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州十八拍
编者按语 :今天是端午节,端午节有吃粽子的习俗,相传是为了纪念屈原。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等著名诗句又一次在我的脑海中浮现。他追求真理矢志不渝的无畏精神和坚定信念,他忧国忧民的胸襟和情怀都值得我们学习。今天,我也想起了几年前看到的一篇纪念屈原的精美散文,遗憾的是不知作者姓名。特转载到我的“书馆”里,供我闲暇时欣赏,并与馆友及广大网友们分享。
归州十八拍
屈子
到了归州,一半是因为屈原。那个曾经行吟泽畔、幽忧而歌的屈子,那个独立不迁、上下求索的屈子,已内化成我们中华民族人格的标杆、精神的向度。他的逸响伟辞,造就了归州远近罕有的根根文脉,因着这文脉,又让归州有了十足的底气,就如同它脚下涌动的江水,平静其表,恣意其里,没有了里,就只是徒有其表,具了里,有了底气,这水就有了光,这归州就有了厚度,有了归宿,有了屈子的风骚和余韵。
了解屈子,其实不必到归州。到了归州,却对屈子多了一份了解。如果说乐平里是屈子的故乡,归州却情愿是屈子出发的码头,不管是遂志,还是失意,他都可以从这里出发,施展他的美政,也可以平静地归来,一浇心头的块垒,于是,屈原沱在归州地图上,有了它独特的意味。
屈子街
这是一条街吗?像又不像。说它像,是它两边布满了像吊脚楼一样的房子。说它不像,是它一不能走车、二不能走马,三很少有行人。可以说,这是一条和屈原一样独具品格的街,也只有归州配得起这么好听的街名。而所谓街,其实就是从山脚一直蜿蜒而上的台阶组成的道路,这条特殊道路的坡度是六十度。两边的房子也是错落有致,因势而成。马头墙、滚龙嵴,处处显出精致的美,所有建筑也一律粉墙黛瓦,简单得恰到好处,却是那种精心的简单。
写有屈子街三个金色大字的牌坊在山底下,我们就从这里开始,拾级而上,一步一景,移步换景,一直走到最高处。天、地、人,此时是最重要的元素了,往前望,可以看到屈原曾经发问的遥遥的天,和以蓝天为背景的有点嵯峨的建筑,回首处,底下是恒动的一江逝水,是远处的一山淡绿。而我们,就在屈子街的深处走动。这些用青石拼成的台阶,就如同一行行离骚和天问,让我们哪怕只是浮浅的触及到三闾大夫的灵魂。站在高处的台阶上,留下一帧帧剪影,也留下了背后的一抹斜阳。
美人香草
少时读楚辞,无端地喜欢美人香草这种说法,但不知就里,以为美人就是美人,香草就是香草,或者美人有香草之气,香草有美人之姿,是一个多么令人销魂的青春词汇。后来读了郁达夫诗:“美人香草闲情赋,岂是离骚屈宋心。”又读了更多的集注,才知道事情究竟不是那么简单,屈原描写男女之情,更多地是要寄托他的忠君爱国之思。
其实楚辞就是一个植物的世界,里面有名字的花草果木就达百余种。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这样美妙的诗句任何时候吟诵都是一种享受。此次踏访归州,当然不是专为寻找美人香草而来,却见到街上绿树婆娑,花草妖娆。我想问,那些摄我魂魄的、有着美好动听名字的 “江离”、“申椒”、“菌桂”、“惠苣”、“留夷”、“揭车”、“杜衡”、“胡绳” 会在我的眼前闪现吗?它们曾给予先贤们多么巨大的想象力呀。
从归州的高处往下走时,我们与一株紫茉莉相遇,鲜艳夺目的花朵,不由让我们驻足不前。同行者有几位女子,一个叫它洗澡花,说它是在傍晚人类沐浴之时开放;一个说是胭脂花,可以把它摘下来做成佩饰,并现身示范,戴在素耳上,果然其艳无比。回来请教书本,她们竟都没说错。此花的别名很多,除了这三个,又叫夜晚花,夜娇娇。名多人不怪,只要好听就行
归州
临水而居的归州秉有天地的灵气,临水而居的归州女子自然也是别具慧心,顾盼多姿。她们最适宜临水照花,闪现秋波婉转的柔情;或者用纤纤素手,在殷实的橘丛中缠绕,凹凸有致的身体呈现出一种丰收的喜悦。走在路上,她们就像散落在玉盘里的一颗颗珍珠,生动有致,无光自耀。凭立轩窗,却似乎又有一腔心事欲与人说又欲言又止。归州因了屈原,更深沉;因了这些女子,却也更玲珑剔透。
是的,归州是小镇,不比通都大邑。那些大都会女子也漂亮,但却脂粉味浓,处处都有人造的痕迹。小镇里的美女,比如归州女子,却嫌脂粉污颜色,崇尚淡扫娥眉,何尝不是一种更持久、更绿色的美。小镇里往往出大作家,已是定论;小镇里出大美女,怕也是现实一种吧。
柯南道尔说过:“女人个个都美,但有一些比其他女人更美”(Every woman is beautiful. But some are more beautiful than others),归州女子也许是这更美里的一种。谁敢说山鬼、湘夫人的身上就没有古代归州女子的影子?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屈子其实也有和我们一样的情怀。
傍晚,下榻的宾馆门口,几位轻衣素面的女子正在利索地为我们准备菜肴。她们的笑声穿透力很强。在一顿丰盛的晚餐后,那笑声还在洇透着我们作为过客的心绪。
谁的归州
与归州照面过三次,一次是在去屈原生身之地乐平里的路上,从车窗望开去,但见山外青山楼外楼,一色的楼阁亭院,飞檐翘角,大有古风存焉,因为是依山面水而建,故民居颇富立体感,车内的当地朋友告诉我,这就是新归州。这次虽是远观,却也不由人过目不忘。一次是到郭家坝爬三清观,晚上我们专门驱车夜访归州,远远看处,但见灯火点点,人家处处,静谧极也生趣极。那次,我们生怕惊扰了归州,匆匆地来,逛了逛街容,在归州广场俯瞰,闲览,然后又匆匆地走,去郭家坝歇息。我知道,这两次我都没有真正走进归州,归州仍然不是我的。就此发愿,何时一定心无旁骛,专门为归州而来。
于是我们来了,归州也以它的浑厚来迎接我们。暮色中的归州是幽静的,晨霭中的归州是秀丽的,而正午的归州也并不张扬。归州的内心就如同一位处子,任外界如何嘈杂,如何势焰,它都不为所动,安之若素。
东坡词云,此心安处是故乡。归州让我们心安,所以它何尝不是我们的故乡。
皂荚树
小时读鲁迅文,总是被文里大量的陌生物什和词汇缠夹得厉害。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面有一段优美的文字“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里窜向云霄去了”,接着又是蟋蟀、油蛉、蜈蚣、班蝥和何首乌、木莲等等,当时还是黄毛小儿的我哪见过这么多稀罕物呀,不由得对鲁迅又恨又佩服,佩服其博学,恨其写了那么多没见过的东西,让我们背诵起来尤其吃力。以致那时每发新语文书,见到鲁迅就发怵,因为他的文章总是比其他人的难几个档次。
闲话少说,还是来说皂荚树。这种鲁迅百草园里特有的花木一直让我念念不忘。我的家乡,这种树多野生在井旁,我记忆中皂荚树并不大,矮矮的,有点像灌木,妇女们有时摘下它的果实,在水里浸泡,代替肥皂洗衣服,我小时好奇,摘下过它的叶子浸湿后搓弄,果然有油腻在手,皂荚树真是名副其实哟。
不想这次访归州,终于看到了“高大的皂荚树”,就在归州广场的一角。同行的当地朋友告诉我,这棵树有几百年的历史,原来生长在老归州,后来迁植过来,成了新归州最有底蕴的植物了。我不由仔细端详起这棵皂荚树来,看上去足有二十多米高,树干粗大,却写满着岁月的沧桑。冠大如盖,叶子边缘有着细细的钝齿,其绿如新发。听说当地居民对它特有感情,移栽之始,许多人都自愿地为其浇水,培土。民犹如此,树何幸甚。
有人说,看一个地方的历史底气,一是看名人,二是看老树。在归州,我们可说是两全其美了,行不虚也。
香溪
归州东十公里,便是婉蜒委曲的香溪河,而香溪河在归州境内有二十八公里。写归州,这是一条绕不过去的河。但我至今耿耿于怀的是,为什么在乡镇撤并的分分合合中,香溪镇最后仍然其名不保,逃不了被撤并的厄运,在行政版图上消失了。
没有香溪镇,香溪河仍然在流,像一条美丽的白飘带,给了三峡这块美丽的土地数不尽的柔美,也给了三峡女子数不尽的妩媚。都说三峡天下壮,其实只是其中的一端,到了香溪,掬一口清澈的水,再豪壮的人也会柔和起来,如果不巧听到了香溪女子的情歌,那柔和便会变成柔情,说不定在心里千回百折起来,无法收拾了:“晚上做梦喜幽幽,梦是情哥睡炕头。五更鸡叫惊破梦,眼泪流湿一枕头”,柔极爱极,
说到香溪河,最绕不过的还是王昭君。香溪河畔是她的故乡,相传昭君入宫前曾在溪边洗涤罗帕,百里溪流从此芬芳四溢,香溪由此而得名。香溪中有一种形似桃花、色若素丝、身分四瓣的鱼,每当桃花盛开时节,那鱼浮游碧水之间,与飘落水面的花瓣相嬉戏,是花是鱼两不知;每当桃花谢尽,那鱼也不见踪影,它便是香溪独有的桃花鱼。据传说,桃花鱼是昭君洒泪离别故乡时,泪珠滴入溪水而变成的。我要说,这样的传说我愿意听一百遍。
花蕊夫人诗说,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真痛心之作。昭君以一个弱女子,却要担负起一个国家和平的重任,亦让天下男儿无颜色。“明妃生照楚江情,艳比天边明月明”,以昭君之美惠,如能一生在这香溪河边浣衣织布,相夫教子,也未尝不幸福。但在时代的裹挟下,个人的幸福何足道哉,历史也没有假如,后人复后人,一句“昭君和亲识见高”,就足以将一切冰解掉。
望归亭
也许是可以登高望远的缘故吧,望归亭位于归州新镇的最高处,登斯亭也,新镇全貌一览无余,浩荡长江扑面而来。再细看,但见归州依山就势,背山临江,呈“凹”形分布于屈家沟东西两侧。凭栏远眺,远山含翠;收眼近观,柑橘透香。秋风徐来,此时如果身边正好携了一卷离骚经,展卷吟读,其人其文,斯情斯景,莫非魂兮归来了?
同行者告诉我,望归亭属于新归州镇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因为是新亭,倒是一点古气都没有,两边立柱无楹联,光秃秃的,不意给那些痴男怨女提供了渲泄情感的处所。不过新归州才建成没几年,事情千头万绪,这些总有完善之日吧,须知山不可无泉,亭不可无联。联的妙处,是不但可以给游客带来雅兴逸趣,过后有回味的凭借,而且有时亭以联名,互相衬托,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云南昆明的大观楼长联,就是清朝乾隆年间昆明名士孙髯翁登大观楼有感而作,虽多至一百八十字,但见识超卓,襟怀阔大,读到第一句“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就让人神往不已了,遂使大观楼名高天下,人声沸沸。其实风景本来就是时变时新的,今人的新景在后人眼里即成老景,望归亭如果搞点整体文化擘划,刻点楹联,树点诗碑,则功莫大焉。顾颉刚先生曾说历史是层累的造成的,风景其实亦如是,前人留胜迹,后辈复登临,登楼怀古,登高作赋,登亭望月,遂有文化勃兴之征。
望归是中国文化一个挥之不去的母题,愈咀嚼则愈味长。妻望夫归,父望子归,让多少人望眼欲穿,即使肉体望成了石头,望的人也是不得归,归不得。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念之能不断肠?难怪舒婷写神女峰,笔锋一振,那句“与其在悬崖上壁立千年,不如在丈夫肩头痛哭一晚,”得到了多少人的共鸣。归州有望归亭,归州也有屈原和昭君,他们一个是失意的游子,一个是去国的丽人;一个投身汩罗,一个埋骨他乡。一个诗骚悬日月,一个青冢留后世,他们身虽不能归乡,魂和名则共归兮。
楚人不识凤?
闲逛归州街,弥漫在眼前的是浓浓的楚文化气息,在屈子街头,铸造了一尊“楚凤凰”青铜雕塑,翼翼有于飞之势;而在镇办公大楼外墙,也尽配虎座凤架鼓铁栏杆、篆体“楚”字镶嵌。设计者不趋时,不媚俗,而是将文化融入建筑中,使归州街散发出斑斓的文化灵光。
说到楚文化,不能不提到凤。楚人的风俗,尊凤崇龙表现得异常突出。据统计,在《楚辞》一书中提到龙和凤的都有二十四次之多。楚国的老庄哲学也是凤影绰绰,《庄子 逍遥游》开首就说,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九万里。这里的鹏就是凤。“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三年不飞,一飞冲天”,说的依然是凤。楚人以凤为图腾,大概是楚族源于东方民族鸟图腾集团,是源于楚人的固有信仰吧。历史的传递和继承有时就是这样,不令而行,递相祖述,遂使文化之香火不绝如缕,民族之精髓薪火相传。
以前很喜欢读李太白诗,汪洋恣肆,及长,渐嗜老杜。记得太白有诗云:“楚人不识凤,重价求山鸡”,当然是借此抒发积闷,有怀才不遇的怨气在。但为何说楚人不识凤,很多年都不得正解。后来才弄清了这句诗的本事,相传有一楚人,误将山鸡当凤凰,以重价买了回去,准备献给楚王,不料路上山鸡死了,楚王被他的诚意感动,仍厚赏了他。原来李白说的楚人,并非泛指,而是专指那位误买山鸡的楚人,不过这个故事倒是传递出了楚人好凤的明确信息。写到此,我倒对这位楚国先人生出些许钦佩来,起码他还是真的喜欢凤,不像我的另一位楚先民叶公,在家里到处画满了龙,好龙的名声震天价响,等到真的龙来,却吓得丧魂落魄,面如土灰,让后人取笑不尽。
楚人爱凤,尊凤,楚人也知凤,识凤,这大概是没有争议的了。新的屈原祠不就是栖身在秭归凤凰山吗?我想,屈子若泉下有知,也会欣慰吧。
骚诗之外
与友夜游归州后,回到下榻的房间,不能寐,遂从包里抽出一本《清代骚坛诗选录》捧读。此书是参加端午诗会得到的,这次特意带出来翻翻。我想说的是,这样一本肯定没有多少市场的书,秭归方面为光大楚骚传统,让其付梓,的确可嘉可钦。至于此书错讹之处和编排上的问题,则真是白璧微瑕也。
我读书喜欢僻一点的,翻开此书,我跳过了收诗最多的向国庠,而是径奔吴翰章,吴是清代举人,文史功底深湛。此前,说实话,没有读过他的诗。能在归州读到吴翰章,又是一缘吧。这个缘是有因的,一是前几年读北京蒋寅的《金陵生小言》,书中提到过吴翰章的《双溪札记》,知道里面多记兴山异闻,末卷则录近人诗而稍加议论,为诗话体佳作。我于诗话素有所嗜,从此则留心此书,可惜一直没有寓目。二是有朋友屡次提到过吴翰章老屋,还给我发来了老屋的照片。老屋是木结构二楼二进的院落,里面充溢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而且还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了。可惜这种不多的老房子,也要给大三峡让路了,遭到拆迁。所幸是移迁,而且是整旧如旧,遂于心稍宽,只可憾也没有寓目。《清代骚坛诗选录》收吴诗仅《秭城杂咏》四首,但已能窥其诗之韵深意广,若“近看妃县余秦火,哪自高阳忆楚宫”,虽是区区咏怀,亦非戏作。
读完吴翰章,目光注意到顾嘉蘅身上,顾是宜昌城区人,道光进士,任南阳知府二十年,深孚众望。如今被人屡屡提起,却是一副名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说的是南阳襄阳为争诸葛亮的隐居地的归属而不可开交,顾嘉蘅乃撰此联,既赞诸葛亮,又消弭两地争执,真明智之举。《清代骚坛诗选录》收了他的八首五言杂咏,平心而论,意境平平。一句“超然思不凡”,一看就是从少陵之“飘然思不群”中点化而来,无多嚼头。就此思之,一个人既要官做得好,又要诗写得好,两者得兼,的确不易。所谓的诗穷而后工、愤怒出诗人、文章憎命达、国家不幸诗家幸,真金石之言。当然,一个国家,一个家庭,还是应以民生为重,民生凋敝,饥肠辘辘,诗有何用?
屈原像
孔子诞辰2557年祭孔大典前夕,中国孔子基金会和山东方面正式向世界发布了孔子的标准像,一时争议声不断。细看标准像,孔子简直是一俊男,“国”字脸、宽鼻、阔嘴、浓眉、长髯,一副玉树临风、谦谦君子之姿。不过,这可颠覆了我对孔子以前的印象,史上载他不但是野合而生,而且长得很丑,民间流传有“七漏”之说,即唇露齿、眼露睛、鼻露孔,耳露窿等等,简直其貌不扬,但民间也说,人不可貌相嘛,所以,孔子在我眼里始终至大至美,标准像之举的确是蛇足和续貂之举。
那天晚上到屈原祠,过了牌楼,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尊屈原铜像,基座为花岗石,导游告诉我们,铜像高近4米,总重量达3吨。铜像由湖北美术学院设计,1985年铸造成功后安置于此的。且看这尊像,屈大夫低头沉思,顶风徐步,一副忧国忧民的样子。像如其人,所以我以为它在刻划人物性格上是成功的。那天晚上,想在屈原像前留个影,但因为灯光的原因,最后只好作罢。
突发奇想,屈原到底长的什么样?他的标准像又是个什么样?恕我寡闻,的确到现在也没弄清。不过我想,屈原一定是个清俊飘逸的人,否则也写不出恢弘瑰丽、想象独特的《离骚》和《天问》,他一定很瘦,因为他一生忧愤、又加上两次流放,已经斯人独憔悴了。邮票是国家的名片,就我所知,屈原在1949年后至少两次上了邮票,一次是1953年,因为他于当年被评为世界四大名人之一,国家邮政局于是踵事增华,发行了由孙传哲绘的屈原邮票一枚,粗看上去像太白,飘逸洒脱,细看又像少陵,骨瘦神俊。大概是受了过去名人像赞的影响,这幅屈原像太拘泥于实,浓眉长须,而且还皱起了眉头,我不喜欢。第二次是1994年发行的《中国古代文学家》第二辑,屈原被列入其中,这次看上去就艺术多了,可说是摹到了屈子的神韵,整个画面以写意为主,并落脚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样的意境上,实在不错。
我曾留意收集过有关山鬼的画作,她“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乘赤豹,坐辛夷车,若隐若现,是历代画家热衷的题材之一。而屈原可以说更是备受画家青睐,原因大概有二,一是文人最喜欢各摅胸臆闷,遇到不顺心的事,容易从不得志而忧愤的屈原身上得到解脱;二是崇拜、钦敬屈原的伟大人格。后者的更多些吧。古代画得最好的我认为是赵子昂,最得屈子风流蕴藉的真髓。现代画得最好的则是傅抱石,在上个世纪上中叶,他至少画了七幅屈原像,特别是抗战期间,欲借骚魂起国魂,他的屈原像多是行吟泽畔,高冠长铗,且均中锋入笔,力透纸背,吐露出他的一腔忧国情怀。
回到话题,窃以为,既然屈原的精神是多样的,屈原像也没有必要划一。那种总想在每一个领域建立起秩序和标准的思想,不但无益,而且也徒劳。
夜游屈原祠
乐平里是屈原的生身之地,那里现有屈原故里牌坊和屈原庙,还有读书洞和照面井,虽然有不少附会之处,但今年去了一次,依然有亲炙其袍泽之香的感觉,钟灵毓秀,名不虚传。有人说,“在乐平里这么僻远的地方出不了大诗人屈原”,简直是刻舟求剑,妄人妄语,不值一驳。而屈原祠,很惭愧,还是第一次造访,虽然它不因为我不来而增一份寂寞,也不因为我来而增一份热闹。但于我心,仍是有疚。
不过这次造访很特别,是在风和日丽的月夜。这特别,一是因为夜,有点古人那种秉烛夜游的况味,当然不是人生如寄,及时行乐的意思;二是因为月,屈原与月亮之心结,楚辞与月亮之关联,实在又是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话题,在此不展开。今人评价说,屈子风骚悬日月,诚非誉词,名惠而实至也。
据记载,最早的屈原祠是唐元和十五年,即820年由归州刺史王茂元斥资兴建的,他还作有《楚三闾大夫屈先生祠堂铭并序》纪其盛。宋神宗时封屈原为“清烈公”,归州百姓在屈沱建清烈公祠。元至清又维修过多次。后因葛洲坝水利工程动工,1976年迁建至县城东三里之向家坪,主体工程于1977年动工,1982年建成。才过十多年,又因三峡工程兴建,屈原祠又要迁建到秭归新县城附近的凤凰山。所以有人戏言,屈原是三峡最老的移民了。
虽然是夜晚,但屈原祠好不热闹,全国各地的游客可谓摩肩接踵,而且游兴颇浓。管理处的负责人告诉我们,现在每晚最多有十多条三峡游的乘客来屈原祠凭吊忠魂。大概是三峡正在蓄水吧,游客们也想抓住蓄水前的最后机会,来一睹屈原祠的风采。即使门票贵至70元,游客仍是尽兴而来,兴尽而归。是啊,这种夜游景点的乐趣,并不是每个地方都可以让你满足的。而屈原祠,很适宜于夜游,夜游之趣,就是那种万籁此俱寂,天地与神通的感觉,就是那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觉,而屈原,不就是一个与天地对话的高人吗?他在人间找不到对话者,于是只有问天,仰天大问,不得出路,最终自沉汩罗。对于他的自沉,很多人不理解,就连郭沫若都说屈原没有达到“忘我”的境界,并说我国之于屈原,是深幸有一,不望有二。见仁见智,在此不论。只是认为屈子沉江,实乃屈子的最佳选择之一,死生亦大矣,壮烈的死比那种隐忍的生,更需要勇气。
屈原祠的细节
入了屈原祠,头一个遭遇就是山门。山门在景点中的地位自是重要,所谓的劈头印象嘛。山门既要有地方和文化特色,小中见大,又要与主景点协调,不能喧宾夺主,关键是度的把握。屈原祠的山门其实是一座高17米的牌楼,背山面江,甚是阔大,这大,当然不是大而无当,却是大得其体,屈原一生,秉大材,持大节,知大端,聚大义,开楚骚大局,宏民族大旨,不当大乎?不欲大乎?
观牌楼,盖的是琉璃瓦,高低错落,并兼楚风楚韵。楚国八百年,创造了独具特质的南方文化,巫、凤、龙、火并时闪耀,庄、骚、名、鬼错综登场,直与我中华文化争半壁也。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楚之实力究竟也是文化力,而非武力也。秦二世而亡,究其因,乃是凭武力而非文化力也。生死的玄机,虽不足为外人道,亦是不可不深究的。
导游是当地女子,讲起话来亦有楚音,像鸟语那么好听。她介绍山门时说,一级屋角为鳌鱼,二级为卷龙,三级为草龙,正中脊饰为宝瓶;牌楼正面,中为天明堂,左右为二龙盘柱,中嵌郭沫若题写的“屈原祠”三字。整个山门气势磅礴,耸立橘树丛中,各级屋脊绘以蓝天、红日、大海、和变形夔龙、飞凤,龙凤呈祥,和谐一体。那晚因是趁着月色,看不分明,却已能体味山门之匠心了。虽是才建于二十多年前,却有独到的审美。我不是怀旧派,只是有时也怀点小旧,比如书,以前的书,装帧何其素雅,空白也多,摩娑其上,是一种美的享受,而现在,却大多俗不可耐,哪讲什么美,一本学术书,封面也是女体横飞,劣艳到骨,恶俗到心,诚是一蟹不如一蟹了,不说也罢。
过了山门,自然是到屈原纪念馆,大凡纪念馆,无非是些诗词书画的杂烩了,兼列一些实物,再罗一些史料,就可以给游客一个明了的记忆。只是因对屈子的丝丝缕缕,以前有了点粗粗浅浅的了解,我倒是很关注橱窗里的那些老书了。大多是关于屈原生平和楚辞学的,也基本见过,很多幸有入藏,惟几种民国版和港版的比较稀见。
有关楚辞研究书目,可谓汗牛充栋,举不胜举,楚辞专家姜亮夫及其受业曾著《楚辞书目五种》及其续编,力发其覆,尤恐有遗珠之失,可见求全实非易事。这次在屈原祠,还终于看到了一九五三年屈原被评为世界四大名人时,《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所发的消息,《光明日报》还配发了林庚写的《屈原其人》,可见编辑的用心。
遗憾者何?曰,没有瞻仰屈大夫墓。相传屈原投汩罗,神鱼负尸返秭归,乡人具衣冠礼葬。有人说,过庙思敬,过墓思哀。此次夜游,敬又增了一层,对于屈原,也对于屈原的精神。至于哀思,还是留待他日吧,不过还有他日吗?三峡蓄水声声急,时不我待了。
月归何处
到归州,是白天,日高花影重;观屈祠,在夜晚,月上柳梢头。今夜,不用隙中窥月,不必台上望月,但对韵人,酌淡友,于树下赏月,吟月、醉月,辄身适,心安,意佳,神会,有至乐在也。至乐之道,在一不玩月,二不揽月,远名缰,拒利锁,淡然处之,怡然为之,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如此,则幸甚至矣。
也许是命定的安排吧,临近中秋,我们终于在屈原祠的月华如水之夜,吊屈子魂,赏瑶台月。那末,这屈子和月亮,到底是怎样一种纠葛?二者为何这样融在一起,在二千多年后,被我们在中间挽了一个长长的结,结的这头,是屈子,是他孤傲的魂,是他热烈的情;结的那头,是冰轮,是它圣洁的魄,是它清华的心。在时间的背后,他们惺惺相惜,难解难分,月亮给了屈原如许的浪漫,屈原也给了月亮美丽的诗句。
“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又顾菟腹?”,屈子在天问中的诗句,翻译成现在的语言就是,月亮它有什么德性呀,逐渐死去又随即逐渐发光?它究竟要得到什么,要把兔子在腹中蓄养。这里的夜光就是月亮,而且我国传说中月中有兔的记载,也首见于《天问》的这句诗。我们看到,这分明是一个有情有义的月亮,它眷恋着普照人间大地,即使亏损到无,也能挽回到有,于是,“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兮代序”,我们有了时间,女人和潮水有了周期,大地有了此伏彼起,此消彼涨;于是,我们恨新月之易沉,惜缺月之迟上;于是,月光如水,照亮了诗歌的道路,照亮了楚辞里的每一个语言瞬间。
还是在《天问》中,屈原甚至为我们演绎了一段有关月中嫦娥的情欲故事,说的是嫦娥的丈夫后羿对嫦娥有不忠行为,和河伯的妻子发生了暧昧关系,嫦娥因此而大为羞怒,一气之下离开后羿跑到月亮上去了。嫦娥后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她后悔什么呢?后悔不该放弃人间的生趣吗?后悔月亮并不属于她吗?在月中看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吗?一切的一切,一定在嫦娥的心里激起阵阵涟漪,她也许想起了少女时与后羿的缱绻含情,想起了那次月下的相逢来得多么惬意,想起了少妇时代的种种遇合和邂逅。感谢屈原,他使我深信,所有的爱情都和月亮有关。
在屈原用他的理想、热情、痛苦以至于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离骚》中,屈原还邀请驾驭月亮的望舒,追逐他所爱的美人。“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多么神奇而浪漫的情怀!雨巷诗人戴望舒的名字就是根据月亮而来。而在他流放途中所写的《涉江》中,一句“被明月兮佩宝璐,世混浊而莫余知兮”,让多少后来人唏嘘不已。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令人叹叹。在那个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时代,执行的是蝉翼为重,千钧为轻的法则,哪有月亮一样高洁的屈原的出路,无同声相应之人,于心太悲,于心又何安,遂自沉而归,为了心中的那一片月光。
今夜归州月,因为有了屈原而更加光耀。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屈原的精神因为有了归州而更加永恒。今夜,月归归州。
两个诗人
我们时代最优异的诗人海子在其第一首长诗《河流》中,引用了洛尔迦给惠特曼的献诗:“梦想你是一条河,而且睡得像一条河”,这是多好的诗句,明净而深刻。不过我更关注的是他里面无所不在的月亮意象:“村庄围住月亮,和我陷得太深的瞳孔”、“天空太深/月亮无声无息地落进/孩子们”、“伐木丁丁,大漠明驼,想起了长安月亮/人们说,那儿浸湿了歌声”。仿佛月亮无时无刻不在同他私语。
而在海子的第一首短诗《亚洲铜》里,他写道:“亚洲铜,亚洲铜/看见了吗?寻那两只白鸽子,它是屈原遗落在沙滩上的白鞋子/让我们-----我们和河流一起,穿上它吧。”、“亚洲铜,亚洲铜/击鼓之后,我们把在黑暗中跳舞的心脏叫做月亮/这月亮主要由你构成。”这首完成于一九八四年的短诗直指屈原和月亮,使我不由想到这位同样走向自杀的天才诗人,一定同二千多年前的屈原,在冥冥中有心犀暗通之处,不然怎么会写出这样瑰丽无比、充满着南方意味的诗句。在《水抱屈原》一诗中,海子干脆写道:“水抱屈原是我/如此尸骨难收”,多年以后,他终于以不可遏止的激情卧轨,结束了自己短暂而辉煌的一生。
海子就这样和屈原一样,有着难以割弃的月亮情结,他写下了《月》、《夜月》、《夜晚的月亮》、《月全食》等优美的短什。而在《红月亮:女人的腐败或丰收》里,他以澎湃的心情写下了他眼中的月亮和女人:“月亮的表面吸附着女人的盐和女人的血/火灾中升起的灯光 把大地照亮/月亮表面粗糙不平 充满梦境/月亮的内心站着一匹忧伤的马 一个女人/用死亡的麦粒喂活她”。这使我又想到,海子和屈原一样,诗歌里有一种挥不去的姐姐意象,对姐姐的依恋和爱慕依稀可见。海子一生爱过四位女子,但每一次的结果都是一场灾难,特别是他初恋的女子,更与他的全部生命有关。然而海子却为他们写下了不少动人的诗篇:“荒凉的山岗上站着四姐妹/所有的风只向她们吹/所有的日子都为她们破碎”。在他有名的《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一诗中,海子倾诉着:“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 空空 /姐姐, 今夜我不关心人类, 我只想你”,这种穿越时空的柔情不但可以打动月亮,打动他内心的姐姐,而且令人毫不怀疑,他的诗一定是另一种形式的飞翔,他要找寻他命中的姐姐。而在屈原的诗作里,也有一个姐姐女媭,相传屈原被流放前,她曾特地赶回来宽慰弟弟。后人为表示对这位贤惠的姐姐的敬意,将县名改为“姊归”,后演变为现在的“秭归”。
翻开手头的《海子诗全编》,我读到了《太阳---七部书》这部海子未完成的结构庞大的史诗。在断头篇中,他开列了《楚歌》、《沅湘之夜》等诗题,却没有写完就魂归太玄,我们也永远读不完整这部像火一样燃烧的诗篇了,否则,海子将会同他的精神帝王屈原作怎样动人心魄的交流呀。
归州有嘉木
平素尤衷江南之才女文化,总觉其葳蕤和旎旖,无不给烟雨江南打上了一层极尽柔媚和温情的底色。前些年因缘相凑,觅得一套晚明人叶绍袁编的《午梦堂集》,闲读闲思,这种印象更加强烈。叶绍袁家一门风雅,联珠唱和,名动吴中。其妻沈宜修和三个女儿叶纨纨、叶小纨和叶小鸾皆通倚声之学,写闺情,呈才藻,唱酬自娱,甚是令人神往。这本《午梦堂集》,就是叶绍袁为其妻女等人精心编辑的一部诗文合集。其中出身于文学世家的沈宜修,词风清雅,温婉,颇合骚人之旨。且不说她绮思如缕的梅花诗一百首,单是随便挑一阕浣溪沙,即可叹为咏絮:“淡薄轻阴拾翠天。细腰柔似柳飞绵。吹箫闲向画屏前。 诗句半缘芳草断,鸟啼多为杏花残。夜寒红露湿秋千。” 大似东坡乐府里“酒阑滋味思残春”的况味。
叙到沈宜修,却使我联想到屈原《九章》里 “橘颂”篇的一句话:“纷缊宜修,姱而不丑兮”,意思是说橘树香气浓郁修饰得体,生得婀娜多姿美好无比。沈宜修之名的源头莫非就是《橘颂》?《橘颂》是楚辞中惟一的一首咏物诗,也是中国古代文人创作中的第一首咏物诗。自此,橘树被人格化为“独立不迁”、“秉德无私”、“横而不流”的象征,为后人所追摹,咏叹,屈原之于橘,犹如陶靖节之于菊、林和靖之于梅、周敦颐之于莲,成为屈子精神外化的寄托之物。唐朝名宰相张九龄在被贬荆州长史,在屈原作《橘颂》的古楚国都城郢,与屈原为精神相通,而写下了著名的感遇诗:“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世上皆重桃李之艳,桃李故盛极一时,世人皆不见橘树之素朴,故橘树空有其才而不遇。此时的张九龄,一定同写《吊屈原赋》时的贾谊一样,在被疏中与屈原作非凡的内心交流。此后又过去了一千多年,有关橘树的诗句仍无人出屈原和张九龄之右。
《橘颂》的艺术魅力已然成为绝唱,归州却因此成为名副其实的橘乡。每次去归州,每次都沉浸在漫山的橘香之中,看它们绿叶素荣,看它们青黄杂糅,而悄然入怀、入思的,却是冰心老人笔下那盏照亮黑暗的小橘灯。是啊,《橘颂》何尝不是我们精神的小橘灯,照在瓦釜雷鸣之世。
归州归来不言诗
每次去归州,总是诗心高挂,诗情萦绕,打心眼里去虔诚地接受诗的洗礼。
曾有幸参加过一次屈乡的端午诗会,可以说,这是一种我所体验的前所未有的诗歌现场,一种骚意弥漫的诗歌原生态。诗会内外,没有我们习见的那种忸怩作态,没有时下盛行的搔首弄姿,一切都是那么熨贴、自然,那么出自本心和机杼。走上赛诗台上的大多数是业余农民诗人,想象一下他们白天辛苦劳作,晚上却在平仄中穿行的姿态,就仿佛看到了诗的真正起源。更让我开眼的是,我甚至看到了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在诗会吟诗,是那种真正地歌吟,有滋有味地唱吟,要知道,这种声音在我的记忆中已经睽违多年了。记得小时候,爷爷最喜欢拿起那本线装的诗体《梁祝》,抑扬顿挫地唱读,我听不懂,却分明看到爷爷的那份投入,因为他的眼里常常噙满了眼泪。也许,对爷爷的这种隔代之思,在听到这种久违的吟咏后会体味得更加强烈。即使爷爷已经化鹤老去,即使那本线装《梁祝》早已经杳无影踪,我却在心里掂出了真正诗歌的分量。诗会上,你方吟罢我登台,每一次朗诵都像回声,返照出屈子的荣光和屈子故里诗的传统。这种传统的妙处,甚至让我看到诗意的一幕:一位正在拍摄镜头的年轻的当地女记者,被诗情所感染,干脆放下了手中的活儿,朗诵了一首自己即兴填出的浣溪沙,并收获到会心的掌声。没有人觉得突兀,因为,今天是诗的节日。因为,今天是属于屈原的。
这些已经惯于平仄,以平仄为乐的农民诗人,他们共同属于一个集体:骚坛诗社。这个明清时代就已经开展活动的组织,薪尽火传,至今都绵延不绝,活力四射。每年端午,从社长到社员,这些满身泥土味的农民诗人,相沿成习,都要相约提着酒菜,聚在屈原庙的草坪上赋诗、吟诗,呼唤屈原这位东方诗魂的归来。从诗社恢复活动到现在不到三十年,诗社社员的诗词作品已近五千首,哦,诗人有福了,诗歌有种了,屈原之魂归来了。
而我,归州归来不言诗!
负鼓盲翁正作场
余暇好读书,再加上又忝为副刊编辑,经常要编些与乡先贤有关的文章,屈原和楚辞的书籍自然是少不了多读读、多买买的。前些时从归州回来后,一口气购得著名楚辞学专家汤炳正先生的《楚辞讲座》、《渊研楼屈学存稿》和《剑南忆旧:汤炳正自述》三本书,后来还得到了一本汤老逝世后散出的民国版本的《毛诗楚辞考》,此是后话,不赘述。汤老是章太炎先生晚年的入室弟子,曾任中国屈原学会第一任会长,其学问深湛而通透,读其文字,折服不已,也廓清了我在屈原和楚辞问题上的不少困惑。更让我相信书缘的是,因为《楚辞讲座》,我还与该书的整理者、汤炳正先生的嫡孙汤序波兄成为朋友,书鸿相传,受益不止一端。
据汤炳老自述,1982年端阳节,全国性的“屈原学术讨论会”在秭归召开,他欣然应邀参加,平生第一次穿过三峡直抵老归州。在会上,他作七律一首,诗云:“为寻屈里访江村,一叶轻舟出峡门。野渡谁人闻鼓木世,滩声终古奏招魂。 贬骚枉自留班序,草宪何辜放楚臣。 一自汨罗归去后,千秋功过有人论。”,并作了后来名为《草宪发微》的大会发言,首次对1953年的《文艺报》社论贬低屈原的言论提出质疑。那一年,屈原被评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国内掀起了一个屈骚研究的高潮,当时的《文艺报》竟发表社论,称屈原的政治理想,在当时已经过时了,又说,屈原的政治理想,是历史上从来没有实现过的一种空想。
其实,屈学研究从来就是扑朔迷离,某些观点的新奇与现在的红学研究有得一比。胡适之先生甚至否认屈原这个人物的存在,可说是登峰造极。最近,又读了时下在文化界颇为活跃的傅国涌氏的一篇文章,名为《不得帮忙的不平》,此文大谈鲁迅的屈原观,令人不敢苟同。这个浮燥的时代,什么吃香就玩什么,翻案文章吃香,不愁没有人炮制。只要可以浇自己的块磊,哪管什么本来面目。
“逸响伟辞,卓绝一世。”这是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对屈原的崇高评价。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鲁迅1932年在《言论自由的界限》一文中说: “其实是,焦大的骂,并非要打倒贾府,倒是要贾府好,不过说主奴如此,贾府就要弄不下去了。然而得到的报酬是马粪。所以这焦大,实在是贾府的屈原,假使他能做文章,我想,恐怕也会有一篇《离骚》之类。” 如何理解这段话,要看当时鲁迅写作此文时的语境,岂能一语坐实。事实上,越是在民族危机关头,屈原的崇高人格就愈是彰显。当年汤炳正先生就是在抗战时期,在感情上与屈原发生了共鸣的。据他讲,郭沫若那时在重庆写下了话剧《屈原》,其目的就是警醒国人,反抗侵略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路漫漫兮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精神直与日月同光。那些鼓噪屈原是奴才人格者可以休矣。
“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陆游53岁出蜀路过归州时作为这首著名的《楚城》诗。汤炳正先生在自述中称是陆游46岁入蜀时作,疑有误。陆游一生景仰屈原,喜读楚辞,并写下了大量诗句。“离骚未尽灵均恨,志士千秋泪满裳”。是对国势不振,壮志难酬的叹息;“秋夜挑灯读楚辞,昔人句句不吾欺”。是乡思和忧愤的外露。陆游晚年还写了一首诗:“斜阳古道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至伟至巨的屈子身后,尚且有这么多是非和横议,遑论蔡中郎的冤屈乎?还是让负鼓盲翁说去吧。
资料来源于网络
zgx风清雨润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