,政令不通,必然导致的偏激的两种极端的乱态。“狂”字中没有积极进取的大志之义,“狷”字中没有洁身自好的气节之义。文本中的“狂狷”两字都从“犬”,是犬的两种表现形态,“狂”本指狗发疯,引申指纵情任性或放荡骄恣的态度;“狷”本指犬性褊狭而行疾急,从字的形、音、义中无法考查出初义中含有拘谨自守气节之义。因此,我没有采用这些常用的解读。同时,“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中的“进取”义和今义是完全不相同的,孔子的“进取”是指不守礼乐规矩的妄取乱为,牛泽群《论语札记》中说:“'进取’异于今义,犹激进,贬义。《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始用为褒义,与今义无二致。盖人思想意识中,进,宁过而勿不及,非'犹’也,过难不及易,故陈寿于此悖经义,自带进取性。然其后仍褒贬二义并存,经文在即有旧章也。古人罕用此一词,或为歧义,或为避嫌,或善其义而碍于经文,至今人方常用之。”现在“狂狷”所含表达的含义已经偏离了孔子言说时的初义,这点需要注意。有人疑“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是后人的注文篡入,但定州简本中保留有这些文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