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校成为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摇篮
让学校成为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摇篮
——驼人新城学校对“钱学森之问”的回答
刘向军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钱学森先生所说的“杰出人才”当然指的是在世界上一流顶尖的人才,最权威的标准之一就是“诺贝尔奖获得者”。
许多年过去了,“钱学森之问”依旧无解。那么,应该由谁来回答这个问题呢?由政府来回答吗?由高校来回答吗?我们认为“钱学森之问”更应该由基础教育工作者来回答。驼人新城学校的回答是实施19年一贯制的“科技教育”,耕耘生长“诺贝尔奖”的沃土。
要有效地实施科技教育,驼人新城学校将落实如下几个教育原则。
第一、浸润性原则
所谓浸润性原则,就是要让科技教育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自然而然地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和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科技教育不只是针对大学生的事情,也不只是针对高中生的事情,而是——更是——针对幼小初高所有孩子的事。科技教育是全体教师、全体职工、全体学生、全体家长共同营造、共同参与的一件事情。我们要让学生在驼人新城学校里接受科技的春风春雨的熏陶,接受科技创新的耳濡目染。
第二、实践性的原则。
科技教育绝不能够只是书本上抽象的理论灌输,更不能只是口头上空洞的倡导,而必须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体验。驼人新城学校具有得天独厚的科技教育实践场所:从学校的科技馆到企业的博物馆,从企业的车间、研究院到整个驼人科技产业新城。在这个广阔的实践场所里,学生们时时处处都有丰富多彩的科技实践机会,可以亲眼看,可以亲耳听,更可以亲手做。
第三、导师制原则。
驼人新城学校的科技教育除了由校园里相关老师承担科技教育活动之外,更特聘了驼人集团的硕士、博士、海归等科技人员以及相关高校的教授作为“科技导师”,即“科技教育,双导师制”。要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要进入什么样的环境,更要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从而接受什么样的人的影响。我们要培养未来的科技创新人才,就要让孩子从小和真正从事科技创新的高科技人才多接触,多交流,接受科技导师的指导和引领。
第四、个性化原则。
学校教育当然有共性化的要求,但是绝不能因此而放弃了对个性化的追求,更不能因此而扼杀了个性化。相反,我们必须大力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大力鼓励学生在适合自己的方向上自主、自由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释放孩子的天赋、个性、才华。所谓的天才、怪才、鬼才,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释放和培养出来的。
第五、思维性原则。
科技教育的核心是培养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学生,也就是要培养未来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未来在大学、在企业具有科研创新后劲的高端人才。而这一切都主要源于上述的实践性原则即动手能力,也源于思维性原则即创新思维能力。
在学校的科技教育乃至整个校园的所有教育教学活动中,全体师生都要牢固树立培育思维、发展思维、提升思维的意识。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就是要培养越学越聪明、越学越有潜力、越学越有后劲的学生;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就是要通过思维开发让自己天赋绽放,灵性跃动,今天胜于昨天,明天胜过今天。
第六、理想性原则。
学校教育最重要的是给学生的心灵中播下一个伟大的人生理想。一个有理想的人,才能走得更高、更远。科技教育也是这样,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科技兴趣当然是很重要的,但是,培养学生热爱科技、献身科技、创造科技的理想更为重要。著名教育家蒋梦麟曾经说过:“理想、希望和意志可以说是决定一生荣枯的最重要的因素。教育如果不能启发一个人的理想、希望和意志,单单强调学生的兴趣,那是舍本逐末的办法。”
驼人新城学校的教育者们要树立这样的教育理想:让驼人新城学校成为培养未来的博士生的大本营、科学家的沃土、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摇篮!
驼人新城学校的学生们要在心中埋下这样的科技理想的种子:成为未来勇于科技创新的博士、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为母校争光,为驼人争光,为国家和民族争光!
“科技教育,双导师制。”这是驼人新城学校坚定不移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作为驼人新城学校的教育者,我们应该在心里发下这样的宏愿:经过19年一贯制的科技教育的浸润、实践、培育,有一天,驼人新城学校一定会成为博士生的摇篮、科学家的摇篮、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摇篮!
202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