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易臣:新中国红色电影海报的艺术与收藏

中国电影诞生于1905年,第一部电影是由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庆泰拍摄的谭鑫培戏剧《定军山》片段。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电影在艰难困苦中缓慢发展。从1949年制作第一部以工人阶级为主人翁的影片《桥》开始,新中国电影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在很短的时间内,拍摄了《白毛女》《钢铁战士》《上饶集中营》《新儿女英雄传》《翠岗红旗》《我这一辈子》《腐蚀》等优秀故事片,以及《百万雄师过大江》《红旗漫卷西风》等新闻纪录片。特别是1949年至1979年的30年中,我国摄制的艺术影片达到1109部,种类丰富、题材广泛,包括已发行和未发行过的故事片、艺术性纪录片、舞台艺术片和美术片,从不同视角记录了中国的社会变迁、历史和发展。
《白毛女》电影海报
电影海报虽然是电影的衍生品,却成为电影的名片。通过对电影内容和内涵加以提炼和筛检,再用不同艺术手法表现出来的画面,凭借设计的语言把丰富生动的故事平面视觉化,电影海报是设计师向观众传达电影内容的一种方式。它更接近电影本身的延伸,以一个固定的画面来表现整部电影的主题,用凝固的视角来观察故事的走向。
一幅优秀的电影海报,既能起到推广宣传电影的作用,同时也能展示出电影传达的核心理念和美学气质,往往会引起观众去看这部电影的冲动。当然,优秀的电影海报不仅仅包含画面元素,其中的图形、色彩、文字等构成因素,都是影片中故事的注释元素,多种元素以一种有机结合的方式向观众传递电影信息,并从侧面反映出电影本身的审美艺术价值。
《突破乌江》电影海报
在新中国电影海报处于手绘艺术时代时,电影海报的设计者和创作往往是电影制片厂的美术工作者。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美术工作者绘制电影海报的长期实践,特别是一些美术大师的加入,使得电影海报不仅具有宣传和商业功效,而且逐渐成为美术宣传画的一个重要体现。电影海报在艺术设计、色彩选用、潮流形式上不断演变,更加彰显个性,更加华美艳丽,更加风光无限。这些电影海报集合所在时代美术大师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是美术园地的一朵奇葩,它不仅成为新中国电影发展的标志,也成为中国的一个美术作品种类。在电影海报的艺术表现手法中,白描、水粉、油画、国画、木刻、漫画、摄影等,异彩纷呈。
《红色娘子军》电影海报
以1961年谢晋导演的电影《红色娘子军》为例,这部电影先后创作出几种不同艺术风格的电影海报,其中最为经典的一幅是木版画风格的。此幅海报据一幅五色木版版画为底本印刷,分别为黑、灰、洋红、粉色、橘色,以自然独特的视觉美感,再现了红色娘子军意气风发、勇往直前的战斗景象,极具艺术创造力和震撼感。橘黄色的背景似冲天烈火,宣示着旧世界的焚毁;红星、红领章、红袖标、红旗点缀其中,甚为夺目;而粉色的片名又体现出女性的色彩。吴琼花高举拳头的姿势,带有强烈的仪式感与感召力,引导着娘子军战士踏上新征程。她坚毅果敢的表情,显示出巾帼更胜须眉,为画面平添了革命浪漫主义色彩。画面上那乐观、积极的奋发姿态,使民族自信心通过图像视觉修辞的方式呈现,“向前进”的动感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1950年王滨、水华导演的《白毛女》,该海报将喜儿的半身肖像处理成暖色调,表达喜儿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渴望,人物乌黑亮丽的头发与背景融于大山上的“白毛仙姑”灰白的头发形成鲜明对比,通过画面突出了电影主题。
《红日》电影海报
1963年汤晓丹导演的电影《红日》,其海报是新中国电影海报中精品之作。在高高的山巅之上,英勇的解放军经过浴血奋战,在胜利地山巅上欢呼,一轮红日喷薄而出,迅疾跃腾向上,映衬着绚丽的朝霞。军长沈振新紧锁眉头、凝神思索的形象置于画面中部,团长刘胜、连长石东根二人位于画面下方,神色各异,特别是知名演员杨在葆扮演的连长石东根高举着红旗,呐喊着冲锋的形象折射出孟良崮战役的激烈和白热化。整个画面气势磅礴,人物刻画逼真细致。
《英雄儿女》电影海报
1964年武兆堤导演的电影《英雄儿女》,影片根据巴金小说《团圆》改编,堪称为新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人们不仅对影片的故事情景耳熟能详、历历在目,而且影片主题曲《英雄赞歌》至今还广为传唱、经久不衰。但不为人知的是这部影片的电影海报也曾经强烈地感染过一代人,成为他们心目中永不磨灭的记忆。这幅电影海报是一幅手工水粉画,手法细腻多样,表达直接,风格写实。画面中突出了影片中王文清、王成、王芳这三位具有代表意义的人物形象,但这三位人物形象也有主次之分,层次安排恰到好处,画面布局错落有致,相得益彰。而且作者匠心独具,画面中三个人物都没有“赤手空拳”,手中的东西分别象征着他们的身份: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前线指挥员的王文清手中正拿着步话机在发布作战命令;冲锋在前线的王成拿着已经拉开导火索的一捆手榴弹;身为宣传文艺兵的王芳拿着钢笔在创作英雄人物。不仅如此,三个人物形象的神色、表情、动作等特征也都深刻地表现着角色的性格特点:王文清眉头紧锁、目光如炬、神色凝重,表明战争的艰苦与残酷牵动着这位具有丰富经验的指挥员的每一根神经,同时也表明他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心;英雄王成头上缠裹着厚厚的绷带,手里拿着数枚手榴弹仍顽强地冲向敌人,要与敌人血战到底,面部表情镇定中流露着对敌人的仇恨;王芳正在神情专注地编写着一曲“英雄赞歌”,同时也对牺牲的哥哥寄托着无限哀思。
《满意不满意》电影海报
1963年严恭导演的电影《满意不满意》,由苏州市滑稽剧团同名滑稽戏改编。其海报也带有滑稽戏夸张的脸谱化特点,画面取自影片末尾的最后一个镜头,正是“得月楼”餐厅5号服务员杨友生微笑相送顾客的场景。海报设计得非常巧妙,因为杨友生笑容的背后有太多的故事,也包含着一种服务观念的变迁。从画面上,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小杨师傅的笑体现的双重含义,一是源自自己从工作中获得的成就感;二是源自顾客表扬他的服务时,他还很不好意思。无论哪种,这都是杨友生发自真心的笑容。通过这个笑容内涵的转换,海报很好地反映出电影想要表达的内涵。
如今,新中国成立已经72年,有数不清的红色电影经典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而红色电影海报已经成为红色收藏中的重要一项。但早期的电影海报往往用于电影院、剧院宣传,当年电影院的数量是极为有限的,根据电影院的数量印刷电影海报,因而海报印量有限,即时消耗,保存下来的极其稀少。一开海报尺幅巨大,用于招贴之用,基本上被消耗了;二开或更小的海报,往往在画面中附有剧照插图,并附带较多的文字解说,有点像连环画,不仅用于电影院招贴宣传,而且在那个困难的时代更受老百姓喜爱,大量消耗在一些家庭墙壁装饰之用,因而更加稀少。时至今日,这些集时代价值与艺术价值于一身的电影海报更值得人们珍视。
《小二黑结婚》电影海报
如同电影主题歌和电影插曲能带给人们加深对影片的记忆一样,电影海报同样带给了观众以独特而深刻的心理体验,它以巧妙的艺术构思、精湛的表现手法体现了电影独特的艺术特色,在尺幅之间架起了电影与观众之间的新桥,带给人们无穷的回忆和不尽的遐思,是不可多得红色艺术珍品。
刊于《艺术市场》2021年7月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