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论语》:雍也篇(三)

01

   原  文     

雍也第六

6.03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02

   释  解      

弟子子华出使到齐国去,弟子冉求请求老师给子华母亲一点粮食做补助,老师说:“给他一釜(64升)粟米吧。”冉求请求老师再多给一些,老师说:“给他一庾(160升)吧。”冉求认为这实在是太少了,于是私底下自作主张地给了她五秉(8000升)粟米。老师知道这事后,教导冉求说:“子华到齐国去,乘坐着高头大马拉的车子,身穿着羊羔皮袍的服装。我听说过,君子只会帮助那些急需帮助的人,只会做雪中送炭的事,不会替富有的人添加财富,不做锦上添花的事。”弟子原思为人简约,安于清贫,不尚浮华,担任了老师家的总管,老师在按照常例给他报酬外,多给了他粟米九百。原思辞让不肯接受。老师对原思说:“不要再推辞了,收下吧!你可以拿去周济你的乡邻们!”

03

   释  字     

《说文》:釜:鍑属。从鬲甫声。扶雨切。𨥏、鬴或从金父声。

《洪武正韵》:釜:《小尔雅》:区四谓之釜,六斗四升也。

“釜”是一种古炊器。敛口圜底,或有二耳。其用于鬲,置于灶,上置甑以蒸煮。春秋战国时齐国的一种量器,两耳坛形,小口大腹。《左传·昭二年》:“齐旧四量,豆、区、釜、钟,四升为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釜,釜十则钟”,按此计算:一釜为六斗四升,一钟为六斛四斗。

《说文》:庾:水槽仓也。从广臾声。一曰仓无屋者。以主切。

《玉篇》:庾:俞主切。大曰仓,小曰庾。

“庾”原指依山崖建成的没有顶盖、露天的谷仓。古时计算单位,一庾相当于十六斗,一说为二斗四升。

《说文》:秉:禾束也。从又持禾。兵永切。

《广韵》:秉:执持。又十六斗曰薮,十薮曰秉。

汉字“秉”从又从禾,表示以手持禾。本义为禾把、禾束,引申指用手执握,手持,再次引申为主持、掌握。古代计算单位,十庾为一秉,一秉为一百六十斗。《广韵》:“十六斗曰薮”,故薮、庾其数相同。

04

   素  说      

前一章老师肯定了颜回的“好学”工夫和所达到的仁德境界,让弟子们把握仁德境界之“简”,体悟“好学”者不可言说的“内自讼”成就,审察仁德境界定静和审几的工夫,教导弟子“行仁”之要在“不迁怒,不贰过”,在“情志可移而心志不移”上的自省自察,在从他人和过往的过失之中“内自讼”,以尽人之性、尽物之性、尽天地之性,从而直达至仁至善的仁德目标境界。本章通过具体事例,让弟子把握“行仁”之要的实践工夫,明晰圣人吝啬俭约和周济普惠的用财之道,让弟子从“君子周急不继富”中以义、以理修裁“狂简”,以实现弘德明仁“行仁”的中庸之道。弟子子华出使到齐国去,弟子冉求请求老师给子华母亲一点粮食做补助,老师说:“给他一釜(64升)粟米吧。”冉求请求老师再多给一些,老师说:“给他一庾(160升)吧。”冉求认为这实在是太少了,于是私底下自作主张地给了她五秉(8000升)粟米。老师知道这事后,教导冉求说:“子华到齐国去,乘坐着高头大马拉的车子,身穿着羊羔皮袍的服装。我听说过,君子只会帮助那些急需帮助的人,只会做雪中送炭的事,不会替富有的人添加财富,不做锦上添花的事。”弟子原思为人简约,安于清贫,不尚浮华,担任了老师家的总管,老师在按照常例给他报酬外,多给了他粟米九百。原思辞让不肯接受。老师对原思说:“不要再推辞了,收下吧!你可以拿去周济你的乡邻们!”本章通过“子华使于齐,原思为之宰”的记述,对冉求“豪爽”“继富”的不宜进行裁制教导,对原思辞厚俸禄的不宜进行教导说服,以见老师行仁之一端,让弟子明晓圣人取予各有所宜的中道。从与其急者而不与其富者的教导之中,清楚表明在老师的行仁之道中,决无财富均分遍惠之意,后世蛊惑“均贫富”的大同理想当与孔子无关。

本章需要注意对“君子周急不继富”的把握。周急不继富,反映的是以义为抓手,以义导利,义利并存的“行仁”思想。从义入手,符合仁道的利是当得之利。在本章的言说之中,孔子对冉有过分的请益,没有直言拒绝;对原思屈己的辞让,也没有责备。其中的玄妙需要细致的体悟方能明了,因为冉求和原思的所为,没有完全违背仁德之道,他们只是对其中之宜、度没有能认真把握住。孔子通过“君子周急不继富”,让弟子领悟本来富有,就没必要再多给予的道理,体察义利关系之中庸。

查阅《素说<论语>》请在公众号中  回复”论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