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纪事(14)——渐行渐远的村戏

早些年,许多农村都有自己的剧团,每年的春节和元宵节,一连几天都要唱戏。我们村的戏是远近闻名的,不仅在本村唱,而且远走他乡,曾经唱红了几道山川。
据说,上世纪六十年代前,村子里唱的是“四弦”,搬上舞台的自然都是“帝王将相”和“才子佳人”。
后来,时兴大唱“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我们村又重新成立了文工团,演唱《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这些经典剧目。
一时间,台上唱,抬下唱,唱得红红火火,李玉和、阿庆嫂、杨子荣这些英雄人物在我童年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改革开放之后,社会上又开始唱旧戏,村子里的一些老艺人带着一帮子年轻人重整旗鼓,粉墨登场,唱起了“河南坠子”,“公子小姐”再次回到了舞台上。
唱戏是农村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戏是在村中心一个露天的广场上唱的,广场不大,四周都是房屋,正前方一个高出场地1米左右的平台算是舞台,帐幕和灯具都是临时布置的。
每当唱戏的时候,孩子们就早早地来抢占位置,在舞台前摆好了凳子,高的矮的,长的短的,满广场都是。
周边村子的人也会来凑热闹,有亲戚的投奔亲戚家,没有亲戚的早早吃了饭赶过来。
戏开场的时候要敲三遍锣鼓,头边锣鼓通知演职人员到场化妆,做演出准备;二遍锣鼓招呼观众到场,意味着演出将要开始;三遍锣鼓一敲,戏就正式开场了。
锣鼓家伙一响,爱看戏的人早就坐不住了,即使饭没有吃完,把碗筷一撂就急急忙忙向戏台下跑,有的干脆端着碗来到大街上,就着戏文边看边吃。
最吸引人的是夜场戏,这时候天空大地一片漆黑,只有舞台上灯火通明,观众的满门心思被吸引到剧目中,演员唱得格外带劲,观众看得非常入迷。
看夜戏时人最多,广场上挤得水泄不通,周边的屋顶上也是人头攒动,黑压压一片。鼓乐声、唱腔声、欢呼声交相辉映,整个村落洋溢着喜庆愉悦的氛围。
对于“戏迷”来说,唱戏和看戏都是一种崇高的精神享受。演戏大多都是义务的,但演员们不图什么报酬,图的只是一种快乐。
为了唱好过年的戏,他们一入冬就开始排练。在那个空旷的大屋子里,不顾严冬的酷寒,背台词,练动作,每天晚上一熬就是半夜,不到更深人静不会散场。
唱戏时,家里再多再大的事情都可以抛开,即使正吊着瓶子输液治病,只要一听到锣鼓家伙的声音,马上拔下针头奔向了舞台。
“一领席走遍天下,一杆枪百万雄兵。”戏装一穿,披挂上场,仿佛自己真成了“帝王将相”,要多威风有多威风。
一位本地最有名气的阴阳看过一家祖坟,说这户人家要出皇上和王公,村人当时不得其解,后来看着那家爷们在舞台上的表演,顿时恍然大悟,父子三人同台唱戏,高坐龙椅的是父亲,两个儿子排列两侧,都是朝堂上的“王公大臣”。
后来,家家户户有了电视,戏剧渐渐受到冷落。随着生产队的解散,村民们忙于各家各户发家致富,村里的剧团也就散了。
现在,每逢庙会或农闲时节,也会请外来的剧团来唱戏,但多数人对看戏已经不感兴趣,年轻人到舞台前转转也就是会会熟人,舞台底下坐着的的多是一些腿脚不灵便的老人,稀稀落落,冷冷清清的,远没了从前的热烈。
我想,在物质文化越来越丰富的今天,农村里的戏正在渐走渐远,待这些老人们陆陆续续地走了,这戏或许也就会从乡村永远地消逝了。
像我们这把年纪的人,总是留恋既往的那份美好,但该走的终究是要走的,就像这村戏......
作者简介:青山依旧,本名郝永渠,河北省邢台县人,大学学历,中学高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原邢台县浆水中学校长。
(0)

相关推荐

  • 袁诗成 | 看川戏的成都人

    行脚成都,带你看成都 川剧俗称川戏,重庆直辖后有人建议把川剧改为"渝剧".川菜改为"渝菜".后来一想改不得,河南梆子就叫豫剧,音同字不同,弄得不好把著名川剧领军 ...

  • 周中堂:关于看大戏的那些往事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关于看大戏的那些往事 作者 | 周中堂 原创 | ...

  • 七八月

    七八月正是学生的暑假期间. 考了试的在焦虑中等待成绩结果,大学毕业的在焦渴地寻找工作.这么说吧,七八月是一个让人跟人拉开距离的时间段.无论是在家休养的,在外奔波的:外出旅游游山玩水的,居家安闲读书的: ...

  • 李忠集 | 我的秦腔情结

    我的秦腔情结 文/李忠集 我爱秦腔,拉板胡,是我业余生活的主要内容.学生时期,学习板胡的偶像,是西北戏曲研究院的荆生彦,王东生.这两位秦腔板胡大师,我并未接触过,荆生彦的板胡,是通过秦腔正宗李正敏的唱 ...

  • 【草庐书屋·周纪合散文】文雅细腻的西高城“家戏”

    点击"草庐书屋"免费订阅 文雅细腻的西高城"家戏" 文|周纪合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活跃文化生活,许多村庄都成立了村剧团.为了区别于专业剧团,就把它称之为 ...

  • 老家大戏台的变迁 | 作者:​刘道敏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 ...

  • 【阅读悦读丨散文】蒲阳凡妈《富水河之戏曲情结》

    <三国演义>里谁最好色?解析罗贯中笔下最无度的四大色男 文/蒲阳凡妈 [作者简介]蒲阳凡妈,一个孩子的妈妈,许多孩子的老师.喜欢孩子的率真.可爱.狡黠:喜欢打动人心的文字.既做妈妈又做老师 ...

  • 看戏(五)

           今天中午办点事情,从大十字过到钟楼.       一直最繁华的大十字,现在东边还算整洁繁华,西南角因为体育场一直在拆建之中,搞得西南角地段颇显败落:人行道地板砖缝隙黑乎乎的污垢,落叶滚动 ...

  • 听 戏‖文/李明君

    听 戏 我们那儿管"看戏"叫"听戏". 小时候我是听着革命样板戏长大的.那时候正值文革时期,我们大队有个"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宣传队里的几十 ...

  • 姥家村头的大戏院

    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取消了生产队,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农田分包到户以后,农民的干劲高了.劲头足了,庄稼的收成连年翻翻.家家户户的粮食囤里都有吃不完的余粮,人们不再为籴米买面犯愁, ...

  • 娄开宇 | 那些年我听过的戏

    那些年我听过的戏 (原标题:我对戏剧的肤浅认知) 作者:娄开宇 近读杨老师中秋前夕相赠的<杨东标戏剧新作选>,以及泰山月的古装剧本<宣华夫人>,深感自己在戏剧文学方面的知识极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