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解读——储光羲之《霁后贻马十二巽》
高天风雨散,清气在园林。
况我夜初静,当轩鸣绿翠。
云开北堂月,庭满南山阴。
不见长裾者,空歌游子呤。
解读:
这是一首田园隐逸诗作,这也是储光羲极其重要的代表作品,在他现存的220余首诗中,反映山水田园诗作共计140余首,而反映田园生活诗作有40余首。他一生隐逸时间不算太长,在这些田园诗作中,他继承了陶渊明田园诗作的创作精神,同时开创了具有独立艺术风格的田园风光。在这些诗作中,多采用民歌形式,或歌咏隐逸生活的悠闲,或寄托仕途失意的感慨,或对职场险阻的危惧,或为复杂人事的烦恼,多寓意浅显直露。
全诗起笔清旷高远,写山居雨后清夜,清新幽静,诗人当轩弹琴、怅怀远人的静夜之思,从中能够感觉出诗人散淡的情绪,世界万事万物与自己若有若无,虽有几份喜悦,然字里行间能感受诗人的孤独与寂寞。胡应麟曾说“储光羲清而适”,这首诗是极具代表性的。
储光羲(约706—763)唐代官员,润州延陵人,祖籍兖州。田园山水诗派代表诗人之一。开元十四年(726年)举进士,授冯翊县尉,转汜水、安宣、下邽等地县尉。因仕途失意,遂隐居终南山。后复出任太祝,世称储太祝,官至监察御史。安史之乱中,叛军攻陷长安,被俘,迫受伪职。乱平,自归朝廷请罪,被系下狱,有《狱中贻姚张薛李郑柳诸公》诗,后贬谪岭南。江南储氏多为光羲公后裔,尊称为“江南储氏之祖”。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