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迪心灵的钥匙》八德.简释

自汉武帝时代起,将儒家学说正式确立为教育政策。其修身教学内容是首重伦理、道德、因果教育。这一政策一直保持到二十世纪上半叶。

宋朝朱熹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即五伦大道,这就是儒家教学的总纲领、总原则。它告诉我们思维的方法: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待人接物的原则:言忠信,行笃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教育的最根本乃是培养德行,具体来讲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即“八德”。简释如下:

一、孝:孝是孝养父母,顺其心意。《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们是从父母那里获得生命,我们应该知恩感恩。一个人能知恩感恩,孝心才得以萌生,“百善孝为先”。

我们中国老祖宗留下的文字都是智慧的符号。

“孝”为会意字。一个“老”字,加一个儿子的“子”,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孝”字。老是指上一代,子是指下一代,上一代跟下一代融成一体叫“孝”。所以,上一代和下一代密不可分。我们看这个字就好像一个儿子背负着一个老子。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即代代相传。上一代总是想着如何培育下一代,才能对他的父母、他的祖先有所交代;同时为社会培养出一个好孩子,也是对社会有所交代。而孩子理应将奉养父母的责任扛在肩上,时时想着父母、孝顺父母,不仅养父母之身,还要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和父母之智慧,这样才能真正让父母身心愉快,生活更加美满幸福。

圣人的教学,是以孝道为根本,师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我们不管是对自已的父母,还是对一切大众,我们都应当真诚的关怀和爱护帮助,这才是真正的孝道。

二、悌:悌是兄友弟恭。悌为会意字,一个“心”字,加一个弟弟的“弟”,心在弟旁,心中有弟,表示哥哥对弟弟妹妹的关心,就是兄弟间彼此诚心友爱。而弟又有“次第”的意思,即弟弟对哥哥要恭敬顺从。哥哥对弟弟要爱护,并用正知正见来领引他。兄弟之间如能各尽其道,自然和睦友爱。

兄弟之间如手足,要相互关心友爱,彼此息息相通,兄弟之间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如同树木一样,同根连枝。

在家中要敬爱兄长,在学校、社会要奉事师长,礼敬大众。家中兄友弟恭,则父母欢喜。团体相处,礼敬和顺,则社会和谐。尊师重道,则学问德行成就。如此上下和睦,祥和之气弥漫于宇宙之间,这才是真正的自然之道啊!

三、忠:忠是负责尽职。忠为会意字,一个“中”字,加一个“心”字,一心中正名为忠,心存偏邪则不忠。一念不生名为忠,心存二念则不忠,故知真诚恭敬至极,即是“忠”之深义。不忠之人必不诚,表露于外则言行轻薄,多失厚重。

四、信:信为会意字,一个“人”字,加一个“言”字,人言,就是人说的话,也就是说凡是人说出的话都要守信。

民无信不立,人若无信,则于社会无立足之地。与人交往,言必合宜,绝不食言,言既出,事必行。北宋大儒司马光称:“事无不可对人言”。世出世法德行学问之成就,应从不妄语开始。诚实守信,众德之基。

五、礼:礼是人与人往来的法则。曲礼曰:“毋不敬。”强调为人应能承受委屈,处处尊重他人。传统小学教育即是教导待人接物的规矩。行礼应有节度,过与不及皆不合礼。社会有礼,则秩序井然。《礼记》云:“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即洁身自爱,知节用和,克己制欲,不涉奸乱,端正心思,以德治事。

六、义:义是求尽义务,不讲权利。言行思虑合情、合理、合法之谓义。真正认识自己所处身分、地位,负责尽职,各守本分。

在社会活动中言行举止合乎正义和公益,无不公正合宜,不起盗心,不占便宜,不偏不倚,俯仰无愧。凡见他人所需,无条件尽心竭力提供协助,亦是克尽为人之义务。遵礼守义,则无处不受欢迎。

七、廉:廉是廉洁自律,绝不贪污受贿。管子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廉洁有守之人,生活再苦,也不愿意问人要一分钱。如此为官,无欲则刚,为国为民处事才能公正严明。南宋名将岳飞云: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则天下太平。中国历朝选拔官员,均以“孝廉”为准则。

八、耻:耻为耻辱,知耻辱、知错误,则能发奋精进。

孔子曰:“知耻近乎勇。”常怀惭愧,知错能改,自能勇猛精进克服一切烦恼习气,成就大业。不知耻,不改过之人,则肆无忌惮,任意而为,是无善根之人,谁都救不了他。

一个民族的强盛,往往崛起于这个民族自知所遭受的耻辱,继而才能勃发图强之力。历史上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灭了吴国,洗刷了会稽山降吴的耻辱就是最好的证明。

(0)

相关推荐

  • 《论语》: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为什么中国文化提倡"仁.义.礼.智.信"?"信" ...

  • 语音版《孝经》赏析(7)庶人章第六

    <孝经>赏析(7)庶人章第六 各位网友,<孝经>第6章,讲庶人的孝道.所谓"庶人",是指除天子.诸侯.卿大夫和士之外的广大平民百姓.<尚书>说: ...

  • 论语使用手册1.12

    论语使用手册1.12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信与义,恭于礼的辨析 2.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的解说 1."信"的意思是说了并且 ...

  • 古籍名句|《孝经》名言合辑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传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 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 ...

  • 【国学】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解读

    仁:仁爱.指人与人之间要仁慈,仁厚.人不能离群而独存,别人之观念立,人之人格显,方能雍容和谐,以立己立人,发挥老吾老幼吾幼之怀抱,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事物为人,而不为己,发为恻隐之心,宽裕温柔,仁 ...

  • 《启迪心灵的钥匙》孝篇.仲由负米

    [诗曰:子路尽力,负米奉亲,亲没仕楚,叹不及贫.] 仲由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字子路,是孔子的学生.他非常孝敬父母.因为从小家境贫寒,为人非常节俭.经常吃野菜度日.仲由觉得自己吃野菜没关系,但怕父母营养不 ...

  • 《启迪心灵的钥匙》孝篇.闵①损芦衣

    [诗曰:孝哉闵子,衣芦御 ②车,感父救母,千古令誉.] 春秋时期的鲁国,有个姓闵名损字子骞 ③的人.在他很小的时候母亲就不幸过世了.父亲娶了后妻,后妻又连续生了两个弟弟.人都有私心,因为不是自己亲生的 ...

  • 《启迪心灵的钥匙》孝篇.曾参 ①养志 ②

    [诗曰:曾子养志,请与有余,母啮其指,负薪归庐.] 曾子名参,字子舆 ③,是春秋时期鲁国人.他与父亲曾点都是孔子的优秀学生.曾子非常孝敬他的父母,尤其是他顺承亲意.养父母之志的孝行,成为后世普遍赞美和 ...

  • 《启迪心灵的钥匙》孝篇.老莱斑衣

    [诗曰:老莱七十,戏彩娱亲,作婴儿状,烂漫天真.]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人,他的生平众说纷纭.<史记>怀疑老莱子就是老子,但是历史上并不可考,所以他真正的名字没有人知道. 老莱子生性非常孝 ...

  • 《启迪心灵的钥匙》孝篇.蔡顺拾椹 ①

    [诗曰:蔡顺丧父,世乱岁荒,拾椹奉母,赤黑分筐.] 西汉末年,河南有个叫蔡顺的人,小时候就失去父亲,与母亲相依为命,因躲避王莽兵祸战乱逃难来到了椹涧.谁知这里也因连年兵祸,土地荒芜,百姓流离失所,母子 ...

  • 《启迪心灵的钥匙》孝篇.黄香温凊 ①

    [诗曰:黄香九岁,母丧父存,温衾 ②扇枕,奉侍晨昏.] 东汉时有个人,姓黄名香,字文强.在他九岁的时候,母亲便病故了.虽然黄香只有九岁,但他已深深懂得孝的道理. 黄香每天都非常思念去世的母亲,常潸然泪 ...

  • 《启迪心灵的钥匙》孝篇.陆绩怀桔

    [诗曰:陆绩六岁,作客归来,母性所爱,怀桔三枚.] 三国时期的陆绩,字公纪,是当时吴国(今江苏苏州)人,是个天文学家.父亲陆康,曾经在庐江当过太守,与将军袁术私交很好.陆绩自小受父亲高风亮节的熏陶,深 ...

  • 《启迪心灵的钥匙》孝篇.王裒 ①泣墓

    [诗曰:王裒泣墓,为母畏雷,蓼莪 ②废读,慨念哀哀.] 三国的时候,魏国有一位姓王叫王裒的人,非常孝顺. 王裒的父亲王仪当时是在朝廷里当官,有一次大将军司马懿出兵,在这次战争当中,很多士兵战死了,所以 ...

  • 《启迪心灵的钥匙》孝篇.李忠辟震

    [诗曰:李忠事母,地震山移,民庐尽毁,至孝独遗.] 元朝的李忠,是山西晋宁(今山西临汾)人.在他年纪很小的时候,父亲就不幸去世了,他和母亲相依为命. 自从父亲过世后,他的母亲就开始身兼二职,默默承担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