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火锅是“虚胖”?餐厅竞争如何扬长避短?听连锁餐饮策划人聊餐饮~

01

餐厅是如何把自身优势干掉的

优秀的企业总是那么相似——高质量的产品,优惠的价格,以及在一个领域内的专注及坚持。可以说在中国,任何一个小生意,只要专注和坚持,都可能做成大生意。只是当外面的声音太多的时候,更多的老板在环境中迷失,走上了各种分散、浅尝辄止的投机模式,想抓的很多,总想着如何更快、更容易地挣钱。

人和企业都一样,战略上最难的往往是放弃,而不是得到。我想通过几个案例和大家聊聊餐饮经营中,我们是如何走上错误道路的?由于讲的是负面案例,所以不提及企业名称。

1. 做餐饮有时需要一点“愚”

最近和一个火锅店老板沟通,他的店因为开在商圈,同质化竞争非常激烈,加之不是大品牌,毛利能支撑的费用空间有限,平台费用投得不够,生意越来越不好。

我问他刚开始怎么做起来的?他说刚开始创业的时候,他搞了几款非常有创意的产品,不同于其他竞争对手,而且客户也非常喜欢,所以那时的生意非常好。

团队追求精进,复盘的时候发现,目前的产品模式虽然很好,但是出品效率太低,影响翻台率。为了提升翻台率,赚更多的钱,大家商量以后就把产品模式换了。换了以后翻台率的确提高了,但是逐渐地,生意不如以前了。

表面上,不断优化自身,提升效率,无可厚非,今天很多餐饮企业都在做这样的事情。但是他们忽略了服务行业的本质:只有满足客户的需要,才有生存的可能。一个站在经营角度看似合理的决策,却是违背客户需求的行为。干掉自身的优势,有时候恰恰是自己太精明。

建议每家活过一年的餐厅回去和团队复盘一下:究竟当时是怎么做起来的?这些优势今天还在吗?为了客户需求,做一些在经营上看上去“愚”的行为,可能恰恰是一家餐厅能够被客户持续需要的原因。

汤都可以喝,开胃过瘾畅销爆品
金汤酸菜鱼技术~易复制出餐快
32期烹艺云课,2月3日直播,点击进入...

2. 什么生意都想做,注定做不出特色

和一个做了快二十年的区域头部品牌客户沟通,发现这家餐饮企业产品品质和口味都还做得不错,生意却明显在下滑。他们很忧虑,始终无法想清楚下一步该怎么走,怎么调整。

深聊后发现,该企业对现在自己遇到的问题还是很清楚的。由于品牌做得比较早,那个时候竞争对手也不多,所以快速地抓住了当时的年轻客群,加之产品不错,很多客户连续消费了一二十年,一直不离不弃。

围绕这个客群的消费习惯,更多新门店都选择开在社区。随着客群年龄的增长,消费下降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问题来了,迎合这个群体形成的产品、品牌和装修环境,明显无法吸引现在的年轻人。

如果继续以之前的客户为主,市场萎缩无法避免。如果选择现在的年轻客群,公司现有的门店选址、装修和产品,都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如果进行升级,之前的客户群体可能会快速流失。

这真是一个非常艰难的问题,换谁都一样。所以这里也要提醒更多的餐饮企业一个核心问题:当我们服务的客群是80后、90后的时候,随他们年龄的增长,需要不断调整自己提供他们想要的产品。或者是我们持续服务当下20~30岁的年轻客群,只要到达这个年龄区间的客群,我们就要去研究他们,不断调整自己去服务好他们。

企业不应该等到问题已经拖到不能再拖的时候才去面对,平时就要积极地进行围绕目标客群的动态品牌管理调整,否则积重难返。随着餐饮竞争的激烈,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我们面前的选择一定是细分专注,细分客群,细分需求,如果还是想着谁的生意都做,注定谁也服务不好。因为企业资源有限,什么都想做,注定什么都做不出特色,在哪个领域都容易遇到强的对手。

当然,回到刚才这家企业,他的唯一选择也还是面对选择:究竟继续服务上一代客户,还是选择现在的年轻人?也许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当然,这样的选择意味着要为改变付出沉重的代价,这就是考验舍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除了壮士断臂的胆魄,我们还需要对年轻一代的客群进行精准的研究和分析,在把握他们需求的基础上,构建新的品牌、产品、场景、服务系统及盈利模式,再进行实质性的战略性调整升级。

构建一个新品牌,还是升级老品牌,这不是经验问题,而是基于客观数据分析之后的一个科学选择。

02

川渝火锅“虚胖”了吗

近年川渝火锅怎样,我相信每家川渝火锅品牌都有自己的体会,下滑和不赚钱成为了很多品牌的年度代名词。

是不是川渝火锅不行了?老谭在几次峰会上也给出了明显的结论:川渝火锅在主要的消费市场已经走出特色时尚社交餐饮路径,演变成为生活社交餐饮。

也就是说川渝火锅消费已经成为生活常态性消费,所以不会受到流行趋势的影响,整体市场需求容量不会萎缩,反而还会缓慢增长。

所以,老谭定义近年是川渝火锅调整年,而不是衰退年。出现了明显的下滑,主要原因还是在过去五年价格和自媒体红利之下,川渝火锅行业出现了阶段性过度扩张,市场供应量被提前释放出来。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品牌将重心放在了连锁加盟和推广,忽略了产品打造、供应链管理和门店运营等基础工作建设上,导致很多火锅品牌都是“虚胖”。

“虚胖”在品类红利期的时候,看不出问题,表面上的扩张反而会掩盖很多问题。但是一旦到了调整期,这些问题就会暴露,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

1. 加盟方式太粗放

工具没有好坏,就看用的人和方式。加盟本身没有问题,加盟模式也是未来的趋势。只不过当前的加盟模式太过粗放和激进,这样的问题有人为的急功近利原因,客观讲最核心的问题,还是这个行业和从业者自身的瓶颈导致的,这是时间问题,迟早都会迭代。

加盟的目的是整合人、资源和资金,输出品牌、产品和体系。这两年加盟整合的人有明显的问题,建议大家现在真的不要考虑从没有做过餐饮的人来加盟,目前的竞争阶段,外行进来捞金已经不是容易的事情。

一个品牌当你真正想要做加盟的时候,一定要搞清楚自己产品的供应链和体系支撑能力是否搭建起来了。如果这些都还没有就去搞加盟,赚机会的钱,迟早都会花出去,只有赚能力的钱才是靠谱的。当然,如果你还有自己的清晰品牌体系输出,那你的加盟就更靠谱。

2. 缺乏精细本土化

看看海底捞进入一个城市前的系统准备,就知道大多数川渝火锅品牌的扩张有多么不靠谱。老谭讲过很多次,川渝火锅在成都、重庆已经是生活社交性餐饮,而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还处于时尚特色社交餐饮。

不同的场景定位,决定消费者有不同的需求、关注和价格支付意愿。举个例子,在成都客单价80~90元是主流年轻人群愿意为生活社交性火锅支付的价格,但是在上海,如果定位在80~90元,可能做不出来。为什么呢?因为作为特色社交餐饮,消费者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来体验更好的产品、环境和服务;如果在上海定位在80~90元,根本没有费用空间来支撑产品、环境和服务的投入。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同样是成都的连锁品牌,但是在上海的客单价普遍都在140元左右,而且这个区间品牌生存能力相对不错。

场景定位只是一个维度,还有更多维度。比如菜品和口味,不同区域城市在牛油锅底的口味偏好上是存在明显差别的,在食材消费习惯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别,没有搞清楚,只是粗放地照搬成都、重庆模式,肯定会出问题。

未来一家想真正良性扩张发展的火锅企业,一定要在进入新市场前,做好本土化的精细研究,确保在品牌一致的基础上,找到适合的本土化定位,才能更好地适应区域市场,提升生存能力。

3. 流量模式的局限

新媒体和互联网平台,造就了今天的餐饮流量模式。在红利期的时候,大家都可以借此低成本获得高流量,当然也就产生了惯性,产生了依赖。

以抖音为代表的流媒体经历了短暂的餐饮红利周期,目前投入产出比已经非常差了。习惯平台和新媒体获取流量的餐饮企业必须要进行自我突破。

突破的关键,就是要转变过去通过打卡和优惠刺激带来的一次性客流模式,逐步提升靠会员和产品带来的复购模式,同时强化选址,提升门店自身截流能力。

选址的问题会变得更加重要。一方面消费者的便捷需求,要求品牌要有更多的门店网络覆盖,通过小店、大连锁模式强化客户的截流能力,增强品牌的泛消费客群的渗透力,强化消费习惯。

进而,更精准的细分客群,通过优势选址来控制房租成本,提升截流能力。当然位置选对了,还需要打造好门头和餐厅环境,让更多人看得到,才能把客户吸引进去。未来这些方面的竞争会更加激烈。

4. 供应链和运营短板

产品和运营的短板,必须要补起来,不然靠什么让客户持续选择你的品牌呢。

产品的核心在菜品,不仅限于菜品,也包括菜品的呈现、体验和记忆。总的来讲,中国的餐饮行业,产品之路还很长。未来,餐饮产品绝对不是狭义的菜品那么简单,事实上中国的餐饮产品大多数还停留在厨师做好菜的理念阶段,好吃不贵只是基本标准,更高、更精细的竞争还在等着大家,就看谁先真正搞明白逻辑并且执行落地。

运营是一个老问题,也是一个慢问题,需要硬功夫,没有捷径可以走。坦白讲,很多餐饮企业连基本的QSC体系都没有搭建起来,不是做不到,而是连理念都还不清晰。在QSC的基础上,建立具备强品牌属性,能够进行快速复制的运营体系,值得各个餐饮品牌持续地去做,这才是能力的钱!

希望各位一起加油,能够在新的一年找到属于自己的良性发展之路。

谭海林

章鱼小数据创始人兼CEO

专栏作者

专注餐饮领域大数据应用分析, 为连锁餐饮客户提供商业模式、产品运营和精准营销的决策支撑。

编排/Hana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