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有中国造酒悠久的历史。“仪狄造酒”在古籍名著中早有记载。夷仪山下的仪狄人被禹帝封为“酒神”,成为邢台历史上的荣耀。四千年前,三苗人为了祭奠帝丹朱,从黄河以南秘密迁入太行山下浆水一带。百年之中,三苗人的活动都受到了舜帝的监视和限制。但是,那时交通不便,消息闭塞,三苗人在浆水深山的活动倒也相安无事。当地人逐渐与这些蛮夷相融合,开始称他们为“夷狄”。他们在南方受丹朱熏陶,懂礼貌,讲义气,当地人称他们为“仪狄”。后来,三苗人越来越多,这里的山被叫做“夷仪山”,通往山西的太行山一线山脉被叫做“夷仪岭”。公元前二世纪,史书《吕氏春秋》记载:“仪狄作酒”。《战国策》也记载“仪狄做酒而美”。相传,仪狄人在深山,看到有猴子存放在树洞内的水果(桃、葡萄等),因天气炎热,桃果发酵,变成浆汁。几只猴子在舔喝那浆汁。猴子喝得满嘴“咂”、“咂”作响,很惬意、很满足的样子。一会儿,猴子晕倒了,脸上露出红红的得意之色。这些仪狄人不解,就想试一试。他们小心翼翼地尝了一口,果然味道不一般。就继续喝起来。结果,头脑晕乎乎的,一时忘记了疲劳和烦恼,晃晃悠悠回到家中,甜甜地一觉睡到天明。既然这么美妙,为何不仿造这个浆汁?从此,仪狄人反复研究,一次次实验,由失败到成功,终于找到了发酵的正确方法,造出来能喝的醪汁。舜去世后,仪狄人能公开活动了。禹帝的女儿听说仪狄造酒而美,就督促仪狄人造酒。一次,禹帝率领军队打败了共工,决定要搞庆祝活动。大臣提议尝一尝仪狄造的酒,禹同意了。他们找到仪狄人说帝禹要尝酒,仪狄人格外高兴,受宠若惊,立马把造好的醪酒装罐送给禹帝。禹摆开宴席,要庆祝打败共工的胜利。把运来的酒摆上桌子,直把将士们喝得不亦说乎,像腾云驾雾一样。禹帝也喝了不少。他直夸酒好,把仪狄封为“酒神”。宴会后,一夜大睡。第二天,大臣早早来到宫殿。左等右等,只是不见禹帝上朝。直到中午时分,禹帝才醒来。他看耽误了这么多时间,心里一阵害怕。要是遇到战况,那可是后果不堪设想啊!酒喝起来是那样舒服,能使人忘情,控制不住自己。但是要是沉湎于酒色之中,可就耽误了大事。禹帝站得高,看得远,想到了酒的危害性,由此,做出了重大决策:以后大臣在朝、将士在战场都不准喝酒。汉代刘向编辑的《战国策》记载:“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曰:后世必有因酒而亡国者。遂疏仪狄而绝旨酒。”仪狄造酒便在民间广泛传播开来。最盛时,村子里家家户户醪味飘飞,村子上空弥漫着酒香。方圆十余里,都能闻到扑鼻的酒香。街道到处都有酒糟下脚料,因而街道内浆水流淌,人们把村子戏称为“浆水村”。“浆水”的名字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历史上,“浆水”和“夷仪”两个名字同时使用。“浆水”是地方俗称,“夷仪城”则是官名。一直到清朝末期,“夷仪社”成为历史上基层管理机构名称,下辖五十多个村庄(里),至今村民保留的分家文书上还有“夷仪社”的落款。贵州遵义仁怀市,有一个《中国酒源馆》,馆中展览了六种古法造酒。溯本求源,仪狄造酒排在了第一位,杜康造酒排在第二位。为了区分二者关系,专家大致定义为:仪狄造酒早于杜康四百年。但是品类有别:仪狄造酒是醪酒、黄酒、米酒,杜康造酒是高粱酒。我认为,仪狄造的黄酒、米酒,度数应该也不低,要不怎能把禹帝喝得酩酊大醉?到商朝,仪狄造酒更加出名。逐渐发展到了邢候都市。公元前1437年,商代14代“商王祖已”从河南安阳迁来邢台建都,见《史记.殷本纪》,至今已有3400年。邢台仪狄人的酿酒技术得到进一步发挥,一时成为商朝国酒。商都在邢87年后,商王东迁山东曲阜“奄”地,邢台成为商朝一个行政区,历史上叫“井”,行政长官叫“井伯”。井伯的女儿“妇井”称“妇邢”,十几岁时嫁商王武丁,出嫁时带着仪狄造酒,使邢酒的名声大幅度提高。到纣王时,纣王荒淫无道,腐化堕落,在平乡、广宗沙丘一带建立了离宫,在宫内建“酒池肉林”,非常奢侈。派人专门督查仪狄造酒。从邢地到离宫,商王运酒的车马往来不断。邢候对商纣王腐败堕落十分不满,就直面忠谏,却被商纣王诛杀于沙丘平台。商纣王沉迷于酒色之中,最终误国,应了禹帝那句“后世必有因酒而亡国者”的谶言。不管怎么说,仪狄造酒是社会发展的象征。酒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消费品。仪狄造酒成了社会发展、经济繁荣、生活富足的一大象征。
【作者简介】 王子兴,邢台市信都区浆水镇寨沟村人。七七届邢师毕业,后在河北教育学院脱产学习二年,大专学历。参加工作后,在浆水中学工作六年,后在冀家村乡工作三十多年,副科级公务员,现已经退休。爱好读书,喜欢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