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蒿汤、蜜汁方、火炭散

作者:顔文强

作者简介

颜文强,1983年10月出生,四川大学哲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博士后,福建省漳州市龙海人,现为大理大学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先学理工科、后学文科、再学中医科,注重文理交叉。先后师承闽南师范大学邓文金教授、四川大学文科杰出教授(一级教授、院士待遇)詹石窗教授、新安医学“张一帖”第十五代传人北京中医药大学张其成教授。目前已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1项、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荣获2017年度云南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参与国家“十三五”规划重大文化工程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研究3项。目前主要从事道医哲学、古中医药学、古天文历法等研究。

艾蒿汤、蜜汁方、火炭散[1]:“艾蒿五两,以水五升,煮取一升。顿服之,即下。又方:服蜜二升,即出。又方:末火炭,酒服方寸匕,水服亦得。”[2]

本方出自《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五十三》,文中言此为“治吞钱方”[3]。这是三个小方。艾蒿是菊科植物艾的叶,又称为艾叶、艾草、灸草、医草、蕲艾、狼尾蒿、冰台等,今以艾叶为正名。《本草纲目》阐释其名曰:“时珍曰:王安石《字说》云,艾可乂疾,久而弥善,故字从乂。”[4]“乂”是治理、安定之意。古人造字将“艾”字与疾病治疗紧密相连,可谓用心良苦。艾叶在我国分布甚广,特别是南方地区的山坡草地几乎随处可见。自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强调以湖北蕲州所产为贵以来,蕲州艾叶成为了艾叶的最道地药材,故称为“蕲艾”:“自成化以来,则以蕲州者为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谓之蕲艾。”[5]其实,我国先民对于艾叶的认识甚早,早在《诗经》中就有采艾的描述。《孟子》更是记载了艾叶的治病疗效:“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孟子·离娄》)此处指的是艾灸疗法,并且强调用存放三年的陈艾,捣碎制成艾绒,称为“熟艾”:“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治令细软,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则伤人肌脉。……拣取净叶,扬去尘屑,入石臼内木杵捣熟,罗去渣滓,取白者再捣,至柔烂如绵为度。用时焙燥,则灸火得力。”[6]《庄子》中也有“越人熏之以艾”(《庄子·杂篇·让王》)和“无病而自灸”(《庄子·盗跖》)的记载。可见艾灸疗法其源尤古。艾叶药效的明确记载则最早见于《名医别录》:“艾叶,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䘌疮,妇人漏血,利阴气,生肌肉,辟风寒,使人有子。”[7]《名医别录》指出艾灸可以治疗百病。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火部第六卷》也直接说:“艾火[主治]灸百病。”[8]南宋著名道教医家窦材在《扁鹊心书》一书中更是将灸疗列为治病保命方法的第一位:“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9]此处主张用“灼艾”——化脓灸,即直接接触皮肤灸,而不是今人常用艾灸盒或悬空的温和灸法[10]。窦材单列了《大病宜灸》一节强调艾灸治病的疗效,并主张早灸、重灸:“医之治病用灸,如做饭需薪,今人不能治大病,良由不知针艾故也。世有百余种大病,不用灸艾、丹药,如何救得性命、劫得病回?如伤寒、疽疮、劳瘵、中风、肿胀、泄泻、久痢、喉痹、小儿急慢惊风、痘疹黑陷等证。若灸迟,真气已脱,虽灸亦无用矣;若能早灸,自然阳气不绝,性命坚牢。又世俗用灸,不过三五十壮,殊不知去小疾则愈,驻命根则难。”[11]足见艾灸治病功效非凡,也因为艾叶常制成艾绒用于灸疗的缘故,所以艾叶又被称为“灸草”。窦材还对世人认为重灸会损害身体的疑虑予以澄清:“余观亘古迄今,何尝有灸伤筋骨而死者!彼盖不知灸法之妙故尔。”[12]直接灸力大效宏,疗效卓绝,只是要忍受些疼痛。[13]当然艾叶也可以生用,对于艾叶的生用药性,李时珍分析说:“苦而辛,生温熟热,可升可降,阳也。入足太阴、厥阴、少阴之经。……温中、逐冷、除湿。”[14]张介宾在《景岳全书》指出:“味微苦,气辛,生用微温,热用微热。能通十二经,而尤为肝脾肾之药。善于温中逐冷除湿,行血中之气、气中之滞。”[15]可见,艾叶主要入肝气、脾气、肾气,有行血气、逐寒湿之功。

误吞铜钱等金属物,危险异常,用艾叶5两即约15.625克´5=78.125克,量较大,煎汤顿服,是取其药力专一以求速效。另外用蜂蜜,是取其凉润降下之力。用木炭研末顿服,是借难消化的木炭包裹金属异物,防止伤害肠道,进而迅速降下而出,李时珍曰:“烧木为炭。木久则腐,而炭入土不腐者,木有生性,炭无生性也。葬家用炭,能使虫蚁不入,竹木之根自回,亦缘其无生性耳。古者冬至、夏至前二日,垂土炭于衡两端,轻重令匀,阴气至则土重,阳气至则炭重也。”[16]表明火炭有吸附异物、不易腐化之性。木炭是木材未充分燃烧剩下的黑色之物,可作为燃料。其体轻而黑,故主要入肝气、肾气行血气。三个方中涉及的计量,五升»200´5=1000毫升=1升;二升»200´2=400毫升;方寸匕»1—2克药末。三方的研制过程和药气运行图如下:

艾蒿78.125克,用水1升,煮取200毫升,顿服,金属异物即下。又方:喝蜂蜜400毫升,即出。又方:将火炭研末,用温酒或清水调服11—2克,异物即出。


[1] 方名“艾蒿汤、蜜汁方、火炭散”为笔者所加。

[2]《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道藏》第26册,第337页。

[3]《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道藏》第26册,第337页。

[4](明)李时珍著,柳长华主编:《李时珍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年,第563页。

[5](明)李时珍著,柳长华主编:《李时珍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年,第563页。

[6](明)李时珍著,柳长华主编:《李时珍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年,第563页。

[7](南梁)陶弘景撰,尚志均辑校,尚元胜、尚元藕、黄自冲整理:《名医别录》(辑校本),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年,第128页。

[8](明)李时珍著,柳长华主编:《李时珍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年,第261页。

[9](南宋)窦材撰,赵宇宁、江南、郭智晓点校:《扁鹊心书》,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年,第11页。

[10]  笔者曾用灼艾法直接灸足三里,治好了自己十几年的肠胃病,两侧足三里虽然留下了瘢痕,但深感直接灸疗效之神妙。近年来则每隔一周用盐姜灸神阙穴,两年来没有感冒过。几年前也用温和灸法自灸关元穴、神阙穴一段时间,效果虽有但不明显。其力道甚微,用于保健可以,用于治病特别是重病、慢性病疗效不大。

[11](南宋)窦材撰,赵宇宁、江南、郭智晓点校:《扁鹊心书》,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年,第12—13页。

[12](南宋)窦材撰,赵宇宁、江南、郭智晓点校:《扁鹊心书》,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年,第13页。

[13]  为减轻苦楚,窦材开出了“睡圣散”:“唯是膏粱之人,不能忍耐痛楚,当服睡圣散,即昏不知痛,其睡圣散余自用灸膝神效,放心服之,断不误人。”见(南宋)窦材撰,赵宇宁、江南、郭智晓点校:《扁鹊心书》,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年,第14页。“睡圣散”的配方和用法是:“山茄花(八月收),火麻花(八月收)。收此二花时,必须端庄闭口,齐手足采之。若二人去,或笑,或言语,服后亦即笑,即言语矣。采后共为末,每服三钱,小儿只一钱,茶酒任下。一服后即昏睡,可灸五十壮,醒后再服再灸。”见(南宋)窦材撰,赵宇宁、江南、郭智晓点校:《扁鹊心书》,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年,第135页。“山茄花”即曼陀罗花,有毒,偏性甚大,“睡圣散”不好配置,笔者艾灸时均是忍些疼,尚未使用过。

[14](明)李时珍著,柳长华主编:《李时珍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年,第563页。

[15](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第623页。

[16](明)李时珍著,柳长华主编:《李时珍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年,第261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