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中虎:通过国际种子交换协议确保小麦种质资源
中国网财经10月21日讯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小麦改良中心主任何中虎在10月21日举行的十九大'农业科技创新'党代表集体采访记者会上表示,中国的一些小麦品种,比如抗赤霉病的品种,也在美国和其他国家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我们现在的策略是通过协议,并且遵照遵守国际种子交换协议,就是MTE,进行不同国家的种子交流交换。'他介绍道。
香港商报记者:
品种创新离不开国际合作和种质资源交换利用,从国外引进的种质资源曾对我国作物育种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否介绍一下国际合作在目前和未来中国小麦育种中的作用呢?谢谢。
农业部党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华俊:
谢谢你的问题。种质资源尤其是国际合作非常重要,如果说我们今天,尤其是菜篮子吃的那么丰盛、那么丰富,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国际合作的结果,就是在粮棉油糖肉蛋奶菜茶等各个方面都有合作,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下面请何博士以小麦为例,谈谈跟国外到底怎么开展合作的,大家可以了解更多的情况。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小麦改良中心主任何中虎:
谢谢唐院长,谢谢记者的问题。其实中国并不是小麦的发源地,小麦的起源地是在中东,通过可能2-3种途径,现在还不能完全证实,传到我们国家。就国际上来说,包括种质资源交换在内的国际合作,应该说是全球作物遗传改良的重要因素。据估计,国际上有这么一个数字,大概'遗传异种病染'的30%-40%是因为全球性的种质资源交换,在我们国家也是这样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我们就大批引进了意大利、美国等国家的品种。七十年代引进东欧的品种,如前苏联的。八十年代以后,引进国际小麦改良中心、墨西哥的品种,在我们国家的不同时期解决产量、矮杆、抗病、品质方面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相应的中国的一些小麦品种,比如抗赤霉病的品种,也在美国和其他国家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我们现在的策略是通过协议,并且遵照遵守国际种子交换协议,就是MTE,进行不同国家的种子交流交换。
第二,大家都知道,不论是我们国家还是其他国家,都面临气候变化带来的一些问题,比如旱害、涝害等,同时病虫害比以前明显增多,应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自主创新,但仅仅自主创新是不够的,更需要跟国际同行携起手来,大家一起努力做到共同投资、共同获利。我们国家在推动不论是小麦还是其他的作物,在国际合作上做出了很好的典范。
但现在的形势跟过去不一样了,在九十年代初,我们主要是靠国际上来资助我们的科学家去学习,现在我们国家发展了,国际上也希望中国在国际农业界发挥更好的作用,所以现在的合作方式和原来不一样了,过去是以学习引进为主,现在在学习引进的同时进行合作研究,比如说我这个实验室分别跟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澳大利亚莫道克大学、国际小麦改良中心等建立了联合实验室。这个联合实验室是什么模式,就是我们国家的政府,科技部、农业部或者自然科学基金、外专局支持我们的工作,外方相关的政府和单位支持他们的工作,但是双方在一起共同收集实验方法、共同交换材料、共同培养研究生,我们也派出很多人学习,通过这个来共同提高我们的水平,共同提高我们应对全球挑战的能力。
农业部党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华俊:
我再补充一点,因为种质资源大家都很关注,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种质资源是战略性的资源。目前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我们建有国家农作物资源库,储藏有40多万份种质资源,其中15%左右是国外来的,85%左右是我们自己的,而美国种质资源库超过50万份,大部分是国外来的,小部分是美国自己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将来要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互惠互利,为解决全球尤其是粮食安全问题、生态安全问题做出贡献。我补充这一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