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荔枝贡”
唐明皇宠杨贵妃,“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新唐书·杨贵妃传》)唐朝建都长安,而杨贵妃喜食的荔枝来自当时的涪州(今重庆市涪陵区),由临近长安的蜀地涪州飞驿到京,还是比较可行的。
而清代的都城北京,距离当时盛产荔枝的福建、广东2000多公里,距离涪州还要更远一些。当时的北京市场从来没有鲜荔枝,最多也只能吃到荔枝干。清代帝王和后宫妃嫔要想吃到新鲜的荔枝,的确要费上一番脑筋了。
聪明的康熙帝解决了这一难题。他首先为进贡新鲜荔枝精挑细选了一条水路,即由福州水运至浦城,由浦城走旱路至浙江省江山县,然后顺钱塘江到杭州,如此再走京杭大运河即可直抵京师。这条路线虽是当时最简捷易行的路线,但仍尚需四十余天,进贡新摘下的荔枝是不行了,但康熙帝又有了第二个主意。
康熙帝采用了连株进贡的办法,他让福建的地方官员将整棵的荔枝树连根带土植于大桶内,通过船只运输至北京。即根植于桶里的荔枝树初结果子后,即刻装船起运,等运到了北京,荔枝也差不多正好成熟,每棵荔枝树大约可以长出几粒到几十粒的果实,这样皇帝和后宫的嫔妃们便可以品尝到鲜荔枝果。
这个办法虽好,但进贡荔枝也成了一项“高科技”工程。挑选的荔枝树首先必须是优中选优,然后在水运途中还要带着产地的水、肥,一路时时浇灌,好生护理。从选择、栽培到护送进京,当然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根据清代宫中档《哈密瓜荔枝底簿》记载,乾隆二十五年(1760)六月,依此法运到北京的荔枝树共计五十八棵,结在枝头上的鲜荔枝共计二百二十颗。在这些荔枝中,除了佛前供奉之外,乾隆本人和皇太后能吃上不过三五颗,而由皇帝分赐给皇后及嫔妃们尝鲜的不过每人一两颗而已。当然,其中还有一些自然也要赏赐给王公与亲信大臣们,可见当时在京城能吃得上新鲜荔枝的绝非凡人。
由于进贡荔枝成本极高,清朝许多皇帝都曾下旨减少或禁运荔枝。康熙五十三年(1714)正月,康熙帝下旨:“停送荔枝,如若需要,另行降旨。”第二年荔枝成熟时,福建地方官员只好以蜜浸荔枝进贡。雍正继位之后虽又恢复了荔枝贡,但到了道光元年(1821),时任闽浙总督颜检上疏,以“采运艰难”为由,请求罢岁进荔枝。道光帝因此下诏,永远停贡。
值得一提的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各朝进贡的新鲜荔枝均来自当时的福建,只有到了晚清开始兴修铁路以及外洋轮船开辟香港到天津的航线以后,广东的新鲜荔枝才源源不断地由便捷的新式交通工具运抵北京。在此情形下,运送到北京的新鲜荔枝当然不止一二百颗了,当朝皇帝、嫔妃及王公大臣们终于可以大快朵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