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发展史》中国宋元文学之四:宋元话本和南戏

中国宋元文学之四:宋元话本和南戏

1.宋元话本  

话本原为" 说话" 艺人的底本,也即说书,讲说故事之意。宋代随着城市的发展,说话伎艺非常兴盛,为说话编写话本大量产生,并整理加工,刊成读物。

话本分为讲史话本(讲叙长篇历史故事)和小说话本(小说家的底本)两种,其实话本是在宋代说话基础上产生的白话小说,且艺术相当成熟,对以后的白话小说的发展极有影响。

讲史话本是很受市民阶层欢迎的伎艺,著名的有《新编五代史平话》、《大宋宣和遗事》、《全相平话五种》、《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等。

小说话本数量较多,它有的取材于当时的现实生活,也有的从《太平广记》、《夷坚志》中选材加工而成。内容是反映婚姻爱情、描写诉讼案件和神怪故事等。以爱情婚姻为题材的作品成就最高,主要反映的是妇女的不幸遭遇和反抗,如《碾玉观音》写一个平民女子与一命运相同的男子的爱情悲剧,歌颂了他们为爱情婚姻而顽强斗争的精神。《快嘴李翠莲》塑造了一个不愿受三从四德束缚的媳妇形象。公案小说也有佳作,如《错斩崔宁》写的是著名的" 十五贯" 谋杀冤情。小说话本基本上都以市井平民为主人公,情节曲折,故事性强,以白话口语叙事状物,而且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这些都为以后小说、戏曲的发展开创了道路。

2.元代散曲  

散曲相对于剧曲而言,有科白、装扮起来演唱的为剧曲;清唱的为散曲。  
散曲是一种新兴诗体,兴于金末元初,董解元首创。散曲分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为独立的只曲,句式长短不一,有一定格式,可以加衬字,更为生动,如马致远的《秋思》;套数又称散套,由两支以上同一宫调的曲子联合而成的组曲。套数要一韵到底。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等著名杂剧家也是散曲大家;张养浩、张可久、乔吉等为后期散曲代表作家。

3.宋元南戏  

南戏亦称戏文,与北杂剧相对而言,它产生于宋南渡以后。它的每个剧本没有一定的出数,可长可短,也不要求通押一韵;登场的角色没有限制,可生可旦,不必一人唱到底,比较自由灵活,有利于情节的展开和情感的表达。《琵琶记》为南戏成熟的标志,并逐渐取代杂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明清以后称之为传奇。

《琵琶记》的作者为高明(1305-1359 年),他根据长期在民间流传的南戏《赵贞女》改编成《琵琶记》,虽然作者的主观目的是为了宣扬封建的全忠全孝、有贞有烈的孝子、烈女,但客观上达到了揭露元末政治黑暗和流露忧国忧民的思想。作者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素养,艺术成就很高,其结构布局最为成功,通过对比方法突出戏剧矛盾,悲剧气氛浓厚;词采丰厚,既有清丽文语,又有本色口语,戏剧语言贴切细腻,楚楚动人,人物的心理由委婉的曲词表露出来。高明在民间创作基础上,把戏文的剧本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元末还有四大戏" 荆、刘、拜、杀" ,即《荆钗记》、《白兔记》(《刘知远》)、《拜月亭》和《杀狗记》。其中《拜月亭》成就最高,作者存疑,它是根据关汉卿同名杂剧改编的南戏,它的语言质朴明白且有余味,有很好的舞台效果,情节也曲折富于巧合,充满戏剧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