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罗的海四国游(47):登高望远
来到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第一件事:登高望远。
"维尔纽斯"这个名字由"维尔卡斯"演变而来。
"维尔卡斯"在立陶宛语中是狼。
传说14世纪时,立陶宛大公国格迪米纳斯大公来此狩猎,夜里梦见一只铁狼在山丘上大声嗥叫,惊动四方。醒来后,祭司说这个梦是吉兆,如果在此地筑城,必将名扬天下。
格迪米纳斯相信祭司的解说,派人修筑了城堡。
这座城堡,后人叫它格迪米纳斯城堡。
这座城堡,就是维尔纽斯城市的起源。
城堡分上城堡和下城堡。
几百年来,战争频繁,风雨飘摇。现在仅存的是上城堡的塔楼,必须爬上山才能看到。
路边白色建筑是维尔纽斯实用美术博物馆。
红瓦房是旧兵工厂。
说是爬山,其实就是爬一个48米高的小山丘。
比上海的佘山还低52.8米。
在半山腰,已能看到维尔尼亚河。
“维尔尼亚”在立陶宛语中意为“激流”。
也有人说,“维尔纽斯”的城名来源于“维尔尼亚”河。
一个拐弯,见到塔楼了。
格迪米纳斯塔楼,网上也有译作“格季米纳斯塔楼”的。
Gediminas(1275 – 1341),中间的字母是“d“,译”迪“比较好一点。
这红色建筑,原是城堡的一部分,没有修好。
老城墙的墙基还在。
回望山下,曲曲弯弯,也走了不少路了。
这里有缆车直达山顶。
乘过的人说只要35秒。
格迪米纳斯塔楼呈八角形,高20米。
建筑不算很高,但在立陶宛人民心中的地位很高。
格迪米纳斯塔楼是立陶宛的名片,是一个国家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一个民族的重要符号。
塔楼不仅现身于立陶宛货币上,还经常在文艺作品中闪现。
塔楼墙上嵌着一块圆形铜牌,上书:”波罗的海之路始发处,1989年8月23日,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
三角形光芒中间的图案画的就是格迪米纳斯塔楼。
1989年8月23日,波罗的海三国被苏联占领50周年纪念日。
为了争取独立和自由,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近200万民众手拉手,就在这里,从维尔纽斯的格迪米纳斯塔楼开始,经过里加的自由纪念碑,到达塔林的托姆比亚城堡。顺着连通三国首都的公路,连成一条650公里长的人链。
近200万民众是个什么概念?
占三国总人口的40%。
“人链”的长度创下了世界记录。
人们开着车,从四面八方赶来。
“波罗的海之路”的场景令人震撼。
6个月后,1990年3月,立陶宛宣布独立。
接着,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也相继独立,成为自由国家。
这些老照片和老地图都保留在塔楼博物馆内。
塔楼的窗口,
曾见证了无数次的风云变幻。
人走了,
椅子还在;
椅子换了,
墙还在。
绿波起伏,
红帆高扬。
想当年,
金戈铁马;
看今朝,
断墙残垣。
对面山坡上树着3个白色的十字架,这就是著名的3十字架山。
十字架象征着立陶宛人的苦难与希望。
登上塔顶,
一览无遗。
右上角的是圣彼得与保罗教堂。
山脚下的白色建筑是立陶宛大公博物馆。
屋顶上有金色的皇冠。
在博物馆前面,房顶上有白色塑像的是维尔纽斯大教堂,等一会儿我们要去参观的。
维尔纽斯也有新建的高楼,但都在新城。
为了保护老城的古老意蕴,新城在老城外围发展。
老城的建筑太美了!
红色的屋顶,鳞次栉比。
右前方白色的高塔是圣约翰教堂,它的旁边是维尔纽斯大学。
古堡教堂林立,
白墙红瓦辉映。
中间绿色屋顶的是立陶宛总统府。
绿树丛丛,
红瓦片片。
下楼,原路返回。
回首,国旗飘扬。
塔楼远远地站着,
淡定,从容。
有点遮挡,没关系。
格迪米纳斯塔楼在立陶宛人心目中永远是最高的。
如要看海上游侠以前或以后的文章,请扫描下面的二维码,免费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