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很多谎言并无恶意,而是出于礼貌应对。例如“你这样穿一点也不胖啊”“改天请你吃饭”“我给你打过电话,但打不通”,等等。很多时候,说谎并不完全等同于恶劣的行为。如果真的有人跟你一再保证自己绝对诚实,从未说过谎话,唯一能信的就是他正在“说谎”。人类为何要说谎?人类从何时开始说谎?我们可以阻止谎言吗?谎言对我们日常生活的渗透是无处不在的。美国马萨诸塞大学的心理学家罗伯特·费尔德曼做过一个试验,请所有参与者在身上携带一个微型录音机,记录自己一天的谈话。他的分析结果是,每10分钟的谈话中,会出现3个谎言。美国一名心理学家称,人是爱讲大话的动物,而且比自己所意识到的讲得更多,平均每日最少说谎25次。人说谎的能力大约在3岁左右便与语言能力同时被开发出来。美国有项研究,研究人员将一群3岁大的幼童安置在一个房间里,周围摆放了一些新奇的玩具,研究人员告诫孩子不可以转头去看那些玩具,然后离开。5分钟后研究人员回到房间,问每一位小朋友:“你偷看了吗?”尽管录像显示有90%的小朋友回头偷看了,却只有38%的人说实话。另一项针对不同年龄层小朋友的实验则显示,小朋友的年龄越大,就越有可能说谎。“菠萝科学奖”的心理学奖就颁发给下面的这个研究: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儿童研究所对1200名2~17岁的儿童及少年进行了研究,发现2%的2岁幼儿会说谎,50%的3岁孩童不老实,4岁孩子会骗人的比例更是高达近90%;年纪越大比例越高,到了12岁,几乎每个儿童都会撒谎。此外,研究还发现,从16岁开始,孩子撒谎的比例降至70%。随着年龄增长,儿童开始学习成人运用“善意的谎言”,避免伤害他人的感受。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张亭玉认为,从生物进化论的角度看,欺骗是自然界最基本的现象之一,欺骗是生物为了更好地繁衍而进化出的本领。人的大部分行为都能够寻找到内心的动机,说谎也不例外。从这个角度来看,谎言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故意的,说严重些就是预谋好了故意骗人的,另一类就是无意识脱口而出的。至于说谎的动机,无外乎三点:一是为讨别人欢心;二为夸耀自己;三就是自我保护。人为什么要说谎?英国华威大学社会心理学家马丁·史金纳博士认为:“谎言能够让人类的社交运转更加顺畅。”他认为,当我们学会使用语言和察言观色时,也就学会了假装、谄媚和奉承,还会养成天天说谎的习惯。大部分研究者认为,谎言是人类进化的结果。人们通过说谎保护自己,而谎言的接受者并没有察觉到每个谎言,因此,整个人类社会得以和谐有序地发展。行为学专家保罗·埃克曼博士认为:“说谎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特性,人们在社交活动中应正确理解说谎现象。有时候,善意的说谎是必要的。”冰冷的真话,让人六月寒心;暖洋洋的假话,让人三冬温暖。但说谎的前提是利他而不利己。尼采说过:“为了生活我们需要说谎。”马克吐温也有一句名言:“没人能够忍受与惯于坦率直言的人生活在一起,不过谢天谢地,我们谁都不必非得如此。”通常,人们会根据当下所处的环境来调整自己的表现和表达方式,以塑造恰当的形象,获得他人的情感支持,影响他人的偏好、赢得他人的赞同。这些目标的实现,对人们社会交往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尽管人人都撒谎,但是男人与女人的说谎是有差异的。总体而言,男人与女人的说谎不分伯仲,但男人说谎趋向于让自己显得更好,而女性说谎更可能是让他人感觉更好。所以,男人说谎很多是自吹,女人说谎很多是恭维。同样,性格也决定说谎的多寡。外向的人说谎较多,而内向的人说谎较少。
为什么有些人说谎撒得那么坦然?他们就一点不内疚吗?他们不是不内疚,只是善于协调自己的认知,选择性地忘掉誓言,用各种借口逃避自己内心的谴责,心理学上把这种行为叫作“道德推脱”。道德推脱是认知失调理论在道德心理学中的一个运用。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当人们做出与自己信念不符的行为后会产生焦虑和不适,为了让这种失调产生的不适感消失,人们通常会调整行为或者态度,让行为与信念重新达成一致。道德推脱正是人们违背自己的道德信念后,通过调整自己对事件的态度来维护自己积极形象的手段。研究表明,道德推脱不仅是一种个体的特质,而且还受到环境和行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