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让幽云十六州,留下千古骂名的“儿皇帝”石敬瑭,其实有些委屈
一个喜欢历史喜欢文学,有梦想有故事的公众号,欢迎点击上方”长夜守灯人“关注
说起石敬瑭,自古以来多是骂声一片。挨骂的理由主要是两个,一是割让幽云十六州,二是认比自己小十岁的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为干爹,自称“儿皇帝”。
据说宋朝人骂石敬瑭最狠,每次宋人跟北方少数民族打仗吃亏,都要问候石敬瑭。北宋人主编的《旧五代史》这样评价石敬瑭:“亦由决鲸海以救焚,何逃没溺;饮鸩浆而止渴,终取丧亡。”掘开海水来救火,用毒药来止渴,最终难逃自取灭亡的结果。
直到今天,很多人说起这位后晋皇帝,都忍不住骂汉奸走狗。那么,这些对石敬瑭的指责,到底有理没理呢?让我从正史角度来分析一二,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一、真的不是“汉奸”
先扯个闲篇,骂石敬瑭“汉奸”,那肯定是无以复加的千古奇冤,因为石敬瑭根本就不是汉人。石敬瑭,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开国皇帝,沙陀族。所以说,骂石敬瑭别的可能都有点道理,偏偏这“汉奸”真的是冤枉他了,让一个沙陀人为后世汉人思考周全,这好像有点无厘头。
二、“儿皇帝”其实没乱辈分
接下来说说他的“儿皇帝”。《新五代史》和《旧五代史》都提到了一件事,石敬瑭在给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的书信中自称“儿皇帝”,这就是儿皇帝的出处。
石敬瑭生于公元892年,耶律德光生于公元902年,也就是说“儿皇帝”其实比“父皇帝”大了十岁。认了一个比自己小十岁的爹,这在很多人看来是厚颜无耻到家的事情。
我看到这一段的时候,也觉得很不齿,但是当我再找了点资料后,居然为石敬瑭的这一不要脸创举,找到勉强自圆其说的理由。理由很简单:辈分没有乱。
《旧五代史·唐书·庄宗本纪》记载:“契丹主安巴坚与武皇屡盟于云中,既又约为兄弟,急难相救”。安巴坚就是契丹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安巴坚和阿保机只是翻译的差异;武皇就是后唐太祖李克用。李克用和耶律阿保机几次在云中(今山西大同)会盟,约为兄弟,那么李克用和阿保机就是一辈的。李克用去世后,他的儿子李存勖和养子李嗣源相继成为后唐皇帝,而我们本文的主人公石敬瑭则是李嗣源的女婿,相当于比李克用和耶律阿保机晚两辈,而耶律德光则是阿保机的二儿子。所以从辈份上而言,耶律德光确实是石敬瑭的父辈。
当然我并不是要说认爹合理,辈分是一码事,认爹是另外一码事,而且还是个比自己小十岁的爹,这在主观上接受起来实在有点困难。认爹这事,后文我还会讲。
三、幽云十六州
幽云十六州又称燕云十六州,个别州存在些许争议,但一般认为是幽州(今北京市区)、顺州(今北京市顺义区)、儒州(今北京市延庆区)、檀州(今北京市密云区)、蓟州(今天津市蓟州区)、涿州(今河北涿州)、瀛州(今河北省河间市)、莫州(今河北省任丘市北)、新州(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妫州(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武州(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蔚州(今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应州(今山西省应县)、寰州(今山西朔州市东)、朔州(今山西省朔州市区)、云州(今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
十六州大致以太行山为界,幽、蓟、瀛、莫、涿、檀、顺为“山前七州”,以幽州为中心;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为山后九州”,以云州为中心。介绍幽云十六州,当然不是要科普地理,而是要说两件事。
一是幽云十六州很重要。十六州的地理位置在今天的山西河北北京天津一带,是长城防线的第一线。从秦统一六国开始,中原王朝在对抗北方游牧民族的时候,有三条重要防线,分别是长城防线、黄河防线、长江防线,幽云十六州就是中原的第一道屏障。
二是本文的重点,这幽云十六州看似是石敬瑭送出去的,但事情好像不是这么一回事。
石敬瑭和后唐末帝李从珂翻脸的时候,李从珂作为皇帝在首都洛阳,石敬瑭是河东节度使,河东就是今天的山西太原。河东是一个藩镇,并且是一个被皇帝李从珂防备和排挤的藩镇,其势力范围应该大不了。幽云十六州的山前七州跟太原都很远,肯定不是石敬瑭的势力范围,史书也记载实际控制山前七州的,是当时驻守幽州的卢龙节度使赵德钧。
山后九州和太原相对比较近,而最近的是云、应、寰、朔、蔚五个州,但根据《旧五代史》,当时后唐设有云州节度使沙彦珣,驻守在云州,朔州、蔚州都明确属于云州节度使管辖。应州也不属于石敬瑭,因为在石敬瑭造反之后,“应州奏,契丹三千骑迫城”,朝廷接到应州的奏报,说有三千契丹骑兵靠近应州城。如果应州是石敬瑭的地盘,那也不需要给李从珂朝廷发奏报。再结合地图来看,寰州的位置在朔州和应州之间,没有理由单独划出这一州归石敬瑭这个河东节度使管理。
也就是说,这所谓的石敬瑭送出去的幽云十六州,在他承诺送礼的时候,根本就不是石敬瑭的,他是在慷他人之慨!
四、石敬瑭的选择
有人说石敬瑭引契丹铁骑入中原,和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有点像,两者都有点引狼入室的感觉。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当时石敬瑭所处的境地,看看他有没有别的选择。
公元933年十二月,后唐明宗李嗣源去世,儿子李从厚继位,李从厚就是后唐闵帝(也叫愍帝)。934年,李嗣源养子李从珂造反取代李从厚,李从珂就是后唐末帝。从这开始,李嗣源的女婿,深得李嗣源喜爱的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就成为李从珂的头号猜疑对象。
石敬瑭从太原回到洛阳参加李嗣源葬礼,李从珂深知不该纵虎归山,所以绝口不提让石敬瑭回河东的事。一段时间后,高度紧张的石敬瑭瘦到皮包骨头。石敬瑭妻子长公主李氏向母亲曹太后求助,在曹太后的求情下,加上李从珂认为石敬瑭时日无多,这才允许他回家去。
不久后,石敬瑭妻子因为过节回到洛阳觐见皇帝李从珂,要辞行的时候,李从珂(有说喝多了)居然说:“尔归心甚急,欲与石郎反耶?”你回去得这么急,是要和石敬瑭去造反吗?
(李从珂画像)
在李从珂的不断刺激下,石敬瑭决定试探一下皇帝,他上书请求辞去马步兵总管的职务,让他到别的地方任节度使。如果李从珂同意就证明怀疑自己,如果李从珂拒绝石敬瑭的请辞并让他继续留在根据地河东,说明皇帝没有加害之心。后唐清泰三年(公元936年)五月,李从珂下旨改任石敬瑭为郓州节度使,进封赵国公,又改赐“扶天启运中正功臣”名号。后面的头衔都是虚的,让石敬瑭离开经营多年的河东却是实打实的。
李从珂降诏催促石敬瑭前往郓州就任,石敬瑭推脱有病不前往,这下李嗣源的养子李从珂和女婿石敬瑭算是正式撕破脸了。“朝廷以帝不奉诏,降旨削夺官爵,即诏晋州刺史、北面副招讨使张敬达领兵围帝于晋阳”,这段话见于《旧五代史·晋书·高祖本纪》,所以这里的“朝廷”是指李从珂的后唐朝廷,这里的“帝”指后晋高祖石敬瑭。李从珂因为石敬瑭不听圣旨,下令剥夺他的官位爵位,并派军队征讨。
逼反石敬瑭后,李从珂也不留后路,他处死了石敬瑭的弟弟石敬德,还有当时留在洛阳的石敬瑭长子石重英和养子石重胤,并灭其族。
所以,此时石敬瑭面临的局面是以一镇之地对抗一国之兵。李从珂已经堵死了石敬瑭求和或者投降的退路,在石敬瑭面前的其实只有两个选择,一是战死或者被俘后屈辱而死,二是寻求外援以偷生。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站着死和跪着活的选择。
我们都知道后来石敬瑭选择了第二条路,他找的外援是契丹。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我们当然可以批判石敬瑭没骨气,引入外敌来祸乱中原,还“祸害”了两宋几百年。但是从当事人的角度,所谓蝼蚁尚且偷生,我并不认为石敬瑭的选择是不可接受的,他有自己求生的需求,他手下的整个河东集团也有求生的需求,他的儿子弟弟还有族人的血仇也没有报,我们为什么要苛求他必须慷慨赴死呢?
下一个问题,除了契丹这匹来自北方的狼,石敬瑭还有别的选择吗?好像并没有。整个五代十国历史,一直是北强南弱,南方小朝廷自保尚且不易,哪有勇气来管中原的事,再说这山高路远,要从长江流域杀到今天的山西,根本远水解不了近渴。也就是说,石敬瑭如果要活命,他的选择就只有契丹。一方面因为契丹就在北方草原,跟石敬瑭的河东并不远,另一方面,契丹作为新崛起的军事强国,有能力战胜后唐主力。
五、为什么要割地还认爹
石敬瑭如果想要好好活下去,他可能真的只有投靠契丹这唯一的选择,而一旦契丹全力帮助他,他就有可能反杀李从珂,甚至成为中原之主。但是还有个问题,自古以来中原王朝和北方游牧民族打交道,一般的方式是和亲、送钱(岁币)、称臣(李唐都曾经对突厥称臣),好像很少有割地的,更没听说过认爹的。
石敬瑭手下大将,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这样评价石敬瑭:“称臣可矣,以父事之太过。厚以金帛赂之,自足致其兵,不必许以土田,恐异日大为中国之患,悔之无及。”可以称臣,认爹太过分,多给点钱就行,没必要割地,这日后会成为大患,追悔莫及。刘知远的预言应验了,割让幽云十六州成为两宋几百年的噩梦。所以我们在读史的时候,就会忍不住问,为什么石敬瑭要献上如此屈辱的条件呢?
我想,石敬瑭可能真的是急了。就在石敬瑭造反后不久,后唐卢龙节度使赵德钧也谋反,并派人去联络契丹,送厚礼,他希望契丹出兵支持他做中原之主,并和契丹约为“兄弟之国”。眼见自己的最强后盾要变成别人的靠山,别无选择的石敬瑭只能给出更大的优惠条件。
石敬瑭心腹大臣桑维翰亲自前往契丹,史书说他“跪于帐前,自旦至暮,涕泣争之”,在契丹帐前从早上跪到晚上,声泪俱下为石敬瑭争取,最后感动了契丹皇帝耶律德光,耶律德光指着一块大石头对赵德钧的使者说,我已经答应了石敬瑭,这块石头烂了,才能改变。
司马迁曾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真正打动耶律德光的,肯定不是石敬瑭或者桑维翰的赤诚之心,而是利益。赵德钧能给的重金,石敬瑭也能给,赵德钧要和契丹约为兄弟,石敬瑭就称臣,并与耶律德光约为父子。前文已经提了,先不说认一个比自己小十岁的爹是不是丢人,但这辈分真的没有乱,就算不是父子,也得是叔侄,不可能是平辈。
石敬瑭真正的杀手锏,其实还是幽云十六州。给契丹割地,就只能是北部的领土,因为不可能给契丹一块飞地,打开地图看,好像只能是幽州和云州这两大片土地,而这正是赵德钧绝对给不出来的条件,因为幽州本就是赵德钧的发家之地,相当于石敬瑭的河东。
为什么同样是求助契丹,石敬瑭愿意开出远比赵德钧优厚的条件呢?我想还是因为石敬瑭没得选。对石敬瑭来说,如果没有契丹援助,他就是死路一条,对赵德钧来说,如果没有契丹人帮忙,他还是一方诸侯。
六、后晋代后唐
最终,在石敬瑭的“带路”和契丹大军的绞杀下,后唐灭国,末帝李从珂怀揣传国玉玺自焚,李从珂皇帝当的不咋地,但是能做到“君王死社稷”,也算有骨气,只是传国玉玺自此下落不明了。
耶律德光立石敬瑭为中原之主,也就是后晋皇帝,石敬瑭如约割让幽云十六州,并每年给帛三十万匹。这幽云十六州是怎么到石敬瑭手里的呢?是他和契丹军一起打下来的,赵德钧也成为契丹俘虏。对后唐作战,军事主力是契丹,某种意义上,是契丹人册立的中原皇帝,把他名义下的领土,正式送给了实际攻城略地的契丹人。在这个时候,即使石敬瑭不想给,契丹人也可以自己拿。所谓的割让,其实更像是强盗在霸占财物后,让主人签一个“自愿”的承诺书。
称帝之后,石敬瑭对契丹礼节周全,从不怠慢。耶律德光对石敬瑭也很不错,他让石敬瑭不用称臣,不用上表(上表是臣属对天子的书写方式),平时写信用家人的礼节就可以。在石敬瑭去世的时候,耶律德光为这个干儿子辍朝七日,以表哀悼,这是整部《辽史》的皇帝辍朝最高记录。
可能又有人要说了,这石敬瑭都当皇帝了,怎么还跟条狗一样?那是因为石敬瑭的后晋,本就是契丹人册立的一个半附属国,其国力远不如强盛时期的后唐或者后来的后周,可能石敬瑭这种被很多人不齿的低姿态,才是保全后晋的关键。
石敬瑭死后,他的养子石重贵继位,是为后晋少帝。和他忍辱负重的爸爸不一样,石重贵是个很有骨气的皇帝,他继位后,就决定对契丹“称孙不称臣”,爸爸认的爸爸,我就叫爷爷,但后晋不再是契丹的臣属国了。有骨气是好事,但只有骨气就未必聪明了,石重贵很快为他的骨气付出了代价。耶律德光率军南下,一举灭了后晋,石重贵做了几十年屈辱的俘虏。
后记
如果站在石重贵亡国的角度看他的父亲石敬瑭,我们甚至可以说这位后晋高祖有大胸襟、大智慧,他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从功利的角度,还可以说石敬瑭做了自己的最优选择。
站在今人看历史的角度,其实我还是想说,绝大多数人都是狭隘的,利己的,对于石敬瑭而言,那些被后世痛骂的条件如果没有给出去,他可能早就被李从珂消灭了,也可能会在契丹支持的赵德钧手下苟活,不管哪一种选择,都不如他自己当后晋皇帝。所以石敬瑭的每一个选择,都有其合理性。
就我个人而言,石敬瑭的那些选择中,我唯一不能接受的就是认爹,不知道如果只是认个叔叔,耶律德光能不能买账……几十年后,北宋和辽签订澶渊之盟,双方约为兄弟之国的同时,宋真宗认辽萧太后为叔母。好像这认叔母的事,根本就没有人在意,但如果宋真宗认了个妈,就是另外一码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