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字六义

经字六义

任何良好的、正义的思想学说,都不会违反仁道,其中多多少少都有仁道的潜在和贯穿。马一浮认为六经可以统摄中西一切学术,就是此理。

儒家经典的经字有六重含义。

其一、道路义。西周城市道路分为经、纬、环、野四种。都城中有九经九纬,成棋盘形,围城为环,出城为野。贾公彦《周礼·疏》中说:“南北之道谓之经,东西之道谓之纬”。 又《離騷·王逸註》:“經,徑也。”《釋名》:“經,徑也,如徑路無所不通,可常用也。”儒经,是道德之中道、政治之王道、人生和社会之常道。
经又有常义,人道之常行,天下可通行。《广雅》:“经,常也。”《左传·昭公十五年》:“王之大经也。”疏:“经者,纲纪之言也。”《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夫禮,天之經也。”註:“經者,道之常。”常道,最正确的人生、政治道路。经常,具有高度普适性的儒家义理、准则、规范、法度。我说过,儒家是最好的人道主义学说,反儒将就是反人道。
其二、标准义。普适性的义理、准则、规范、法度,也是标准。仁义礼智信称为五常道,即思想、道德、价值、行为、政治之五大标准。《荀子·儒效》“(君子)行有防表”杨倞注:“行有防表,谓有标准也。”君子的标准当然由儒经提供。
《中庸》说:“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谬,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君子之道,也就是人道之最佳和最高标准。
其三、治理义。《左傳·昭二十五年》:“爲夫婦外內,以經二物。”註:“夫治外,婦治內,各治其物。”经之經緯、经营、经纶义,也可以引申为筹划治理国家大事。《易经·屯》:“云雷屯,君子以经纶。” 孔颖达疏:“经谓经纬,纶谓纲纶,言君子法此屯象有为之时,以经纶天下,约束於物。”
其四、生成义。《說文》:“織也。”有《玉篇》:“經緯,以成繒帛也。”可引申为生发、成就之义。儒经可以开发智慧,发扬四心,建立、健美人格,让人成德成圣成就良知的光明。
其五、践履义。道的效用是行,从经之道路义可引申为实践、践履义。儒家最重实践,包括道德实践和政治实践。王阳明说:“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东海也有一句格言:真知必有行,真行必有知。
真知,对中道真理即儒经义理之正确而深刻的认识。知圣知王,知己知人,知事知物,知性知天。有此真知,必能付诸道德实践,有机会和条件则进一步付诸于社会实践。真行,即真知指导的行为,体现为践履的真实。
其六、纵贯义。经,原指织布时用梭穿织的竖纱,编织物的纵线。章太炎《经学略说》:“古代无纸,以青丝绳贯竹简为之。用绳贯穿,谓之经。”纵贯,即贯穿、贯通。
我在《孟子·尽心篇解读》前言中,分别用九个字概括四书五经,《诗经》是雅,《尚书》是德,《礼记》是礼,《周易》是易,《春秋》是王,《大学》是大,《中庸》是中,《论语》是仁,《孟子》是义。
这九个字又可以用一个字统摄之:仁。所有儒经,无不以仁为本。儒学即仁本主义学说,儒者即仁本主义者,王道即仁本主义道路,儒家文明即仁本主义文明。仁道是人道和天道的统一。东海有联曰:右辟西神左辟马,下通人道上通天。仁本主义就是立足于人道而上达天道的学说。
任何良好的、正义的思想学说,都不会违反仁道,其中多多少少都有仁道的潜在和贯穿。马一浮认为六经可以统摄中西一切学术,就是此理。
上述六义相辅相成,一以贯之。潘麟先生也阐述过经字五义。他说:
“《瑜伽经》的“经”(英文为Sutra)是从梵文意译而来,其音译为“修多罗”。“经”(Sutra或修多罗)有五重含义:贯穿义、涌泉义、生化义、标准义、实践义。
贯穿义,是指凡是经典皆有一个基本宗旨贯彻始终。涌泉义是指经典来自于圣贤,故字字句句给人以启发,且如泉眼般源源不断。生化义是指经典是圣贤的第二生命,如同横贯宇宙的子宫,走进经典则智慧、解脱、健康则悉数从中化出。标准义是指经典是人文世界的参照标准,每临事难以抉择时,则以经典为准绳。实践义是指经典不仅用来阅读和思考,更重要的是用来实践和思考的。”
他是从佛教的角度来阐释经字五义的,但与儒家的经字五义可以相通和互相参照。

我们意在文化传播和分享

若您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