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之际蚬子正肥,“女姑口”访友时偶遇赶海人捉蚬子的场景

河海相接之港湾,多盛产肥美之贝类,乳山口、丁字湾莫不如此,而同样位于胶东半岛南海岸线上的“女姑口”,也是这般。
女姑口,位于胶州湾之北,城阳区之西南。白沙河、墨水河、洪江河等河流在此附近入海,长年累月,逐渐形成一片滩涂,在地理上被称之为“女姑北滩”,属沧口水道北部海滩的一部分(《青岛市志》)。
在历史上,女姑口曾以航运而闻名,鼎盛时期与丁字湾畔的金家口声名相埒。然而,其后来的发展轨迹也与金家口相似——一方面因为泥沙淤积,一方面由于青岛港的兴起,女姑口港也最终衰落。
商船鳞次之场面虽然不复往昔,但因为有高铁、高速等跨海大桥从此经过,现在的女姑口仍是人来车往的热闹之地。而随着时代的扩展,附近的西后楼、西女姑山等村庄,也旧貌换新颜,逐渐变为现代化的高楼小区。
笔者有位大学同学,现在的上班地点就在女姑口一带。前段时间,我们相约在此小聚。觥筹之余,笔者也沿着白沙河大桥下的河滨路参观了一番。这短短几百米之行却很有收获,不仅欣赏到了女姑口河海交汇的自然风光,还见到了赶海人在淤泥中捞蚬子的劳动场面。正因为此次近距离的亲眼所见,这才有了本文开头“港湾多产美贝”之感叹。
刚才说的“蚬子”,准确来说,其实是“蛏子”的一种。不过,自丁字湾向西,至胶州湾一带,似皆习惯称之为“蚬”(莱阳南乡话发音更接近于xuan),以此跟常见的蛏子(竹节蛏)相区分。
与细长的竹节蛏不同,“蚬子”短而肥,肉厚味美,市场价格也相对较高,一斤通常在二十元以上。在莱阳南乡,“蚬子”通常为招待贵客之佳肴,婚嫁之时,喜主也多备此物。笔者于莱阳做客时常见之,只是不曾看过捕捞的场面。没想到的是,这次到女姑口访友,竟然弥补此缺。
当时正值午后,我们在河边行走,看到退潮之后的滩涂上有很多小螃蟹在爬来爬去,就停留下来注视了一会儿,直到旁边传来脚踩淤泥发出的吱吱声,这才转移了视线。只见一位身穿水鞋、水衣的赶海人,手提一个篮子,正从滩涂中一步一步向岸边走来。
待他上岸之后,始看清在篮子中盛放之物,即“蚬子”也。由于刚刚捞出还没有经过清洗,这些蚬子的外壳上带着不少淤泥。但即便如此,也能看出其个头之大。“农历五月,麦黄蚬肥。”此言不虚也。
听这位赶海人介绍,蚬子喜欢在滩涂中筑穴而居,有经验之渔民,一眼就能辨认出其洞穴之所在,然后按图索骥即可。不过,此物也有大小年之差别,去年数量较多,今年则相对较少。物以稀为贵,这样一包大蚬子,在市场上也能换不少钱吧。当然,在淤泥中劳作半天,也是一件挺辛苦的事情了。
实际上,除了蚬子之外,女姑口附近的蛤喇亦属佳品。女姑口之东,为“女姑山”,而西即是红岛。红岛蛤喇之名,在青岛市区自不必说,而即便是外地的朋友,应该也有所耳闻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