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乡广南新发现,句町国,壮族先民创立的最早国家

广南县位于云南省文山州东北部,地处滇、桂、黔三省(区)交界处,多年来,这个小县是一种默默无闻的存在。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片方圆7810平方公里的广袤的红土地,却是2200多年前句町(qu ting)国的治所。句町国是壮族先民创立的最早国家,与当时的古滇国、夜郎国齐名,其势力也曾一度超越二者,知名度却明显逊色,几乎湮灭在历史尘埃之中,不为人所知。句町国的范围有多大?句町王的墓葬在哪里?句町国后裔现在何方?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神秘消失的古国,尽管关于它们消失的原因历史上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人们依然能够从历史的蛛丝马迹中找寻到一些线索。句町国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很长一段时期,自汉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正式成立,至南北朝梁天监元年(公元502年)消亡,句町国存在共约600余年。句町国“句町”之名,最早始见于《汉书.地理志》及《华阳国志.南中志》的记载:南中在昔盖夷越之地,滇濮、句町、夜郎、叶榆、桐师、唐侯王国以十数。这里的记载,“句町”即“侯王国以十数”其中的一个“侯王国”。《华阳国志.南中志》又记载:“句町国,汉时受封迄今!”

探秘一个地方的历史和文化,不外乎考古发现和史料佐证。2007年9月,广南县黑支果乡牡宜村发现了一处重大的古墓,抢救性发掘由此展开,断断续续一直到2011年才基本结束。进入广南县博物馆,牡宜考古发掘的相关文物集中陈列于此,这是一处汉代典型的墓葬型制——木椁墓。墓室长5.1米,宽4.2米,高1.95米,规模与古滇王墓相当。共出土珍贵文物200余件。其中出土简牍,经破译后内含与王莽削藩的动议一致。在出土的漆木耳杯上发现“王(承)”字样,与《汉书》记载因王莽削藩被杀句町王邯,有一个叫作“承”的弟弟,从而知道此墓为句町王邯弟“王(承)”之墓。该墓距1919年在黑支果乡阿章村出土的“阿章铜鼓”(现为云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相隔不到1000米,那里还出土了铜鼎、铜斧等诸多精美的青铜器,并有多座待发掘的古墓封土堆,这一切都说明广南是句町王世代居住的地方。

事实上,建国后,广南县又在五珠的沙果村出土了早期的“沙果Ⅱ号铜鼓”(全球18面最古老的铜鼓之一)和春秋中期的“沙果Ⅰ号铜鼓”以及春秋晚期的者偏鼓。境内共存出土和传世铜鼓43面,被中外专家认定为世界铜鼓发源地之一。不但如此,广南县在莲城镇小尖山发现了西汉时代“青铜墓群”,以及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广西西林县驮娘江边普驮村出土的铜棺、铜鼓墓葬及其陪葬品,都向人们展示了句町国辉煌的历史和文化。

考古发现只是其中的一方面,还要从历史史料的记载才能揭开其神秘的面纱。《尚书·牧誓》载:助武王伐纣的八个少数民族中有“濮”(句町先民)参与,与出土的春秋早、中、晚期铜鼓相互印证,说明早在春秋战国之前就有句町先民存在。《汉书》载:汉武帝时句町方国执政的毋波得知西汉朝廷发兵攻破南越及回师降服夜郎之后,深受汉武帝威德的影响,于元鼎6年(公元111年)率部归附了汉朝。汉武帝封其为侯,以其地置句町县。汉昭帝始元年间(公元前86—80年),句町侯毋波奉诏率部助汉大破益州,“斩首捕虏五万余级,获畜产十余万”,功勋卓著,乃获封“句町王”,句町国故而得名,与古滇国、夜郎国齐名。

《汉书》中说,封国之后的句町辖地,包含了现在云南的文山、富宁、岘山、丘北、开远,广西的德保、靖西、那坡、百色、凌云、田林、隆林,其中心区为现在的云南广南县和广西西林两县境内。当时句町国的势力,东北至曲靖、兴义,西至玉溪、通海、建水,南至越南的北部,实力与夜郎、滇国两国相当。在今天的驮娘江流域,一些与“王”相关的地名比比皆是。

著名历史学家江应樑先生在其《中国民族史》中说:“益州'大破’之后,滇国的实力下降,滇王的地位亦不复存在了,时距益州郡的设置仅二十七年(公元前109—82年),代之而起者是钩(句)町侯亡(毋)波”,“句町人”在滇的统治持续了54年之久,距毋波附汉的元鼎6年已达83年。他还说:“由于句町在益州驻留,与夜郎的矛盾尚未激化,但其回归后,二王的对立正式构成”。历史事实的确如此,句町本属牂牁郡,自从毋波由侯晋级为王之后,牂牁郡内即同时存在夜郎和句町两个国王。为互相兼并,两个王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

第二代句町王禹(公元前28—25年)时已发展为西南强大的方国。史书记载:汉成帝河平年间,夜郎王兴与句町王禹、漏卧侯俞举兵相互攻击。牂柯郡太守请发兵诛杀他们,朝廷议论以为道远不可攻击,遣太中大夫蜀郡张匡持节和解。夜郎王兴等不从命,刻汉朝官员的木像,立在道旁射击。杜钦劝大将军王凤讨伐。大将军王凤于是推荐金城司马陈立为牂柯郡太守。陈立至牂柯,诛杀夜郎王兴。句町王禹、漏卧侯俞害怕,提供粟千斛,牛、羊犒劳汉朝吏士。其后,“兴妻父翁指与兴子邪务收余兵,迫胁旁二十二邑反”,又被牂牁太守陈立与都尉万年残酷镇压,夜郎从此覆灭,时距汉武帝赐予夜郎王号仅84年。自此以后,句町国即日益坐大,不仅控制了益州郡,还控制了牂牁郡的广大地区。

公元9年,王莽篡夺汉位,并实行改制。他认为四夷称王是“谬于一统”,于是下令贬第三代句町王邯为侯,邯不从,牂牁大尹(太守)周钦(歆)便施奸计诱杀了邯。其弟第四代句町王承率“三边蛮夷”与王莽政权进行了长达9年的战争。天凤三年(公元16年),王莽遗平蛮将军冯茂率巴、蜀、犍为吏士进剿,但却毫无进展,3年仍未攻下,甚至造成“疾疫死者十七,巴、蜀骚动”的被动局面。为此,王莽气急败坏地杀了冯茂,“更谴宁始将军廉丹与庸部牧史熊大发天水、陇西骑士,广汉、巴、蜀、犍为吏民十万,转输者合二十万人”,浩浩荡荡,讨伐句町。但在句町及其周围各族邑君长人民坚强抗击之下,战争打了3年,莽军仍屡战屡败,“死者数万”。地皇二年(公元21年)王莽再派和仲、曹放、郭兴率兵进击,也未得手。相反,王莽政权却于公元23年,在内陆赤眉,绿林农民起义与西南边疆各族的反抗之下垮了台。

《晋书·地理志》载:晋朝初年,句町国仍与兴古郡并立,其句町县沿袭于三国时期蜀汉。句町国到常琚写《华阳国志》之时(略当公元345—361年东晋穆帝时期)都依然保留句町王的封号。另据《宋书·州郡志》和《南齐书·州郡志》记载,公元420年,南朝刘宋政权取代东晋;公元479年,刘宋又为萧齐取代,两朝的兴古郡中皆有句町,但到梁朝已没有了句町的记载,说明此时句町国已经消失在了历史烟云中(萧齐被梁朝取代是在公元502年)。

句町国的消亡,并非是因为大的战争或者大的自然灾害、大的疫情而造成的那种部落、部族甚至人种的整体性毁灭,它的消失是一个政权的一种和平嬗变,南朝梁废句町时并没发生大的兼并性战争,它只是一个地区性方国、一个地方政权对于大的民族族群和后来的中央政权的认同与归顺,是中华民族民族大融合的一个和平过程。同时,2000多年中,也没有历史记载说当地曾经发生过对生存于此的濮、僚人构成灾难性威胁的大的自然灾害和大的瘟疫。所以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句町国的创建者濮、僚等族的后裔一直生息繁衍于句町国的故地——广南,并逐步发展壮大成为今天的壮族。句町国不仅为后人留下丰厚的文化遗产,也留下了延绵不绝的民俗风情。如今,欧贵婚俗、二次葬等习俗仍然盛行乡间。另据统计,在广南县现今的2815个自然村村名中,用壮语冠名的就有1074个。

在句町国消亡近800年后,同样是在广南,又出现了一个同为壮族的地方政治势力——侬氏土司家族(1275—1948年),共承袭了27代673年。特别是“翁德”浓智高,在距今950年前的北宋皇祐年间,七求内附宋朝廷,与交趾抗衡,遭拒绝后在安德州起兵反宋,占领邕州后建立南天国,自称慧仁皇帝。其实际主政的时间跨度也与句町国所差无几。因为侬氏土司的先祖可明确追溯到唐朝,据此推断侬氏就是句町贵族后裔,在经过一段岁月的蛰伏后,又重新崛起。

【作者】王成,中国走遍56民族及吃遍56民族总策划总领队,中国探险家俱乐部人文领域特别顾问。媒体撰稿人,乐途旅游网超级灵感旅行家。工农商学兵貌似占全,能朝九晚五,也有诗和远方。惟愿我们在行走中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本文所有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署名,未经许可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有其他需求请与作者联系。18612630430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