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古代学校一一恭城书院
2019年12月12日随宝中旅游团去通道少数民族风情游。在体验了淳朴热闹的长龙宴、逗逼风趣的名曰《高山流水》的喝酒法,及侗乡特有的竹杆舞后,第二天我们来到会同坪村,这里有粟裕将军的纪念馆。
在参观纪念馆过程中,发现一家罕见的,化石级的古“恭城书院”!
这座古代书院保存完好,不能不说是奇迹,就是在文革时期也安然无恙地保存下来。其原因是红军长征时从这里经过,在这个书院里开了一个有决定意义的会,因而挽救了红军,俗称(通道转兵)。而这个书院作为革命遗址保留至今!
这个恭城书院估计(书院也有私立与公办之分)是古代官办教学机构。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曾经出过十五名进士,三十名举人。
这里讲两个认识误区,一是唐朝科举不光是以诗赋取士,必考的十门课目中只是加了诗赋一门考试。其实在考场上唐代那么多诗人都没有出什么好诗、赋!其它科目照考不误!
二是科举考试有(明算)数学考试,只不过经史考试过于宣杨,以至考数学不太为人所知。而到明代,只在进士考试中开考。
恭城书院全院面积283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足有1860平方米。五进身八开间楼房教室!
可能有人没有一个直观印象,这么说吧,这个书院比大部分公社中学还大,可容纳一千左右的童生,这可是近千年前建的书院。那时的西南边陲恐怕还在刀耕火种年代!
原来,这个恭城书院这个学校就宋朝崇林四年(1105年)建立的。可想而知这应是宋当朝加强边疆文化统治而办的书院!
中国古代最早的公办学校叫【校】。
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性质相当于职校!
【庠xiáng】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序】周代学校的名称。《孟子?滕文公》:“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原来叫“校”、“庠Xlang”、“序”
从汉代开始有了中央学校叫太学。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太学之名始于西周。夏、商、周。
书院的名字始于唐,广于宋,盛于明!
中国的私人教育始于春秋时期,由孔子墨庄为代表的百花齐放,百家争呜时期。
前面说过官办教育从夏朝就有了。但那种教育是贵族教育,与百姓无关的。
孔子就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 ,提倡民不论贵贱都可以受教育,从而使教育走向民间。这个私人教育的大爆发时期,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支柱的确立的时期。这时提出的思想从此时起影响了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历史,且将继续影响中华文明的发展!
纵观人类历史发展每个能够给世人留下深刻影响的都是在没有统一的时候出现的!
之所以出现百家争鸣,是由当时的大环境催生出来的。当时,群雄并起,诸侯割据,客观上为多种思想、多种文化的发生、演化、繁荣提供了客观条件。从深层次上说,这也是由当时统治集团不同的政治需求、价值取向所决定的。中国历史上再也没有出现战国时“百家争鸣”的壮观场面,这是值得回味的。
但从历史来分析,一个统一的、强大的国家或集团,是不需要“百家争鸣”的,换句话说,有“百家争鸣”,就不会有统一,这是历代统治者重视意识形态根本原因所在(当然是特指政治方面的、科学、技术当另论),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清朝后期的文字狱等,从一个层面说明了这个问题。
为了解决意识形态归属的问题,统治者发明了科举制度,解决了将知识阶层的努力与统治者的需求统一起来人材选拔制度!
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
现在来说一说古代私塾教育。
私塾的定义: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是伴随中国历朝历代始终的私立学校,是古代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私塾的种类:
1.塾师自己办的教馆、学馆、村校,
2.地主、商人设立的家塾,
3.用祠堂、庙宇的地租收入或私人捐款兴办的义塾。
私塾的教育阶段:
一:启蒙教育,即识字教育,约一至二年;
二:读书教育,约三至五年;
三:开讲、开笔作文教育,约五至八年;
四:八股文完篇、练习揣摩、参加科举考试阶段,约八至十年;
五:温习,不断练习作八股文,争取考中秀才、举人、进士
私塾的教材:
1.初级本:《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等等
2.中级本:四书五经、《古文观止》等。
私塾的教学时数:
1.教学时间短的称为“短学”,一般是一至三个月不等,家长对这种私塾要求不高,只求学生日后能识些字、能记账、能写对联即可。
2.“长学”一般是一年或数年,学生学习的内容也多。
私塾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1.注重蒙童的道德教育。
2.先生完全采用注入式。
3.重视复述和背诵。
4.体罚盛行。(打手板)
私塾的作用:传播祖国文化,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启蒙儿童。
像各地有名的书院,也是私塾。清朝一些地方著名的书院,想进入其中就读,或是需要考试,或是需要有秀才功名。这类书院多数建在省城,像湖南一师的前身——城南书院。
为什么曾国藩、胡林翼、罗泽南、左宗棠都就读由此,因为想中举人,最好有高人指导,他们想进一步学校,也只能就读由此。各地这类和学政衙门有关系的书院,也可以看作重点学校。
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科举考试四个等级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秀才、举人、贡士、进士为古代科举考 试不同等级的称呼,至于状元、榜眼、探花是进士中的前三名。
殿试取中者为进士,进士榜,又分为三甲。
一甲只取三名,又称三鼎甲。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状元、榜眼、探花作为三鼎甲的三个专称,合成于南宋。这三名赐进士及第;
二甲第一名称为传胪,二甲若干人占录取者三分之一,赐进士出身;
三甲第一名也称传胪,三甲若干人占录取者三分之二赐同进士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