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电影中没有“七情六欲”、“不食人间烟火”的“另类”
作者:庚 红
作者简介:
庚红,男,60岁,北京市人,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副教授。
谁都知道:就大多数甚至是绝大多数的人来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结婚生子,成家立业都是理所应当.用句东北话来说:那是必须的!当然也确实有一些人因为各种原因一生未婚未嫁,但那毕竟是极个别的现象。
本来一件非常简单,差不多所有人都要经历的事情,在过去的一些文艺作品特别是电影里面,竟成了“禁区”。现在的人尤其是90后、00后的年轻人可能会非常的不理解,难道说恋爱结婚,夫妻合睦,儿女双全等也要受到“非议”?的确如此,由于长期受“左”的思想的影响,在以前的许多的电影(尤其是文革时期)里面的人物,而且是主要人物,对他们的描写,往往都忽视了其个人生活尤其是情感生活,给人感觉似乎是一群只知道工作、学习,而没有家庭,没有子女,男的“无妻”,女的“无夫”,这么一些没有“七情六欲”“不食人间烟火”的“另类”。
我们首先还是拿文革年代的那些电影尤其是样板戏举例吧! 《红灯记》应该是人们最为熟悉也是最为喜欢的剧目了,然而让人不解的是:片中的一号人物李玉和是个既没有爹妈(李奶奶并不是他母亲而是他的师母),也没有后代(铁梅是他师兄的女儿),他本人更是没有妻子,这么多年就厮守着这么一位“母亲”和“女儿”。
再比如像《海港》和《龙江颂》两部现代戏,分别以反映工业战线和农业战线上两条道路斗争为题材,戏中的主人公方海珍和江水英都是具有高度的路线斗争觉悟和政治思想水平的优秀女共产党员,应该说这两位女强人的塑造都是非常成功的,给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特别是毛泽东主席还亲自接见了《龙江颂》剧组的演员们。
样板戏如此,差不多同时期的许多电影也“强”不了太多!比如说文革后期(1973年)拍摄的影片《火红的年代》,曾被列为那批影片的榜首,然而观众却反映平平,且不说影片内容单调、空洞,台词几乎都是些政治口号(片中的党委书记居然“若无旁人”,登上台阶高声朗诵起诗词来,家庭妇女一出口就是“列宁语录”)尤其让人不解的就是片中的那位主人公,钢厂的炉长赵四海同志(相当于车间主任)都是一把年纪的人,竟还终日守着一位老母亲,没有父亲,没有妻子,更没有儿女,此情节曾被著名作家刘心武在一部中篇小说里猛一通的讥讽。
实际上像《火红的年代》这样缺乏生活细节描写的影片,还真不在少数,可以这么说,当时的影片中,主人公能有一个“正常完整家庭”的虽说也有,但更多的都还是“另一半缺失”,这其中也包括一些质量相对比较好的影片,比如观众们都比较喜欢的《决裂》《第二个春天》《春苗》《海霞》《难忘的战斗》《枫树湾》《山花》《车轮滚滚》《年青的一代》《青春似火》《沸腾的群山》等等,大家可以重温一下,这些片子中的主人公从头到尾几乎都是在“单打独斗”,而他(她)们的“另一半”却始终不见踪影甚至是“只字不提”。
其实,再往早点说,缺少个人生活细节描写的作品还不仅仅是在“文革时期”,也就是说此现象并非是“文革”才有,而是“由来已久”,只是文革年代表现得更为突出罢了。稍微心细点的观众其实都不难发现:即使在“文革”前,相当一些影片中,实际上对主要人物个人生活的描写也是不够的。篇辐的原因笔者这里只举其中的两例,估计大家就会“恍然大悟”!
首先是观众朋友都非常喜爱的歌剧故事片《洪湖赤卫队》,这部片子上映特别是文革后复映时,受到了广大观众极其热烈的欢迎,尤其片中优美的音乐、插曲更是被许多人称为他们的“最爱”。
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于六十年代的《甲午风云》应该说是建国以后我国最优秀的故事影片之一,据说已被观众投票选上第三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的最佳故事片。
除了以上这些问题,其实还有些影片则是在刻意回避本来是男女之间正常、纯真的爱情生活,有的甚至都已拍成样片但最后又被删除、剪掉。比如像《红色娘子军》中洪常青与吴琼花,
《林海雪原》中少剑波与白茹,
《渡江侦察记》中李连长与刘四姐,
《南征北战》中的高营长与游击队长赵玉敏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