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用典最多的一首词,暗藏玄机,梁启超:这才华一般人学不来

在我们的印象里,辛弃疾是大宋的一位抗金英雄,对于辛弃疾来说,写词是他闲居时最大的乐趣,他一生写词600余首,抗金复国是辛弃疾作品的主旋律。

在辛弃疾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中,内容多是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及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表现出不可抑制的英雄主义精神和战斗精神。

我们知道辛弃疾的词中经常会用到一些典故,但是有一首词,人们说是辛弃疾用典最多的,其中至少用了6个典。梁启超读后都不禁感叹:这才华一般人学不来。

这首诗就是《贺新郎·赋琵琶》,是辛弃疾在看到佳人弹琵琶时所作。

《贺新郎·赋琵琶》

凤尾龙香拨,自开元、霓裳曲罢,几番风月。最苦浔阳江头客,画舸亭亭待发。

记出塞、黄云堆雪。马上离愁三万里,望昭阳、宫殿孤鸿没。弦解语,恨难说。

辽阳驿使音尘绝,琐窗寒、轻拢慢捻,泪珠盈睫。推手含情还却手,一抹梁州哀彻。

千古事、云飞烟灭。贺老定场无消息,想沉香亭北繁华歇。弹到此,为呜咽。

一般人在看到佳人弹琵琶,一定是抱着欣赏的态度,称赞佳人,称赞乐声,称赞美景……

但是辛弃疾并没有,他听到琵琶弹奏的音乐,想到的仍是国家大事,所以此诗表面上是在描写琵琶,实际上却是在感叹国家的兴亡,颇有一种“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感觉。

开篇提到了《霓裳羽衣曲》,似乎在诉说着悲剧的李隆基,也在诉说着开元盛世,指代着汴京的繁华。

浔阳江头”二句,用白居易《琵琶行》典故,源自“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这个最苦的人写下了《琵琶行》《长恨歌》,只因为开元盛世回不去了。那么同样,辛弃疾朝思暮想的汴京也回不去了。

“望昭阳宫殿”是在以昭君出塞,她离家到三万里之遥的异域,一面走一面还怅然回首。

“辽阳驿使”数句转到眼前的现实。白居易诗:“《霓裳》奏罢唱《梁州》,红袖斜翻翠黛愁。”可见其声哀怨。“哀彻”两字加深了悲凉的意绪。

“推手”云云,指弹琵琶,欧阳修《明妃曲》“推手为琵却手琶”

尾声与发端遥相呼应,再次强调盛时已成过去。贺老即贺怀智,开元、天宝间琵琶高手,他一弹则全场寂静无声。元稹《连昌宫词》云:“夜半月高弦索鸣,贺老琵琶定场屋。”

以上这6个典故无不是在暗指国家从盛时走到了灭亡,而今那个时代再也回不去了,所以辛弃疾内心的悲愤之情也无处抒发。

而辛弃疾的一生也是郁郁不得志的,他行伍出身,壮志满怀,受奸臣排挤,被罢官,想以身报国,却报国无门,最终在豪放中倾尽悲壮。

我们读辛弃疾的词,读到的不仅是辛弃疾的豪放与柔情,还有值得一用的诗句,更重要的是没点历史、文学常识还真的是读不懂“大文豪”的诗。

现在这本《辛弃疾词传》不同于以往的传记,它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展现在我们面前:以辛弃疾的词为主线,以辛弃疾的抗金轶事为骨架,用诗化的语言,戏剧般的场面,将我们带入了辛弃疾金戈铁马的军旅生活。

它将词作融入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可以更好地理解分析当时词人的心情和作品赋予的涵义。

这套古诗词一共六本,有千年才女《李清照词传》、有难以争锋的《辛弃疾词传》与《苏轼词传》、还有拉萨街头最美的情郎《仓央嘉措词传》、有《李煜词传》以及《纳兰容若词传》。

了解这6个不同的人生体验,体会他们在各自的年代和生活背景下的经历,这样才更能体会诗词中所蕴含的感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