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言锋语】手写备课,想说爱你不容易
一提到手写备课,记忆一下子把人拉回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时的学校信息化水平还很低,电脑也还没普及,广大人民教师还停留在“一只粉笔一张嘴”的阶段,备课也都是写在一个个备课笔记上。
以前网上流传过一首打油诗:“教师工作真迷惘,誊写教案最神伤,上课照着课本念,备课教案丢一旁,为了考核能顺畅,教案抄写日夜忙,字数不够怎么办,瞅空反思补周详。”
如今,在信息化大潮下,学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电脑进教室了,老师们都用电脑办公了,授课的方式也变得愈发现代化了,最简单最普遍的是使用PPT授课,再多的是电子白板、触摸屏,更先进的是在“未来教室”环境下授课。我也曾探索过一种更新的授课方式,就是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就是让学生自己带平板、手机在教室里上课,通过网络和相应软件,师生共同参与课堂的互动,精彩纷呈。李克强总理提出的“互联网+”早已深入人心,“互联网+教育”已经扑面而来,它必将改变我们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使之产生根本性的变革。
可是,令人遗憾甚至惊讶的是,很多教师的备课方式还停留在手写阶段,手写备课在很多地区还大行其道,传说管理部门还制订了所谓规章制度,什么刚工作的老师必须手写备课,什么不同教龄或年龄的老师要完成相应的备课页数,什么备课笔记作为教师晋级考核的依据之一等等。为了防止教师再次使用,检查过的备课笔记还要盖个章,钻个眼,打个洞,以示区别,如此决绝,令人不忍。同为天涯教书人,相煎何太急!我不知道检查的人是否真正认真看过老师们写的备课笔记,我也不知道检查的人是否跟老师们沟通过备课的内容,我更不知道检查的人是否帮助老师们改进了备课的细节或是帮助老师们提高了备课的水平。总之,我有点多虑了。
备课作为教师的“教学六认真”考核项目之一,是教学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更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备好课,是对学生负责任,更是对自己的良心负责任,因为,教书就是一份良心活。
我反对手写备课,不是我偷懒,不是我怕写,其实我挺喜欢写字,一来在写的过程中可以凝神静气,专注于一件事情,随着笔尖的滑动,心无旁骛,养生怡情;二来也给自己一个练习书法的理由,伴着音乐,26个英文字母自由组合,上下跳动,追求一种无奈的趣味。可是手写备课到底对于老师们的教学帮助究竟几何?备课笔记是否对于教学有巨大无比的作用?我想答案是不言而喻的。我敢断言,99%老师的备课笔记只不过是用于检查的!手写备课浪费了多少宝贵的时间啊!
五年前,在苏州举办过一次领导力培训班,国内著名学者金陵先生曾对手写备课科学系统全面地进行过分析,并大声疾呼:不要再手写备课了!
金陵先生驳斥手写备课
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指出: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独特优势,促进教学方式与教育模式创新的不断深入。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一环,备课方式何尝不需要创新呢?愚以为,管理部门首先要放弃官本位的思想,抛下手写备课这个懒婆娘的裹脚布,解放老师们的手脚,改进考核的方式,优化备课的方法。顺应时代的发展,顺应民意方为明智之举。
其实,备课方法千万种,科学的、适合的就是正确的。比如,PPT课件其实就是备课,从暖身、导入到新授课、巩固、复习,一环套一环,在PPT的页面上逐一呈现,流淌的就是教者的思想,闪烁的就是教者的智慧。再比如,“教学课件+教学反思”的备课方式,这种方式更加丰满。它把教学的过程跟教学的反思有机融合在一起,完整地记录了教者的心路历程,更是一种有效的积累。记得江苏省特级教师刘恩樵老师曾经说过:“以课案提升研究,也是写作的一种途径。”刘老师尤其重视课后反思,他认为课后反思可以上升到研究的高度,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才能发现不足,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从而才会有自己的教学主张。
我们处在互联网时代,人工智能都来了,如果管理部门还是固步自封,守着那口小井,还不肯抬头望望天,那是莫大的悲哀和凄凉。对于备课,我有千言万语,因为爱得深。我曾想过把教案、课件和学案三者做一个统一,后来轻松实现了,那就是使用普罗米修斯软件。制作完普米课件后,在注释浏览器中输入教学的目的或者学习的难点等,既可以作为上课时的指导,也可以作为学生学习时的参考,何难之有!科技如此发达,还有什么不可能实现的呢?!如果还是要守着手写备课以显官威,真的是贻笑大方了。
我心疲惫,对于备课,四句以盖之:
1、 拒绝手写备课,珍爱美好生命。
2、 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劳动。
3、 强化集体备课,激发思想碰撞。
4、 鼓励教后反思,助力教师成长。
湖上人
微信号 | doujianfeng1024
音乐、诗歌、课本剧
做一名有梦想的教学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