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为什么不把我当亲闺女?”:中国人的情感模式都是在找“妈妈”

“婆婆为什么不把我当亲闺女?”:中国人的情感模式都是在找“妈妈”

原创作者|李莉

刘小念写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离过婚的女人遇到了一个未婚的狂热追求者,而这个男人不但比自己小还非常优秀。

女人担心自己有过婚史准公婆不接纳而忐忑不安。

没想到得知情况的准婆婆红着眼圈对她说:“兰兰(女人的小名),受委屈了,一切都过去了,向前看,好日子来了”。

此后婆婆对她百般宠爱,专挑她喜欢吃的菜做,去亲戚家做客时也不忘嘱咐亲戚,哪些菜是自己儿媳妇不喜欢吃的 。

女人生产的时候,所有人在走廊里等着,孩子生下来后,医生让家属抱着孩子去洗澡,婆婆和老公都没有动。婆婆说:“我得守着兰兰,女人生孩子就是从鬼门关走一趟,我得好好守着她。”

产床前婆婆慈爱地摩挲着儿媳妇的头发说:“我娃受苦了,娘要变着花样给你做好吃的才行。”

那一刻媳妇觉得是全世界最幸福最幸运的女人。

再后来女人工作忙,婆婆就来小家里帮着带孩子,操持家务,但从不求回报,并把儿媳妇的喜好永远放在心上。

母亲节的时候儿媳妇单独带婆婆去看电影《你好,李焕英》,又带婆婆去吃西餐。她对婆婆说:“娘,等孩子大一点我就带你去旅游,去吃大餐,去做你这辈子都没做过的事。”

她有信心让婆婆成为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娘亲。

可意外还是在明天之前来临了。

婆婆在买菜的路上出了车祸,开颅手术做到一半就终止了。当时婆婆手里正拎着媳妇一直念叨的洋槐花。

儿媳妇的天都塌了,她哭了睡,醒了哭,完全不能接受这个事实。

在婆婆的坟前她哭喊着:“娘,希望有来生。来生,我还要叫您'娘'”。

这篇让人泪眼婆娑的婆媳故事,会不会让很多儿媳妇内心冰冻的一角瞬间融化?

原来婆婆也可以像妈妈一样疼爱儿媳妇,甚至比妈妈更能治愈我们的内心。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藏着一个“理想父母”的模型,媳妇对婆婆最初的希望是对“理想妈妈”的投射,我们幻想被“另一个妈妈”看见、肯定和无条件的接纳。

我们潜意识里希望童年时代原生态家庭留给我们的创伤能在另一个人身上或者他的家庭中被治愈。

然而不幸的是,很多恋爱和婚姻并没有治愈我们童年的创伤,反而让我们留下了更深的伤疤。

有调查显示中国的离婚案至少有百分之八十以上都受婆媳矛盾的影响。

婆媳矛盾成为了中国社会和家庭的首要矛盾。

心理学家武志红在《中国式的情与爱》一书中写道:婆媳矛盾在中国是一种普遍现象,欧美虽然也存在婆媳矛盾,但只是单个家庭现象,在中国却是广泛的、大面积的存在。

01

婆媳关系是亲密关系的竞争。

在新的家庭中,如果有一个糟糕的婆媳关系,那么可以肯定,在婆婆以前的家庭中也曾有着一段糟糕的婆媳关系。而那个糟糕的婆媳关系会让婆婆与儿子建立了非常亲密的关系。对这个婆婆而言在世上最亲密的关系是儿子而不是丈夫。

于是当儿子要离开自己与另外一个女人建立亲密关系时,婆婆会非常伤心难过。她觉得失去了最重要的人,所以她有意无意阻止儿子和媳妇建立最亲密的关系。

这是很多婆媳难以相处的心理秘密。

02

婆媳关系是一场权利的争夺。

婆婆和媳妇两个女人在新的家庭中争夺谁是女主人,谁说了算的权利。

绝大数离婚的家庭就是因为两个女人谁也不让步。

婆婆不明白儿子结了婚就意味着从身体上、权利上、契约上已经属于了另外一个女人,但婆婆总不愿意接受这个现实。

但对媳妇来讲小家是她的地盘,但现在她却像一个闯入了婆婆和丈夫共生关系里的第三者。

03

a.要正确处理婆媳关系,作为儿媳的我们要善于觉察自己。正如张德芬老师说所:“保持觉知,让我们成为自己的主人。”

(1)婆媳关系是母女关系的投射。

曾奇峰说,媳妇也许跟自己的母亲之间的冲突是一个未完成的事件,这个事件却投射到了媳妇和婆婆的关系中。

媳妇潜意识里想通过跟婆婆的冲突,跨时空的解决早年跟母亲的关系问题。

然而把现在的关系等同于过去的关系在时间上本就是一个错误。

媳妇也可能用早年的关系模式应对现在的任何关系。所以早年没解决的关系问题都会在现在重现。

或许看起来你活在现在,其实却活在早年关系制造的限定中。

(2)婆婆是媳妇对“理想妈妈”的幻想。

其次媳妇对婆婆最初的希望其实是对“理想妈妈”的投射,媳妇幻想自己能被“理想妈妈”看见、肯定和无条件的接纳。

我们无意识都将婚姻当做了治疗,目的是修正我们童年的错误,恋人和其原生态家庭都被我们当做了“理想父母”。

然而,不幸的是,很多恋爱和婚姻的治疗并没有获得成功,因为这个世上本不存在我们所设想的“理想父母”。

婆婆和媳妇没有经历生养、磨合的漫长过程,本就没有深厚的感情基础。

作为儿媳妇的我们不妨试着像理解自己的父母一样站在婆婆的角度看看:她所处的时代、家庭环境和所受的教育。

也许,以她的认知来说,她已经做得足够好了。

也许,你不曾被满足的部分不是她不愿意给,而是她没有能力给。

看清她的处境也许能让你更坦然一些。

(3)看见自己内在的小孩,与他一起成长。

我们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长不大的小孩。

不管在童年还是成年后,一旦内心的小孩得不到关注和疼爱,她就会躲在角落里哭泣,成了一个阴晴不定的孩子。

我们敏感、自卑、不安,想要在关系中寻求安抚是因为我们的内在小孩渴求被看见、被疼爱。

试着与我们的内在小孩一起成长,去感知、肯定、支持、无条件接纳她。

只有内在小孩被看见、被疗愈,并与我们一同健康快乐地成长,我们的内心才会真正成长。

b.要处理好婆媳关系,男人责无旁贷。

如果家里有糟糕的婆媳关系,身为儿子和丈夫的男人要意识到婆媳关系其实是一种三角关系。

婆媳矛盾的实质是两个女人在争夺同一个男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男人自己身上,而解决的途径就是保证夫妻关系重于亲子关系。

曾奇峰说,夫妻关系是家庭的“定海神针”。在有公婆、夫妻和孩子的“三世同堂”家庭中,如果夫妻关系是家庭核心,拥有第一发言权,那么这个家庭就会稳如磐石。

也许男人在潜意识里会认为不顺从父母,特别是不听妈妈的话就是对妈妈的背叛,就是不孝顺,其实对父母或者妈妈最好的孝顺,就是孝而不顺。

男人应该懂得:孝,是你应尽的义务,但“顺”却未必。孝敬妈妈,并不代表妈妈可以随意插手你的人生。

孝顺,不是一味地自我牺牲。

想对男人们说不管我们再怎么敬爱自己的父母,他们最终将离我们而去,也不管我们再怎么宠爱自己的孩子,他们也最终会离开我们去走自己的路,而妻子才是那个不管阴晴圆缺陪在你身边的人,她应该被你珍惜和呵护。

C.在亲子关系中,为人父母,特别是妈妈对已经长大了的孩子该放手时要放手,让他们去选择自己的人生,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喜欢龙应台的一篇文章——《目送》。

《目送》里有这么一段话: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

只不过意味着,

你和他的缘分,

就是今生今世,

不断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

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

他在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不必追”虽然苍凉,

但作为父母的我们必须如此。

一如心理学家克莱尔所说:

“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

只有一种爱是为了分离,

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真正的父母之爱,

不是对孩子恒久的占有,

而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参考资料:

①、《中国式的情与爱》,武志红著。

②、《曾奇峰的心理课》,曾奇峰著。

③、

③、“我是二婚,结婚前瞒着婆婆,接到医院的电话后,天都塌了”。作者:刘小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