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在小孩”疗愈之旅 | 走出恐惧,开启旅程

发布时间:2021-06-22

“内在小孩”系列三部曲

跟随克里希和阿曼娜读完了他们的“内在小孩”系列三部曲著作,我的“内在小孩”疗愈之旅也基本完成了。合上书之后,有一个问题萦绕在我脑海:

“这三本书都是聚焦于“内在小孩”理论的,讨论这个内在小孩创伤的起源、他内在的感受和外显行为(他的幻境视角)、他的触发机制,为什么一定要把这些理论分散于三本书中呢?”

这三本书在理论内容上有着高度的重合性,只是叙述视角不同,各有侧重。

《走出恐惧》和《拥抱内在小孩》(又名:直面恐惧)这两本书都是讨论恐惧的,后者是从克里希和阿曼娜的“生命理论模型”讲来,更系统、更精炼、更细致。克里希和阿曼娜认为,所有人内在“都有这样一个受伤的小孩”,这个小孩在生命模型中的保护层活动,他会有怎样的行为和感受。

另外一本《真爱旅程》(英文译名为“从幻象信任到真实信任”,中文译名反而不太能直接概括要点),告诉我们,内在小孩的成长和疗愈过程是从执着于“虚幻的信任”到拥有真实的信任的转换。

作者从讨论“什么是真实的信任”切入,揭露了内在小孩的创伤与感受。这里面涉及很多亲密关系中的问题、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及我们对自己的错误看法。

走向“真实的信任”是这个“内在小孩”的进化方向——那也意味着我们不再活在生命模型中的“保护层”,而是归于中心(回到内圈),真实而敞开地活着。

综合比较“内在小孩”系列三本书,《走出恐惧》最为出色——它的理论内容镶嵌于清晰的逻辑架构之上,穿插丰富的个案和作者亲身经历,清晰易懂。如果读者想要在这三本书中只选一本来读的话,那么我会推荐这一本,如若搭配另外一本阅读,那么推荐《真爱旅程》。

三本书的理论内容重合度很高,但案例不一样。在我看来,它们没能形成一本理论体系清晰、案例丰富的著作,无疑是一种遗憾。

这套书有一个显著特点:作者在叙述中采用了第一人称的视角,基于个人经历,对自己的脆弱恐惧等情绪的描述真实而敞开,娓娓道来。这些平时在日常生活中难以启齿的事情,却在一种诚恳的叙述氛围中被感同身受,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体验——我想这是这套书之所以这么受欢迎的重要原因。

走出恐惧,开启旅程

《走出恐惧》的第一部分,是理论概述。作者阐述了情绪化小孩的五种外显行为和五种内在感受(创伤)。

当人们被情绪化小孩接管的时候,就处于“幻境状态”中,而此时外界就像镜子一样,是按照我们幻境中的负向期待和错误的自我认同来给予我们回应的。作者建议我们就此开始检视以下问题,从而开启探索内在受伤小孩的旅程:

“人们和生活正在给予我什么样的回应?”

“我传递出了什么样的信息而导致这样的回应?”

“在这些信息之下,潜伏着什么样的创伤?”

在第二部分,作者分别讨论了情绪化小孩的外显行为和内在感觉。其中,

外显行为包括:反弹/操控、期待/任性、妥协、幻想。

内在感觉表现为:黑洞(因人而异的内在的空虚感)、恐惧与惊吓、羞愧与罪恶、不信任感与愤怒、伤心与悲痛。如果从创伤的来源将其分类,则可分为:被遗弃/被剥夺、被吞没、被背叛、情感/肢体虐待。

我们的诸多负面模式、限制信念、负向自我认同来自家庭的同化,走出这些制约需要非常大的勇气和不断的觉察。我们严厉的内在法官(内在父母)则强化了羞愧感、负向自我认同。

在最后一部分,作者介绍了一些具体实践方法,包括:

如何突破旧有模式、疗愈情绪上的伤痛;

如何为自己自己划定界限;

如何接纳、表达自己,不再压抑。

概括来说,不论是哪一种痛苦的感受,首先要做的是如实接纳,允许自己去感受痛苦。疗愈痛苦的秘密其实就在于走进痛苦的感受里,去接纳、感受它,就是这么简单。

我们只有经由感受,切实地感受到情绪在身体中,才能够做到真正走进情绪,接纳它,然后才有机会得以观察它的触发机制、它的原始伤痛来源。所有的疗愈与改变,最后都从尝试小小的冒险开始。

不再呆在之前的轨道里,就会让我们产生全新的感受,并慢慢塑造出新的自我感。

在克里希和阿曼的三本书中,他们都提到了“静心”。他们之所以强调去经由身体“感受”情绪的重要性,是因为他们在印度的禅修社区多年的学习经历。实际上,书中的“静心”,就是我在之前文章中介绍过的葛印卡内观禅修方法,也就是佛陀(觉悟者)的教诲:

In the seen,there will be only the seen

In the heard,there will be only the heard

In the smelled,tasted,touched,there will be only the smelled,the tasted,the touched

In the cognized,there will be only the cognized.

看的时候,就只是看

听的时候,就只是听

鼻闻,舌尝,身体接触,就只是闻,只是尝,只是触

觉知时,也就只是单纯地觉知。

奥秘是没有的。实践出真知。

文:王媄仪
责任编辑:殷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