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解读——王维之《早秋山中作》
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篱。
岂厌尚平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
草间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悲。
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
注:
累:牵累,妨碍。
明时:指政治清明的时代。
故篱:故乡。
陶令:即陶潜(陶渊明),曾任彭泽令,故称。
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蛩:蟋蟀。
解读:
从诗题可知,此诗作于早秋,从诗的内容可知这首诗作于诗人隐居辋川时所作。
首联、颔联表达了诗人急于归隐的愿望。首句说自己“无才”实则是谦语,自己没有才能,恐辜负这个个时代,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诗人反讽的意味,隐约传达出诗人对所谓太平盛世的不满。不过金圣叹曾认为这实则是诗人夫子自道,“一时君臣合德,无绩不奏,身于其间,半手莫措。于是战战惧其或'累’,兢兢抱其'不敢’,因而眠思梦想,但得忽然一日乘秋风,归故篱,便是通身轻快,无量安乐者也”。颔联化用尚平和陶渊明的典故,这两个人一个是子女婚嫁已毕,身无所绊,遂不问家事出游名山大川,后不知所终。一个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挂印归去。“岂厌”和“却嫌”明白无误地告诉世人他对官场的厌倦,表明他与尚子平、陶渊明一样的意欲归隐山林的思想,而且归隐之心非常迫切。
颈联写秋天山中的景致,以秋蛩暮蝉的急促叫声渲染了萧瑟气氛,预示着一个寥落季节的来临,给人一种萧索落寞的秋季感受。是景语,也是情语,映衬出作者的迟暮感。尾联写林间无人,自己独与白云作伴,云卷云舒间,道出了诗人自由、无拘无束的心境。
王维(700—761),字摩诘。太原祁人(山西祁县)。后徙家蒲州(山西永济西),遂为蒲州人,称河东王氏。排行十三。官终尚书右丞,称王右丞。父处廉,官终汾州司马。维早慧,工诗善文,博学多艺十五宦游两京,居嵩山东溪。以才艺知名,博得豪贵青睐。玄宗开元九年(721)中进士。释褐为太乐丞。秋,因伶人舞黄狮子舞坐罪,贬济州司仓参军。开元十四年春秩满,游宦淇上,遂隐于淇。开元十七年前后回长安闲居,学佛于荐福寺道光禅师。张九龄为相时,作《上张令公诗》。二十三年,擢右拾遗。二十五年,张九龄被李林甫排挤谪荆州长史,王维作《寄荆州张丞相》。同年秋,奉命出使凉州,以监察御史兼节度使判官。二十八年,迁殿中侍御史,以选补副使赴桂州,知南选。明年春夏回长安,寻隐终南山。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复出左补阙。天宝三载始营蓝田辋川别业。天宝四载暮春,以侍御史出使榆林、新秦二郡。后迁库部郞中。天宝九载后,丁母忧,十一载服除,拜吏部郞中。在辋川期间实亦官亦隐。十四载,迁给事中。安史乱后,委任给事中。王维服药取痢,伪疾将遁,被囚洛阳凝碧池,作诗“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以明心迹。肃宗至德二载(757),王师收复两京,陷贼官司六等定罪,王维以此诗及弟缙请削己官为兄赎罪,获免。乾元元年二年(758),授太子中允,加集贤学士,迁中书舍人,改给事中。上元元年(760),官尚书右丞。次年七月卒,葬蓝田辋川别业之西。生平事迹见新旧《唐书》。王维信佛,学顿教。受禅宗思想影响极深,以禅悟诗,故人称“高人”“诗佛”。《全唐诗》存诗4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