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玉林:怀念母亲/再也没有嗯妈,再也没有娘屋,能不泪奔……
怀念母亲
曾玉林
不久前看到一句话,“父母在,我们还有来处;父母不在,我们只剩归途。”确实如此,今年春节的无聊,大约也跟母亲的去世有关。
往常的回老家,基本上都往娘屋跑。随便拉拉家常,一个上午或下午就过去了。但今年不同,由于老父亲随弟弟在贵阳没回家过年,娘屋已是人去屋空蛛丝绕梁尘满桌了。再也看不到母亲的身影了,喊惯了的“嗯妈”只能由喉咙口一次次咽下去,真的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未语泪双流”啊。
于是想起母亲,点点滴滴涌上心头,悲?不悲?好像都有。
记得给母亲穿好寿衣入棺之时,看着她那安详的遗容,我竟没有悲痛,相反倒是有一种轻松感。我为自己的这种感觉感到羞愧。但同时又觉得有理,因为相比较母亲的无法动弹而将脸都睡肿了的样子,我确实觉得母亲是解脱享福去了。
同样的心情还有。七十多岁的老姑父坚持要亲自给我母亲写祭文,并且要我们三姊妹站到旁边听。从母亲八岁丧父、十岁丧母拉扯妹妹长大,到嫁到婆家扶助年轻守寡的婆婆砌屋、供小叔子读书娶亲,再到省吃俭用供我们姐弟三人读书,白发苍苍的姑父念得是悲情难抑,但我们三人却反应漠然,真真是辜负了他老人家。
最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母亲灵柩被起肩出门上山之际,作为女儿本应扶柩哀哭不已的我同样没有哭泣。我自己也觉得这太不正常了,因为在一般人看来,母亲去世,就如同塌了天、陷了地般茫然无助,感觉自此没有了根。所以,在吊唁的那晚,我所教的426班每个学生都写了一张纸条来安慰我。因为我在一次作文中就讲到我的母亲。那是母亲给我带来一包豆壳,用来做菜的,我尝了,还是儿时的味道。我跟学生说,母爱并不要惊天动地的素材,平凡琐事足矣。四十多年了,这世间谁还能记得我偏好这么一口?只有母亲!但那之后没有多久,母亲就脑溢血了。
大概所有的悲痛都必须在事定之后才会慢慢渗出来,像细水,不经意,但长久,不断流。
母亲去世之后,我第一次感到悲痛的是道观师要我最后一次给母亲奠茶。那是要呼喊母亲来喝茶的,看着母亲的遗像,我眼泪刷地流了下来,却怎么也喊不出口。
第二次悲痛是母亲去世一个月后。因为弟弟过生,我买了猪肚,并且煲好了拿回去,弟弟说,先端到堂屋高桌子上敬了母亲。我端过去,请了母亲。想起以往都是母亲欢天喜地地吃着我做好拿回的猪肚,现在却只能在神台上探点气,不禁悲从中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啊——母亲再也不能吃到我做的猪肚了。
第三次悲痛是在暑假。母亲去世后,弟弟把父亲接去了。从此我的回故乡就成了回婆家,因为再也没有娘家可回了,才真正地感觉到“娘不在家就不在”了,也感觉到自己仿佛真正嫁出去了。夫家离娘家只有短短的几十米,竟成了我再也迈不过的坎。我不敢往娘家方向走,怕看到孤零零的老屋把门锁,怕草萋萋的院落挂斜阳。因为要上南岳烧香,婆婆领着我儿去盘古庙烧“起码香”很久没回,我去接他们。途径母亲门前的马路,这是父亲出去之后我第一次经过娘屋前。暮色中,老屋更显矮小黝黑凄凉寂静,没有了母亲在时温暖的灯光,没有了灯光下慈爱的双亲,当时的我心酸得要命,连路都走不稳了。自此,我很久都不敢再走往娘屋的那个方向了。
这种悲痛时隐时现,就像一只短笛,总在不经意的时候响起。我算是真正体会到韩愈的那句“彼苍者天,曷其有极”了。大概只有等到跟母亲相会的那一天,这种情感才可能终止。
母亲去世后,姨妈曾责怪我没有给母亲写祭文,枉费了母亲送我读了这么多的书。这也难怪,我哪比得上她对母亲的情义。她对母亲真正是奉上了对父母才有的敬意。姨妈是母亲带大的,在她眼里,母亲亦父亦母。母亲上面有个姐姐,但十六岁就出嫁了,走时带走了属于她的那一份余粮、布匹。母亲二十岁才出嫁,嫁时未拿一丝一毫,全都留给了孤单的姨妈。所以她守着母亲落气;在带着一对哭闹不休的双胞胎孙女的劳累下,衣不解带,硬是要替母亲守灵三天三夜而没合过眼,怎么劝都劝不住;哭着扶灵把母亲送上了山。相比姨妈,我更加惭愧。人说“娘肚里常有崽,崽肚里冇得娘。”这句话可谓是对我的鲜明写照。起初,我还为自己开脱,认为自己对母亲尽了心,认为自己为了照顾母亲有天连脸都忘记洗就去上课了,甚至有天累得上完课就一屁股坐在讲台旁的水泥地板上,根本顾不了什么师道尊严了。现在想来,这一切跟母亲对我的付出根本不能相比。我只守了母亲一十七天,母亲却养育了我整整二十三年!
母亲重病两个多月,自脑溢血手术之后到去世,一直都不能说话,但我深信,她临终前一定心如镜儿般透亮,最后的三次高压氧把她彻底给做清醒了,只不过她不能动弹,不能吃喝,不会说话。从最后一天的拒绝我们的喂水呛痰到去世,总共才一天一夜。母亲是为了不拖累我们才这样的啊。这是事后的回忆我们慢慢猜出来的,我可敬的母亲!总是想着别人,唯独没有她自己的母亲!
想着日后再也没有“嗯妈”可喊,想着以后再也没有母亲身影的娘屋,真是悲不胜悲啊。
听道观师说,母亲去世的时辰很好,她的下辈子一定大富大贵。我本不信神,但此刻却希望这些都是真的。母亲,想您!愿那边的您幸福安好!
【作者简介】曾玉林,湖南邵东三中教师。
感恩作者授权 绿 汀 文 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