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论语》:泰伯篇(七)

01

   原  文     

泰伯第八

08.07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02

   释  解      

曾子说:“有识之士应当躬行'为政以成德’的事业,以仁德之心、仁德之举、仁德之为为目标,承担起恢复'德行天下’的重任,建功立德,振邦兴国。因此,士不可以不拥有博大的胸怀和坚强的毅力,因为他承担着的道义重大而道路遥远。他将'仁德大道行于天下’作为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以为己任,这难道还不重大吗?为仁德行于天下,须用平生的精力来躬行实践,终生奋斗,直至死方才停歇,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03

   释  字      

弘(𪪺)

《说文》:弘:弓声也。从弓厶声。厶古文肱字。胡肱切。

《玉篇》:弘:胡肱切。大也。

汉字“弘”,初文为“𪪺”,从弓从口,弓亦声。《说文》“从弓厶声。厶古文肱字”,所从“厶”是“口”之讹变。有学者释“弘”字为:厶指胳膊,弘会以厶曳弓之义,曳弓使之满,此说不可信。《说文》“弓声也”,本义表示弓声,并特指声音洪大,引申为大、广大,使之大,使宽广等义。

《说文》:毅:妄怒也。一曰有决也。从殳豙声。鱼既切。

《说文解字约注》:毅:舜徽按:本書豕部“𧱏,豕怒毛豎也”。毅乃𧱏之後起字。獸怒,但豎其毛而已;人怒動輒以杖械相加,故毅字本从殳。許云妄怒者,妄當读如㞢部𡉚下所云“艸木妄生”之妄,猶言盛怒也。人之剛毅者,氣盛能決似之,故毅字又训果決。玄應《一切经音义》引作“果决也”,今本作“有决也”,疑有字误。

《玉篇》:毅:致果也。

汉字“毅”从殳豙声,豙是鬃毛竖起之意;殳是手持工具或武器。本指杀猪时猪狂怒,鬃毛竖,而杀猪人则果敢坚决地下手。《说文》“妄怒也。一曰有决也。从殳豙声。”“有决”即勇决果断,取意于持械坚定不移地做事。本义为果决,刚强,坚韧。引申指冷酷、严峻。本章为本义,坚强、果断,坚强而能决断。

04

   素  说      

前一章曾子通过仁德君子的“托孤、寄命、不夺”,展示了仁德君子“为政以成其德”的忠贞不渝,赞美了仁德君子的品质、气节和境界,本章承接前章对仁德君子的赞颂,对有识之士提出了期望和教诲,期望士人们能在乱世之时觉醒,承担起自己应有的担当,以先王的仁德大道为目标,恢复礼制,振邦兴国。曾子说:“有识之士应当躬行'为政以成德’的事业,以仁德之心、仁德之举、仁德之为为目标,承担起恢复'德行天下’的重任,建功立德,振邦兴国。因此,士不可以不拥有博大的胸怀和坚强的毅力,因为他承担着的道义重大而道路遥远。他将'仁德大道行于天下’作为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以为己任,这难道还不重大吗?欲让仁德行于天下,就必须用平生的精力来躬行实践,终生奋斗,直至死方才停歇,难道这路程还不遥远吗?”本篇连续五章记录曾子之行之语,让门人弟子把握在位者和不在位者的君子和士人“为政以成德”的战兢危惧之心。从“动容貌,正颜色”开始,到达成“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的精神境界,从“临大节不夺其志”到“仁为己任,死而后已”的坚强不息,体现出曾子之身行言教与老师言行教诲的传承和发展。充分阐释了老师的“士志于道”的精神和内涵,把对士的要求提高到理想的道德高度。

本章需要注意辨析清楚何为“士”?士是指有见识有才干的人,是有能力治国安邦的人。马新在《论语解读》中说:“'士’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复杂的演变过程。西周时代,士本是贵族阶级的最低一层,其上为'大夫’,其下为'庶人’。由于当时社会的流动性极小,人们的身份地位因而也相当固定。《说文解字》训'士’为'事也’,顾炎武断定古代的士'大抵皆有职之人’,大抵各种低层官吏如邑宰、府吏等都由士来充任。到了春秋战国之际,由于社会秩序的变动、社会组织的复杂化及官债制度的成长,'士’这一阶层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一方面是士的队伍迅速扩大,这主要是由于平民的上升和贵族的下降二者合流所造成的;另一方面则是此时'士’的主要构成是各类知识者,巳不能训为'事’,他们越来越像是拥有知识的自由职业者。”唐文治在《论语大义》中说:“《白虎通·爵》篇曰:'士者,事也,任事之称也。’可见为士者,皆当自任天下之事。弘毅,以性质言;任重道远,以志趣言。不曰'士当弘毅’,而曰'士不可以不弘毅’,又有以学问化性质之义。……仁以为己任,是学问之实在处。死而后已,是学问之究竟处,所谓尽性以立命也。《礼记·表记》篇曰:'仁之为器重,其为道远,举者莫能胜也,行者莫能致也。’曾子所以得道统之传者,惟在仁以为己任;而千古有志之士,所以能立德、立功、立言者,亦惟在仁以为己任。”

查阅《素说<论语>》请在公众号中  回复”论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