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沟村的历史变迁(系列之一)—— 井子峪的传说

文/王子兴
寨沟这个地方在几千年前,最开始叫“井子峪”,或者“井峪”。近查历史书籍,明朝戚朝卿所编《邢台县志》方寓地图一节记载,浆水盆地河东村往里位置没有寨沟的名字,而是标注“井峪”二字。
小时候听村里老年人不断传说,寨沟村以前不但叫寨沟,还叫“井峪”。为什么会有两个村名呢?那时候起,我就很纳闷。
后来才知道,历史变迁,战乱纷争,灾难频仍,都是村落变化的原因。而两个村名共存,总有其历史缘由的。
传说“井峪”人是从邢台迁来。而邢台市在古代时,先民从陕西宝鸡迁来,大部分人在今邢台市落户,叫“井方”。
后来“井方”长时间演变有了“邢国”,邢候建了“行台”,最后叫成了邢台。其中一部分户在邢台四周辗转迁徙,寻找生存空间,就找到了浆水盆地一带。
这部分人原先在陕西宝鸡时的村落叫“井峪”,为了纪念原发地,到邢台浆水这个地方后,仍然把落户的地方叫“井峪”,并且安置定居下来。
他们先就地取材,用河滩平整的石条盖房子砌墙,用山上树木作梁、檩、椽、苫,用垴上的黄土作泥糊墙,用山上起下来的红石板盖房顶。房子盖起来后,首先是打井。
凿井是他们这个部落的祖传绝技。据说,他们是神农氏后裔,神农氏发明了凿井技术,代代相传,到他们手,这个技术越来越熟练。
他们凿井而饮,划土而耕,围栏而畜,有组织头领,有分工协作。经过很长一段开发,逐步形成了完整的村落。
不知经历了多少朝代,也不知几经战乱,村子时断时续,虽然又有了“寨沟”地名,但“井峪”的地名一直在延续,没有变。
特别是几千年后的宋朝年间,村子十分发达,成为浆水盆地数一数二的富裕村。为了证明这一点,有必要给大家列举以下几个近几年的新发现。
记得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农业学大寨”时期,我村平河滩、拉土垫地,取土的地方就在道北“石墙地”下面的“四亩地”、“五亩地”。
把两块地拉走一米深的土,用排子车运到河滩垫地。“农业学大寨”时期,我村修旱地梯田120多亩,在河滩垫滩地50多亩(水浇地),人均耕地面积增加了一倍。
在拉土垫地时,从四亩地挖出许多古代遗存,有的就像古建筑的根基。其中我亲眼见到的是一百多斤铁钱。
钱是圆形的,中间方孔。可惜都已经生锈连在一起,成了一块生铁疙瘩,上面的字迹根本看不清。
二队社员用担子挑了满满两大篮送到了二队仓库。后来都觉得毫无用处,就卖给了供销社收购站换了几块钱。
当时谁也不懂文物,不知道它的价值,现在想起来,好可惜啊!不过,根据这些铁钱分析,起码应是宋朝时期的遗存。
上世纪八十年代,村里开始分田到户。三队社员“老伯叔(郑好利)”分得了“下二亩地”那一份田。
他在深翻土地时,发现地下有石头被人工砌筑过,就好奇地挖起来。他在上口架了一个三脚架,借来一台潜水泵,用我村逯仁义等几人,下到井里,一筐一筐往外倒土,一连挖了六米深,挖出一口完整的水井。
井底三块巨石,一块青石,一块红石,一块火石(石英石),无法移除。有人说底下压着宝贝,但是没有机械,无法再挖,只好作罢。水井呈圆形,片石四周砌筑,十分坚固。
从地形上看,在那片十几亩地的地方,背后是山垴,遗址位于山坡阳坡根下,依山傍水,是个不错的风水宝地。到底这里隐藏了多大秘密,谁也说不清。
现在每家每户分得了很窄一条土地,都栽上了苹果树,很难进行探测。如果有可能发掘探测,这个地方肯定能找到其它历史遗迹。
这个地方,有井,有建筑遗迹,有挖出的铁钱,其规模应该不小。有人推测这里可能做过寺院,也有人推测这是古代“仪狄造酒”的酒作坊,我觉得首先应该和古村“井子峪”挂上钩更为合适。
因为古老的“井峪”传说,人们并不知道村址在哪儿。“井峪”很长时间是官方称谓,老辈人的文书上还有“夷仪社”、“井峪村”的书写记录。
先有“井子峪”,后有“寨沟”,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井子峪”作为一个村落名字,成为寨沟村悠久历史的一个很好见证。
希望后代村民一步步发现她,科学考证她,并且尊重她的存在。
我忽然想起唐朝诗人崔颢的那句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社会在不断前进,时代在不断变化。
过去了的不会再来,但我们要知道其缘由,懂得其得失,明白其道理,才能更好应对未来,战胜困难,前行才有力量。
【作者简介】 王子兴,邢台市信都区浆水镇寨沟村人。七七届邢师毕业,后在河北教育学院脱产学习二年,大专学历。参加工作后,在浆水中学工作六年,后在冀家村乡工作三十多年,副科级公务员,现已经退休。爱好读书,喜欢写作。
(0)

相关推荐

  • 赵襄子箭射出的太子井与太子观

    邢台老百姓未流传下来赵襄子在邢台当赵国国主的多少事儿,而流传下来了他当太子时的事儿,即那眼"太子井".可能是官僚位子越高,离老百姓越远的缘故吧. 那眼太子井在邢台县域西,距邢台市区 ...

  • 浅谈“邢”字的生命力

    井的本义是井水,自古以来,"近河者取用河水,远河者打井取水".这一古老的饮水方式世代相传,沿用至今.于是,产生了井文化.从研究中我们得知,井族的起源与掘井技术的发明有密切的关系,古 ...

  • 煤矿开采技术奇才 “老窑傅”

    兑镇著名的"老窑傅"郝四明 作者:郝子维.武立贵 清末民国年间,兑镇一带著名的"老窑傅"郝四明,是郝家寨人,郝四明大号郝清,是很有个性的煤矿上的技术人才.凭其高 ...

  • 天镇国家传统村落白羊口全景

    2021年7月10号通过北京的户外平台,我参加了两天的游长城古堡活动.我们一车将近40人,到河北和山西一带,一共看了9个军事古堡. 7月11日上午我们来到镇宁堡,现在叫白羊口村,这是村委会的大门.村委 ...

  • 【南江村采风】杨旭乐:丹荔青蕉获我心

    眺望郁江.左一为港南区委常委.办公室主任覃斌,左二为本文作者.(梁勇摄) 古诗里的南江村 十月,是岭外秋意渐显的季节,贵港市作协采风团又启程了.这次的目标地是郁江南岸的南江村.大家徜佯在城南一隅的陆绩 ...

  • 邢台县村落文化

    邢台县龙化村 邢台县历史悠久,属邢台市辖,地处河北省南部.太行山东麓.西与山西省左权.和顺.昔阳三县隔山相望,东与任县.南和两县接壤,南与沙河.武安毗邻,北与内丘县相连.县域东西最长75公里.南北最宽 ...

  • 邢台城内河流之二——茶棚沟河风景一路看

    上岁数的老邢台人应该都是知道的,邢台历史上最繁华的时候,在古城西边沿着小黄河支流两岸货物堆积如山,商贾云集.等待交易的.前来买卖的.牙行经纪的.游览休闲的人川流不息.这些货物大都是从西边翻越太行山来邢 ...

  • 寨沟村的历史变迁(系列二) ——井子峪“梁祝”的传说

    文/王子兴 寨沟村位于邢台市信都区浆水镇.这块地方,曾经有过两个称谓.最早的时候叫过"井子峪",邢晋大战后,又开始叫"寨沟".复杂的历史背景,至今许多年轻人都无 ...

  • 寨沟村的历史变迁(系列之五) ——明朝以后的寨沟

    文/王子兴 历史上冀南平原经常爆发战争,浆水盆地往往是战争的缓冲之地.由于历朝历代战乱不止,各地人口迁徙严重,不知什么时候,"井峪"这个古老的村庄和"寨沟"的俗 ...

  • 寨沟村历史变迁(系列之四) 晋军与汴军大战夷仪山——寨沟村名来历

    文/王子兴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这是孟浩然流传下来的佳句.寨沟村名字的由来也是有其历史意义的. 寨沟村的名字缘于公元前2000多年西周中后期的一场战争.那时,祝家消失,这里因处于邢国兵寨之下,是一 ...

  • 沙洼村的历史变迁

    请点击上方"诗眼看世界"加关注,赵刚问好! 沙洼村的历史变迁              张志祥 沙洼村位于河北省沧州市献县本斋回族乡驻地南偏东3公里处,子牙河东西走向在村中心穿过. ...

  • 大理剑川永和村的历史变迁(二)

    三.瓦窑群和砖瓦产业的崛起 江长渡村巷水系示意图 海门口遗址出土的精美双耳彩陶罐震惊考古界,而且整个遗址各时期的文化层中,出土最丰富的也是各种地方特色鲜明的陶片,有网格和波形划纹.点状纹和压痕纹等图案 ...

  • 【长安村落】——引镇街道张寨沟村

    谨以此文,献给大西安建设中,即将消失的长安村落文化! 地处浐河支流龙沟渠下游,引镇的北边沿.西靠少陵原,东邻马嘶坡,南接东堡子,北连仁义堡,半引公路从村中穿过.5个村民小组,216户,820余人.耕地 ...

  • 【长安村落】——炮里街道古沟村(变迁)

    谨以此文,献给大西安建设中,即将消失的长安村落文化! 位于炮里街道东南5公里.白鹿原西畔,依塬边分散居住.2012年,有1个村民小组,50户,190人,耕地396亩.主产小麦.玉米. 相传,建村于明崇 ...

  • 【长安村落】——魏寨街道长沟村

    谨以此文,献给大西安建设中,即将消失的长安村落文化! 位于魏寨街道北边两公里处,东临浐河川,西靠八里原(史记风凉原),南邻朱村,北连蚕姑沟村.3个村民小组.150户.560人.1120亩耕地.其中,李 ...

  • 胡志伟||【新野历史钩沉系列之三】新野钮寨、钮姓、钮家埠口

          新野钮寨.钮姓.钮家埠口 文|胡志伟 钮寨村位于樊集乡的西部,新野县城北20里的白河东南岸.         现居于钮寨村的钮氏家族,为满族钮祜禄氏,是村中名门望族之一.自先祖钮心学于清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