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大师于魁智:明明已婚,为何与搭档李胜素传出绯闻?

京剧是'人'的艺术,一个故事的背景、内容最终都会被投放至台上人的唱词和动作上。

在大家的演绎下,故事才真正被赋予了生命,传递至我们的心中。没有一个又一个京剧大师的付出,京剧这一传统文化也不会被传承至今。

令人意外的是,当代最出名的京剧演唱家于魁智的风评却好坏不一。一方面有人称赞于魁智是'京剧界最好的一条嗓子'。另一方面,于魁智明明已婚,却和搭档李胜素之间传出了不少绯闻,属实费解。

大师之路,汗水铸就

1961年,于魁智出生于一个音乐家庭。于魁智的母亲是一名音乐老师,因此当其他小朋友在外玩耍时,于魁智的休闲活动就是听母亲唱歌。

在这样的引导下,于魁智自然萌发了对唱歌的热情,小小年纪就成为了合唱队的领唱。

为了更好地发挥他的天赋,于魁智的父母将他送往中国京剧剧院,师从杨元咏,学习京剧表演。于魁智声音清亮,又肯下苦功,很快就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

在毕业考上,更是以不凡的表演打动了中国京剧院的评委,夺得了唯二的老生名额,仅在弱冠年华完成了进入中国京剧院这一不凡成就。

作为新人,于魁智需要在京剧院进一步磨练才能登台表演。为了能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表演水平,于魁智常常'闻鸡起舞',天没亮就做嗓音训练。

面对这个不仅天赋绝佳,本身还十分努力的后生,许多京剧院的老前辈,诸如李鸣盛、杜近芳等人也对于魁智伸出了橄榄枝。

二十六岁时,于魁智终于登上了正式舞台。这一场演出博得了满堂喝彩,于魁智在《乌盆记》对刘世昌的演绎可谓入木三分,将劳动人民含冤而死的悲苦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刘世昌'一角的饰演让于魁智名气大增,又接连在几场表演中大出风采后,于魁智前往香港演出。

在香港,于魁智邂逅了自己的爱人梁以薇。两人一见钟情,梁以薇甚至甘愿放弃自己富家千金的身份跟随于魁智一同回到大陆打拼。

尽管只能靠于魁智每个月400元的微薄薪水过活,两人却依旧情意绵绵。在梁以薇的照顾下,于魁智在事业上没有了后顾之忧,表演技艺也更上一层楼,甚至在北京举行了专场演出。

尽管名声大噪,于魁智依旧觉得自己的表演缺少了一些关键。就京剧表演而言,老生一般要和一名'旦角'搭档才能够更好呈现故事情节。

为了能够让演出更顺利,老生一般会和旦角长期搭档,培养默契。当时的于魁智虽然名声在外,但还没有确定长期搭档。

令人意外的是,面对多位成名旦角的邀请,于魁智却选择了当时还籍籍无名的李胜素作为自己的搭档。

事实证明于魁智确实眼光毒辣。作为梅派的传承人,李胜素的旦角堪称一绝,与杨派老生的于魁智之间的配合更是天衣无缝。

两人共同出演的《野猪林》等节目更是获得了台北观众的认可,媒体更是夸奖两人的表演如同视觉艺术一样让人沉醉。

于魁智的出色技艺也得到了党中央的肯定。自2002年起,于魁智的京剧表演就成了央视春晚的固定节目,《梨园闹新春》、《红色娘子军》等作品更是人人传唱。

为了进一步推广京剧艺术,于魁智还被外派至伦敦等地进行全球巡演,在国际上都颇有声誉。

与李胜素暧昧惹黑料

尽管于魁智在京剧圈里名声不菲,在圈外却常常和搭档李胜素闹出一些绯闻,吸引了不少不明所以的观众。

导致于魁智被黑的首要原因还是于魁智对搭档李胜素的提携。和李胜素不同,于魁智少年成名,师从杨元咏,从小就作为杨派老生被培养。

无论是天赋还是资历都是无可争议的同届第一。相反,李胜素就不起眼的多。

虽然李胜素师从梅兰芳的儿子梅葆玖,但李胜素在旦角表演一途上却总是欠缺一些天赋,在《贵妃醉酒》、《凤还巢》等旦角出彩的作品上都表现不佳,需要梅葆玖手把手教。

除了表演功夫有欠缺外,李胜素的表演经历也不丰富,作为梅葆玖的弟子,李胜素有很多参加国内外梅派大汇演的机会,但却都没能成名。

两相比较,于魁智会选择李胜素就成了一个费解的选择。除了李胜素本身不出彩外,于魁智会和李胜素传出绯闻的另一个原因则是因为好事媒体捕风捉影。

于魁智和李胜素搭档后,虽然李胜素的专业水平稍显欠缺,两人之间却有着天生的默契。在媒体的眼中,两人志趣相投,表演之间更是有天然的配合。

同时,无论是于魁智还是李胜素,颜值都相当得高,举手投足间颇有一种'金童玉女'的默契感。对好事媒体而言,这样的组合就成了天然的炒作材料。

他们有意淡化了于魁智原配妻子梁以薇的存在,忽略了数十年来梁以薇对于魁智的支持,将于魁智事业再攀高峰的成就全都算作李胜素的功绩。

更有甚者,某些媒体更是为了博人眼球捏造了于魁智和李胜素之间的暧昧传闻

实际上,虽然在京剧表演上是一对好搭档,但于魁智和李胜素私下只是普通搭档关系,更是各有家室,完全没有一点暧昧的气氛。

京剧离不开表演者,但比起出演者,观众却更应该将注意力放在作品本身上。固然于魁智和李胜素都是出色的表演艺术家,但他们的成功也离不开优秀的作品。

只有当观众专注于作品时,无良媒体才不会用表演者的桃色新闻来混淆视听,京剧作品也能更加纯粹。

只有当观众真正看到京剧艺术背后的底蕴与文化之时,这份国粹才能真正地走入我们心中,将或美好、或悲戚的故事传承下去,不至于熄灭于历史长河中。

文/赵贺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