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安臣:晚清政府派向西方的首位外交使节

在晚清的外交史上,有许多新奇事儿。像虽然确立了外交关系,却千方百计阻挠缔约国遣使入京,有了什么交涉,又让外国人去与当时的两广总督打交道等。当然,这些在外国人视为不合常理的行为终于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得以解决,清政府在极不情愿中勉强同意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蒲安臣正是此时由美国派往中国的第一位驻京公使。

蒲安臣于1820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州,家境贫寒。1846年,蒲安臣从哈佛大学法学院毕业后,去了马萨诸塞州的首府波士顿开始了律师生涯。当共和党人林肯竞选美国总统时,蒲安臣积极助选,为林肯成为美国总统立下了汗马功劳。林肯担任总统后,为感谢蒲安臣的帮助,任命他担任首任驻华公使。

蒲安臣担任驻华公使的几年间,贯彻了美国对华外交中的“合作政策”,致力于与清政府搞好外交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维护清政府的利益,遇有争端也力主通过外交方式解决,反对诉诸武力。蒲安臣的务实给清政府留下的印象相当不错,而他在本职工作之外还给清政府解决了不少麻烦事,如在1863年解决的“阿思本舰队事件”,并亲赴英国为清政府讨回了船款。蒲安臣的作为让清政府十分感激,总理衙门的大小官员更是对他刮目相看,一些人还与其成为了至交。

1867年底,47岁的蒲安臣驻华公使任期届满将要回国述职,总理衙门特意为这位相处五年的老朋友举行了宴会为其饯行。在席间蒲安臣对恭亲王奕䜣郑重表示:“嗣后遇有与各国不平之事,伊必十分出力,即如中国派伊为使相同。”蒲安臣的这番表态让奕䜣颇为欢喜,因为当时清廷正想派出一支使团出访欧美,可苦于当时的官员中极缺既懂外语又精通外交的人才,清廷于是很快就任命蒲安臣为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率团出访欧美。

蒲安臣使团一行三十余人于1868年2月25日从上海乘坐“格斯达哥里”号轮船出发,开启了欧美访问之旅。为了这次开天辟地的访问,作为清政府外交使节的蒲安臣还特意制作了一面黄色的代表清廷的国旗,俗称黄龙旗。旗子镶蓝边,中间是长一尺三、宽二尺的龙,这也是代表清政府在外交场合出现的第一面国旗。

蒲安臣将访问第一站放在了太平洋对岸的美国,当年6月,蒲安臣一行到达了美国华盛顿,他们先后拜会了美国国务卿西华德和总统约翰逊。7月28日,蒲安臣代表清政府与美国签订了《中美天津条约续增条约》即《蒲安臣条约》,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可向美国通商口岸派遣领事官,待遇与英国领事官相同;中美两国人民可以自由来往居住并施以最惠国待遇;两国公民可以到对方国家的大小学校学习;美国不干涉中国内政等。在晚清政府与欧美强国签订的诸多条约中,《蒲安臣条约》是唯一一部没有武力恫吓在主权平等前提下签订的条约,因此该条约号称是中国近代史上首个对等条约。

结束美国的访问后,使团又先后出访了英、法、德、俄等国,虽几经努力,但都未能取得外交成果。在俄国访问期间,蒲安臣因极为严寒的气候而患上了急性肺炎,并医治无效病逝于俄国圣彼得堡,终年50岁。清政府得知蒲安臣病逝的消息后,授予其一品官衔、抚恤金一万两白银,恭亲王奕䜣还特意到驻美使馆进行了吊唁。

蒲安臣为中国的外交称得上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作为晚清政府首次正式外交出访的带领者,蒲安臣使团的出访也为清政府在19世纪70年代正式派出首任驻外公使的郭嵩焘进行了一次外交预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