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中专生命运之变:当年成绩优异才能上,更多人在基层奉献

时代变迁,世事无常,许多事情的变化充满了戏剧性,甚至充满了对人生的讥笑和讽刺,中专生的地位变化就是鲜活案例。

很多时候,个人的选择比个人的努力要重要,这一点放在九十年代末期的中专生身上尤为明显。

在九十年代,甚至是九十年代初期以前,中专生是天之骄子,是自身命运的掌舵者,是国家干部,是人人羡慕的成功人士。

但短短几年光阴,中专生的命运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由天之骄子,变成了社会上的普通人,由衣着光鲜的领导层,变成了普通劳动者。

这是命运的惩罚?还是社会的变迁?还是因为自身不努力的结果?当年的中专生内心充满了委屈,因为,他们并没有做错什么,只是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而已。

选择决定命运

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个人的奋斗,也离不开个人的选择,中专生的命运,就是他们主动或被动情况做出的一个选择,决定了他们一生的命运。

选择不同,决定了奋斗的目标不同,也决定了他们的成就和社会地位。俗话说,人到中年不由已,保温杯里泡枸杞,但泡枸杞这个简单的事情,也充满了命运的波澜。

一些人的保温杯里,几颗鲜翠的枸杞沉淀在高档保温杯的杯底,不等水凉,早有人为他续上热水。

另外一些人的保温杯里,躺着几颗干瘪的枸杞,随着水的波动而上下起伏,最终勉强深入杯底。不同杯子泡出的水的味道,也千差万别,而王强属于后者。

王强充满了对自己人生的不满意,人到中年,在一个不入流的中学当语文教师,拿着一份仅够养活一家人的薪水。

人类工程师?那都是别人对自己的抬举,面对着一群顽劣的学生,他总是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如果你们不努力学习,今后只能像我一样。讲台下的学生都哄堂大笑。

对自己现状的不满情绪与日俱增,这种情绪,尤其是在遇到'刘主任'的时候,更加强烈。

刘主任与王强出自一个村庄,在县里一个单位上班,早已经跻身领导层,刘主任的具体单位王强没敢细问,因为他害怕揭开自己多年的伤心事。

王强是毕业于九十年代末期的大学生,刘主任也是。九十年代,作为村里仅有的两个中学生,是众人羡慕的对象,确切地说,当时的人们更加羡慕王强一点。

他们两个从小学到初中,一直在一个班级里,同样聪明的两个人,因为王强更加勤奋,前景更加美好。

王强并不是一定要超过刘主任,而是因为他的家庭条件更差点,他想通过读书来彻底改变自己一家的命运。

王强每天起早贪黑,学习成绩始终拔尖,班组排名也始终在刘主任之前,众人也都觉得,王强的未来会更好。

初中毕业后,两人迎来了人生的第一次选择,家人纷纷劝说王强,直接报考一个中专院校,三年毕业后就可以直接上班。对此,王强也深以为然。

在当时,中专生是众人眼中的香馍馍,有着光明的前途和未来,当时的国家还包分配工作,只要进入中专院校,就意味着一只脚已经垮进公门。

国家干部的身份,铁饭碗的稳妥,大好未来,对此,王强深信不疑,他丝毫未犹豫,选择了市里的一所中专院校。而刘主任有更高的追求,他的家人觉得家里条件还过得去,可以往更高层次发展。

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深明大义的刘氏父母已经嗅出了改变的味道,他们要求当年的小刘继续考入高中深造,然后向更高层次的大学迈进。

对此,王强一家极为不屑,他们觉得,自己家的孩子成绩优异,市里的学校都来抢着要,发展前景显然会更好。

就这样,王强成功进入了市里的中专院校。但很快,国家对于教育做出了改革,中专院校不再包分配。这让王强一家着实慌了一阵子,毕业不包分配,还读那么多书干什么?还不如早点进入社会赚钱。

但好在中专生王强同样优秀,在他毕业后,成功进入一所学校,以一名非正式教师的身份参与教学,虽然工资低点,但总比那些体力劳动者要强。王强小小年纪就已经开始赚钱养家。

此时的小刘才高中毕业,高不成低不就,只好继续上大学,不仅学费昂贵,还要花更多的时间,算一下账,还不如考中专,但既然已经选择了这条路,只能继续走下去。

后来的事情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王强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成功转正,成为了一名正式教师,拿着还算不错的薪水,结婚生子,开始了人生。而小刘也从大学毕业,成功进入政府部门工作。

如今,他们双双步入中年,差异变得巨大了起来。曾经成绩优异的王强,始终在自己的三尺讲台上耕耘,白色粉笔斑驳了他的头发。

在教学生念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中,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自己也成为了一名中年教师,薪水没有增加多少,地位也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而反观小刘,由一名办事员,到科员,到部门一把手,一步步往上爬,此时早已经功成名就。

每当他那辆白色大众回到村里,都要来找曾经的儿时玩伴王强交流一下人生感想,交流一下工作心得。这总是让王强自惭形秽,他连驾照都没有,更别提开车了。

王强的人生轨迹,正是九十年代末期广大中专生的真实写照!

曾经的中专生是天之骄子

由于社会体制的原因,我国的教育体制学习了苏联的做法,实行中等专业教育学制。初中毕业后,如果想要继续深造,有两种选择:

一种是直接考入大专,经过三年学习,掌握一技之长后就进入社会参加工作;另一种是继续进入高中,然后进入大学学习。

在九十年代前期,我国还是典型的农业社会,并在慢慢向工业社会过渡的关键时期。无论是从国家发展需要,还是从家庭以及个人的发展情况来看,'短平快'成为了最好的选择,而中专生就是追求'短平快'的代表。

所谓的短平快,就是培养时间短,事业平稳,参加工作快。因为中专学历具有这样的优点,成为了广大学生的不二之选。

当时的国家和社会对中专生极度友好,中专生一旦毕业,不仅拥有干部身份,还包分配工作,甚至帮忙解决户口问题,充满实用价值,这也让世人对中专生趋之若鹜,以家中能出中专生而自豪。

到了九十年代末期,这一现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大学的扩招,严重冲淡了中专生的含金量。

国家不再包分配工作,铁饭碗的待遇被打破,中专生的优势一夜之间变成了劣势。在他们上面,拥有更高学历的大学生数量猛增。

社会对于更高学历人员的需求,让学历成为了最重要的敲门砖,没有学历优势的中专生一下子由天之骄子,沦为了普通人员。

他们不仅要相互之间为一个好的工作而竞争,他们也更加比不上具有更高学历的大学生。优势一旦被击破。

他们只能选择社会上基层的工作。许多人沦为超市收银员,工厂操作工。因为可替代性强,社会地位一落千丈。

曾经为改变人生的一次选择,彻底改变了中专生的社会地位,许多人和王强一样,其实成绩优异,可以取得更高学历,从而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但这次选择彻底改变了这类人的命运。

中专学历已经失光不少

中专生社会地位的变迁,是国家进步,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现象,尤其是随着我国工业进程的发展,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促进了人们更加注重自身学历的提升。

仅有一技之长的中专生自然沦为了时代的牺牲品,他们在基层社会干着最辛苦的工作,拿着最微薄的收入,构成了一个比较尴尬的群体。

如果时间可以倒退,让他们重新拥有选择的机会,我相信,当年的中专生必然会选择进入大学继续深造。

如今的中专生虽然还存在,但早已经不再那么炙手可热,许多家长宁愿让自己的孩子提前步入社会历练,也不愿让他们的孩子到中专院校去虚度光阴。

即使迫不得已成为了一名中专生,也会继续通过提升自己的学历来扭转自己的处境。

命运对九十年代末期的中专生如此不公平,仅仅是因为一个选择,彻底将他们的人生局限在基层!

虽然后悔,但他们始终任劳任怨,发出自己的光和热。这是平凡的自豪,也是促进中国发展的主要力量。

尽管干着基层的工作,但中国这几十年的发展,离不开他们在基层的默默奉献。如今,他们依旧是这个社会的进步的主要推动者,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他们的付出。

文/文史旺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