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漫言‖005.观过知人

论语漫言‖005.观过知人

人都会犯错误,所以,从对待错误的态度,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气度、器量,气度、器量又决定了一个人的成就。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语出《论语·里仁》,这是里仁篇里的第七章。
党,古义为类别。错误也有不同的类型和类别,看一个人犯的是哪种错误,就能知道这个人心中有没有“仁”,有多少分量的“仁”。其实,也可以更简化一些,“仁”也通“人”,有多少“仁”也可以作为判断一个人的依据,所以,简单地说,就是“观过而知人”,从一个人犯的错误,对待错误的态度,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微信公众号:潜真堂)
比如,有的人贪财,有的人好色,这样的人,肯定不适合当纪检监察之类的工作,而是应该成为被“纪检监察”的对象。
在工作也会犯错误,有的人勇于承认,敢于承担,这样的人,就有气度,也有器度,往往会成“大器”。而那些粉饰错误的人,往往正在犯下更大的错误,最后铸成更大的悲剧。
举两个特别明显的例子,两个故事正好相隔400年。
其一,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事。
汉高祖刘邦手下有两个韩信,一个是我们熟悉的齐王韩信,另一个是韩襄王庶孙,因为夺占韩国故地,被封韩王,为免混淆,史书写作“韩王信”。韩王信的地盘在中原腹地,人又颇有雄才,高祖对他也颇有防范之心。建立汉朝政权后,刘邦划太原郡三十一县,成立“新韩国”,迁韩王信于晋阳(今太原),监视匈奴。而此时,匈奴趁楚汉相争之际,逐渐崛起,窥伺中原。韩王信见晋阳距离匈奴太近,经刘邦批准,迁首府至马邑(今朔州)。
高祖六年(前201年)秋,“匈奴围韩王信于马邑。信数使使胡,求和解。汉发兵救之;疑信数间使,有二心,使人责让信。信恐诛,九月,以马邑降匈奴。匈奴冒顿因引兵南逾句注,攻太原,至晋阳。”
匈奴围困马邑,韩王信数次派使者到匈奴求和,这就违反了“外事纪律”。大汉发兵救援,但是因为韩王信私自数度遣使求和,朝廷怀疑他有二心,故遣使责备。这也是一个昏招,无论如何,这时候应该把韩王信稳住为是。韩王信恐惧被杀,献出马邑,投降匈奴。于是,冒顿单于得以引兵翻过句注山(山西代县西北),攻击太原郡,兵锋直抵晋阳。
第二年,“上自将击韩王信,破其军于铜,斩其将王喜。信亡走匈奴;白土人曼丘臣、王黄等立赵苗裔赵利为王,复收信败散兵,与信及匈奴谋攻汉。匈奴使左、右贤王将万余骑,与王黄等屯广武以南,至晋阳,汉兵击之,匈奴辄败走,已复屯聚,汉兵乘胜追之。会天大寒,雨雪,士卒堕指者什二三。”
我说简单点,刘邦亲征韩王信,在铜县大败韩王信的军队,斩杀了他的部将王喜。韩王信逃往匈奴,手下的将领白土县人曼丘臣、王黄等拥立赵王的后代赵利为王,重新收拢散兵败卒,合谋攻击汉军。汉军攻击,匈奴就跑散,但随后又聚集起来。汉军追击他们,却碰上天气酷寒,天下大雪,汉军士兵冻掉了手指的占十分之二三。
“上居晋阳,闻冒顿居代谷,欲击之。使人觇匈奴,冒顿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使者十辈来,皆言匈奴可击。”刘邦驻军晋阳听说冒顿单于驻居在代谷,想去攻打,先派人以使者的身份侦察。冒顿这个人很聪明,叫士兵把精壮士兵、肥壮牛马都藏了起来,只让使者看见老弱残兵和瘦小的牲畜。汉军派去的使者相继回来的有十批,都报告说匈奴可以攻打。
这个时候,刘邦派刘敬做最后一个使者。刘敬,原名娄敬,齐人,因在洛阳说刘邦而拜郎中,赐姓刘。这时候,刘敬还没有回来,刘邦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尽发三十二万大军越过句注山,往北推进。这个时候,刘敬回来,报告说:“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往,徒见羸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 他说,两国相攻,这本该炫耀显示自己的优势。但现在我只看见瘦马老兵,这一定是假象,埋伏的必有奇兵。我认为此时不能攻攻击。
但这个时候大兵已动,刘邦大为恼火,骂刘敬曰:“齐虏以口舌得官,今乃妄言沮吾军!”于是,“械系敬广武。”刘邦是个粗人,其实骂的应该更难听:“你这个齐国的混蛋死囚,靠着耍嘴皮子得了小官,现在竟敢胡言乱语惑乱军心!”动用刑具把刘敬拘禁到广武。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刘邦一马当先,先到平城(大同市),把大队人马甩在身后。在巡视白登山时,被匈奴40万大军围困达七天之久。后来陈平用计,加上冒顿与王黄、赵利约定好时间会师,但王黄、赵利的军队却迟迟不来,匈奴其实也不信任这些“汉奸”,由此就怀疑他们与汉军有什么谋划,而汉朝大军也正赶来,刘邦这才得以从解围的一角直冲出去。达到平城时,汉军大队人马也赶到了。(微信公众号:潜真堂)
刘邦回到广武,立即赦免刘敬,曰:“吾不用公言,以困平城;吾皆已斩前使十辈矣!”乃封敬二千户为关内侯,号为建信侯。
这就是刘邦的特点,言语粗俗,行动常常鲁莽,但恢宏大度,知错能改。不会顾及面子而文过饰非,所以,他才能建立一个强大的汉朝。
另一个相反的例子,发生在整整400年后。那是三国时,袁绍与谋士田丰的故事,《三国演义》中写的很生动,我就说简单点。
汉献帝建安五年,也就是西元200年,刚好距离刘敬与刘邦的故事,过去了400年。
那一年,官渡之战,袁绍兵败。
或谓田丰曰:“君必见重矣。”丰曰:“公貌宽而内忌,不亮吾忠,而吾数以至言之,若胜而喜,犹能救我,今战败而恚,内忌将发,吾不望生。”绍军士皆拊膺泣曰:“向令田丰在此,必不至于败。”绍谓逄纪曰:“冀州诸人闻吾军败,皆当念吾,惟田别驾前谏止吾,与众不同,吾亦惭之。”纪曰:“丰闻将军之退,拊手大笑,喜其言之中也。”绍于是谓僚属曰:“吾不用田丰言,果为所笑。”遂杀之。(《资治通鉴》)
有人对田丰说,这下好了,你反对主公出兵,他不听你的话,结果如你所说,兵败如山倒。还是你牛,等主公回来,一定会重用你。田丰叹息说:“看来你是不了解我们这位领导啊。袁绍外貌宽厚而内心猜忌,不能明白我的一片忠心,而我屡次因直言相劝而触怒他。这一仗,他要打赢了,他一高兴,或许能赦免我,看看还是老子行吧。现在打败了,心里愤恨,妒火中烧,我完蛋了。”
这个时候,镜头一转,袁军将士都捶胸痛哭,说:“假如田丰在这里,一定不至于失败。”袁绍对逄纪说:“留在冀州的众人,听到我军失败,都会惦记我;只有那个田丰,以前曾经劝阻我出兵,与众人不同,我心中有愧啊。”逄纪趁机煽风点火,说:“你不知道吧,田丰听说将军失利,拍手大笑,说他的预言实现了呢。”袁绍说:“我没有用田丰的计策,竟然被他取笑。杀了吧。”
田丰就这样被杀掉了,这对曹操来说,等于一次“神助攻”。袁绍从此一蹶不振,两年后也就死去了。
400年的时间,两个截然相反的故事,就像镜子的两面,给孔老夫子的这句话,做了最好的注解。

20200209

(0)

相关推荐

  • 职场中凡是触犯领导的权力安全,不管关系多深,轻则被打压,重则被开除

    [出处]<资治通鉴>第十一卷.汉纪三 [原文] 秋,匈奴围韩王信于马邑.信数使使胡,求和解.汉发兵救之;疑信数间使,有二心,使人责让信.信恐诛,九月,以马邑降匈奴.匈奴冒顿因引兵南逾句注, ...

  • 他劝皇帝不要打仗,又主张嫁美女和亲,却赢得后世交口称赞

    在三国历史之中,袁绍被后人看作一个昏庸的诸侯.天下十三州中,他坐拥幽.冀.青.并四州,却被曹操打得稀里哗啦.有个故事最能说明他的昏庸:当官渡之战前,曹操方面的郭嘉发表了"十胜十败论" ...

  • 【论语】知己方能知人,知人方能善用

    [论语]知己方能知人,知人方 「国学生活」,国学智慧,美好生活!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如何知人以及用人呢? 一个人 ...

  • 论语漫言‖010.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漫言|010.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出自<论语>,意思很清楚,自己不喜欢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这句话的出处有三: 第一次是在< ...

  • 论语漫言‖011. 仁者,其言也訒

    论语漫言|011. 仁者,其言也訒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侧重对仁的注解,基本都是师生之间关于"仁"这个问题的讨论.其中,有一段对话很有意思: 司马牛问仁,子曰:&qu ...

  • 论语漫言‖012. 司马牛的兄弟

    论语漫言|012. 司马牛的兄弟 司马牛问仁,显然内有隐情,<论语·颜渊>接下来还是司马牛的故事.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 ...

  • 论语漫言‖013. 司马牛之忧

    论语漫言|013. 司马牛之忧 孔子与宋景公原系同宗同族,都是子姓,貌似孔子还是宋景公的叔父. 孔子看似孤身一人,其实当时已是天下闻名的圣人.孔门弟子三千,能文能武,既有颜回.子张.子夏.伯牛.仲弓这 ...

  • 论语漫言‖014.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论语漫言|014.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论语·乡党篇第十>记述的是孔子的日常起居,似乎不是那么引人注意,但有两个地方例外,其中之一就关于吃饭.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

  • 论语漫言‖015. 孔子的饮食观(上)

    论语漫言|015. 孔子的饮食观(上)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也.我们看看孔老夫子对待饮食的态度.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恶臭,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 ...

  • 论语漫言‖016. 孔子的饮食观(下)

    论语漫言|016. 孔子的饮食观(下)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食",这里念[sì],指主食. 现代人一说健康饮食,就是多吃水果蔬菜.其实这放在几十年前,还很不现实.古人讲究一定要 ...

  • 论语漫言‖009. 非其鬼而祭之

    论语漫言|009. 非其鬼而祭之 春节,是一个祭祀的高峰.关于祭祀,孔老先生说过很多,其中有一句话特别有意思. 在<论语·为政第二>第24章: 论语 为政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