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鹤琴:从一个儿童的图画发展过程看儿童心理之发展
绘画对于儿童是有强烈的吸引力的,没有一个儿童不喜欢画画。一个二三岁的儿童就会握着蜡笔或铅笔在纸上胡乱图画,你若不给他适当的纸张,他就会在墙上乱涂!
因此,儿童的绘画,从古以来,就引起了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等的浓厚的兴趣。
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讲到图画教育的意义和必要性时就说:“必须用三种艺术的表现方式来教育青年,即色彩和形状的表现方式、声音和文字的表现方式及和谐、节奏的表现方式。”(转引自孔达赫强《中小学图画教育法》)这里所说的色彩和形状的表现方式,就是绘画。
通过儿童绘画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来理解儿童心理发展。世界各国谈到儿童图画的研究的书籍论文,到今天为止不下600种,进行这类研究的心理学者竟达到500人以上(B.W.Wolf)。由此可见,儿童的图画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儿童教育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儿童心理问题。
麦卡蒂(Stella Agnea McCarty)主持的美国世界幼儿教育协会的儿童研究会进行了这项研究,(参看麦卡蒂《儿童图画》),他们研究了31239张儿童图画之后,把儿童的绘画分成四个时期:
涂鸦期:儿童开始时是随便乱涂,纯粹是为了满足他自己用画笔在纸上随便画来画去的愿望,以至于画成的东西是没有意义的。
象征期:在这个时期,儿童开始给自己涂鸦出来的东西赋予意义。如一个圆圈成了一个人,一条直线就是树,这样,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但还不能真正地表现出对象的真面貌。
定型期:在这个时期,儿童所画的图画已能表达出对象的某些特点。例如人是有圆圆的头,头上还有鼻子、眼睛等。这些外形已和别的动物不一样了,但还是呆板的、无生气的,缺乏透视和立体感,也不能表达出光线的明暗。在这个时期,儿童的图画说明了他所画的仅是他所知道的,而不是他实际看到的。
写实期:儿童的图画发展到了这个时期,可以说是最高的阶段了。在这个时期里儿童的图画除已能正确地画出事物形状外,还会注意到透视、明暗、气氛、结构等方面,试图表达出事物的真实感和审美感。
这种图画分期的方法对儿童图画的研究是很有帮助的。但是麦氏对各期的特征还没有更具体、更详细地指出来。
1937年黄翼出版了《儿童绘画之心理》,他以考夫卡的完形心理学的观点来解释儿童的图画,是值得研究和商榷的,也是我下面要谈的。
研究目的、对象和方法
为了从儿童绘画中详细了解儿童心理之发展,研究会着重于以下几点:
1
通过一个儿童的图画的研究来了解儿童某些知觉和概念发展情况。
了解一个儿童所绘的图画的本身的发展过程和阶段。
儿童图画与其感知认识间的关系。
儿童绘画与其生活经验和教育实践间的关系。
关于完形心理学派对儿童绘画看法的一些意见。
研究的对象是我的孩子一鸣,从1岁1个月到10岁8个月所画的431张图画。
一鸣是个男孩子,他生于1920年12月26日,出生以后,他的身心发展一般都在水平以上,他是我研究儿童心理和儿童教育的对象。
到了1岁1个月,当他还不会走路、说话的时候,我就让他坐在我的身上,靠着桌子,教他握着铅笔在纸上绘画;当他自己会坐的时候,就为他特制了尺寸合适的桌椅,并且充分提供给他纸张、蜡笔、铅笔等,让他乱涂乱画,还常鼓励他说:“画得很好”。
开始的时候,我还把他的画钉在墙上,以启发他的兴趣。这样他对于绘画渐渐感到莫大的兴趣。有时候我先画一张给他看,来启发他的绘画兴趣。有时候我带他到书店里去买一些画片、连环图书等,有时候家里来了会绘画的客人,也对他的图画给予一些鼓励和指导。
到了小学年龄时,我常带他出去玩,在游览的时候,他也带了画具写生。一鸣顶喜欢替别人画像,他能在10分钟之内完成速写。因此他画的图是很多的,上述400多张图画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
一鸣开始作画的时候,我总是尽可能地坐在他的旁边,注意他画并加以鼓励,他画好之后,我总是问他画的是什么,然后在他的图画边上,注上他绘画的日期、内容,必要时,把他当时绘画的情况加以注明,注好后我就把他的图画放在抽屉里保存起来,并且告诉他说:“我把你的画收起来。”这样他绘画的积极性更高了。
后来我把贴他图画的本子保存了二三十年,我把这些图画撕下来,分别贴在纸上,每一张都算出他绘画的年龄,然后根据其绘画时间的顺序和主题分别编号,再根据其绘画程度分成四个时期,最后研究这四个时期中的心理发展情况,根据这些材料得出总结。
对绘画材料的分析
为了要进一步了解儿童的绘画心理,首先我们应当对儿童的一些心理、生理情况,特别是对这个时期的心理发展要有初步的了解。
感觉是儿童心理活动的基础,是人类认识的最初阶段。外界事物的种种刺激影响着外部的感觉器官,如眼、耳、鼻等,引起了神经的兴奋,这种兴奋沿着神经纤维进入脑中,形成了相应的神经兴奋中心,从而产生了感觉过程,如看到颜色或闻到气味等。
在这种种感觉的基础上,儿童的经验积累起来了,他的知觉也就丰富起来。儿童到了6个月,通过听觉、运动觉、肤觉、嗅觉等等的分析器,特别是视觉分析器,就能分别感知、认识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以及各种动作。
通过儿童实际生活经验,儿童大脑皮质的各种暂时联系就形成起来,儿童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愈复杂,他的分析器的活动也就愈完善,感受性与差异感受性也愈发达。
儿童知觉中比较复杂的就是空间知觉与时间知觉,前者如物体的远近、大小、形状等,后者如白天、黑夜等。我们怎样才能辨别它们呢?我们主要靠视觉、触觉和运动感觉等。在这些感觉的基础上,才建立起我们的知觉。而这些感觉、知觉的东西就是我们第一信号系统的材料。
学前时期的儿童的大脑皮质活动中兴奋过程比抑制过程来得强,这种现象在象征期开始时顶突出,因此儿童对外界的各种刺激是很敏感的,他可以忽而哭、忽而笑、忽而这样、忽而那样,不能自我控制。这在图画中也能充分表现出来,例如他可以一会儿画个蝌蚪,一会儿画一头象,一会儿又出现了鞋子,这就是为什么儿童时期特别是两三岁儿童,图画的画面比较混乱的原因。
儿童在生活经验中从第一信号系统所感受的无数信号,通过语言达到了抽象化和概括化的地步,因此儿童的思想也就有条件发展了。他的观察力、辨别力、组织力也就逐渐地发展起来。这一简单的儿童心理发展过程,我们可以从一鸣的图画中得到证实。
从生理方面来说,走路对这个时期的儿童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走路是战胜空间的重要活动,也使他与周围世界接触的范围扩大了。通过与各种事物的接触,他的感觉、知觉更加发展,各种条件反射也渐渐建立起来,这也就是说他的生活经验更丰富了。这些都为丰富他的绘画内容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从儿童的骨骼来讲,1~3岁的儿童的骨化过程是很强烈的。他们手指间的软骨开始形成。腕骨中间的骨头正在逐渐长大,骨与骨之间的空隙逐渐缩小,肘部和肩部的骨骼也有逐渐骨化和变硬的情形,这些发展使得儿童渐能执笔画图,但还不够正确。到了七八岁,他的腕部骨骼的骨化作用渐渐完成,所以,他的图画就更能正确地表达客观事物而进入到“写实期”了,这一点,从一鸣的图画中也可以得到证明。
如上所述,儿童图画的发展是随着他的身心发展而发展的。也就是,说儿童的图画是受着生活经验和教育实践的影响的。它是一个继续不断、逐渐发展的过程。为了便于说明问题,我把一鸣的图画分成四个时期,但这四个时期里面都有过渡期,这些图画与其上一期和下一期的图画都发生密切的关系,因此过渡期的图画是两期都可以列入的。
第一期 |
涂鸦期 |
1~2岁 |
共21张 |
第二期 |
象征期 |
2~3岁 |
共45张 |
第三期 |
定型期 |
3~7岁 |
共241张 |
第四期 |
写实期 |
7岁以后 |
共124张 |
由于每个儿童的身心发展、生活经验和教育实践各不相同,儿童图画发展的速度也不一样,所以上述各期的年龄划分,每个儿童是不一样的。世界各国对图画分期的名称可能也不一样,但发展的过程和发展的顺序却大致相同。
涂鸦期(1~2岁)
儿童图画的涂鸦期就好像在1岁以前发音期一样。在发音期里儿童常常自发地发出一些无意义的声音,开始时常常是一些单音的重复练习,如“ǎ、ǎ、y、y、e、e”等,就好像图画中从左到右的弧形线条的重复出现(波形图)。
三四个月时儿童会发出“a-yee、tsa、m-ba、m-by、keh-kee、ya-ya”等多种多样的声音,就好像在儿童的图画中出现了许多杂乱的、不同方向的、无意义的线条(乱丝图)。
到了六七个月后,儿童会吹口涎发出“boo-boo”的声音,而且往往一吹吹上四五分钟,正如儿童在纸上持续的画圆圈(圆形图)一样。
这些声音是儿童的发音游戏,儿童早期的图画也可以说是一种绘画的游戏。通过这些游戏,儿童逐渐不自觉地学会了发出各种声音和执笔画图的方法。
所以,在涂鸦期里,儿童的图画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波形图
儿童开始画图时,常常是一种从左至右的持续不断的弧形线条,而这些线条总是略微向上的,见图1、图2(一鸣1岁零13天所画)。
图1
(小孩子初次所画的图大概是从左到右,不是从上到下的,这怕是因为左右的动作比上下的动作容易做些的缘故)
图2
这两张图中也有一些较乱的线条,但真正的自上而下的线条是到图2才出现的。这说明从左到右的线条比从上到下的线条容易得多,因为儿童的手臂总是靠着桌子画图,他绘画的动作主要在手腕,而手腕从左至右的执笔动作也远较从上至下容易。
到第四张图,他改用了一般执笔的方法(本来用手掌包住铅笔的一端作画的),画时肘部又提了起来,才有画从上到下的线条的可能。
这个理论也可以证明,我国近来实行的从左到右的文字的新的写法是合乎儿童手臂自然动作要求的,比原有的从上到下的写法来得优越。
乱丝图
在这个时期,儿童试画着不同方向的直线和曲线,他想表达出自己的意思,但是画不出来,只好乱丝似的涂鸦(见图1),到了图3(1岁零9个月11天所画)出现了三个突出的部分,在这三部分中,出现了圆圈,这样就逐渐到了圆形图的阶段了。
图3
圆形期
此时儿童对于执笔作画已有了相当的经验,他能用劲地画了。他画圆圈的方向一般是顺时针的。这样的画法也有其物质基础的,因为从手臂到手腕的动作来看,顺时针的方向比逆时针的容易得多,这是儿童画圆圈的一般情况。到了1岁11个月,他所画的圆圈就更圆了(见图4)。
图4
(小孩子未能画成人物之前常有这种画图的步骤;小孩子画圈的方法是顺时针方向的,这一点与书法应有重大的关系)
象征期(2~3岁)
在这个时期,儿童的图画由圆形逐渐分化。他的图画虽已渐能表达出自己的意思了,但是看起来还不像真的,仅有象征的意义,所以叫象征期。到了后来他就渐能画出物体的特征而进入定型期。
在象征期的图画,我们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1. 普遍性的象征阶段
在这个阶段的图画,仅有普遍性的象征意味。如图5(1岁11个月所画),他以一个圆形代表鼓,事实上这个圆形是可以代表各种各样的东西的,而鼓的主要特征并没有真正地表达出来。
图5
(一般性象征——可以象征任何东西)
又如他画了许多无组织、无联系而不规则的圆形,画好后他指着一个圆形说是“面包”,指着另一个圆形说是“桃子”,对于其他的许多圆形就未加说明了,实际上这些圆形都可以指为面包、桃子或其他东西。在另一张图中,他画了几个圆圈后,指着其中的一个说是“一鸣”,他竟以一个圆圈来代表人了,这种象征太广泛了。
2. 类别性的象征阶段
在这个阶段里,他所画的图形,虽能代表某一类东西的特征,却还不能代表某一个特定的东西。如图6(2岁1个月12天)他画了三个一头较尖的圆圈,他指着两个大的说是大桃子,指着其中一个较小的说是小桃子,但是要说这些一头尖的圆圈是与桃子同类的水果“梨”又有什么不对呢?
图6
(类别性的象征——凡是上尖下圆形的水果都像)
因此我们说这张图仅有类别性的特征(水果类),还没有出现个别性的特征。不过,从大、小桃子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知道他已有大、小的观念了。而且他学会了以轮廓来代表一件东西了。
如图7(2岁11个月所画),他在圆圈的较大的一端画了几点说是眼睛,又在较小的一端画了几条线说是脚,画好后说这是“马”。
图7
(小孩子当初画动物与画人是没有什么分别的)
在这张图里有两点是可以注意的:一是他以圆圈来代表马头的轮廓;二是马身上最引起他注意的是眼睛,其次是脚,所以画中只有眼睛和脚。为什么眼睛和脚会引起他的注意呢?因为它们是会动的,所以儿童就注意它们。这张图是象征一般动物的,因此它的象征性还是比较广的。
我们再看图8(2岁11个月16天所画),上面画的是一只头向左的侧着站的鸟,头上只有一只眼睛,这也是他第一次的侧面画,也是第一次头向左面的图画。究竟为什么要头向左边呢?这个问题是很值得研究的。据我的估计,他开始画画的时候,线头总是从左到右的,所以他开始画动物时也是从左到右,而把头放在左边了。同时从手腕的动作来说,从左到右是顺时针方向,画起来比较方便些。
图8
(特殊的象征——表现出鸟类某些特殊的形状)
我们再看图9(2岁11个月27天),上面的蝌蚪也是一个侧面画,当他从左到右的画成一个圆圈时,他本来按照上述原则把眼睛画到左边去的,但是他发现圆圈的右部要大得多,因此他才根据蝌蚪头部较大的原则把眼睛画到右边去。这可以证明,他在差别较小的程度内也能辨别大小了,他辨别大小的能力已使他克服一般头部向左的绘画趋势了。
图9
(象征期特性之一。忽略了大小比例,但是正确地重视了物体的形状)
在图9的下部左方画了一个三角形的东西,右方画了一些凌乱线条的三角形,他指着第一个三角形说“人的鞋子”,又指着右面的说“象”,又在二者中间连了根线说“带子”。这张图说明了下列几个问题:
(1)他并不是事前想好了要画什么然后再动手画,而是根据随意画出来的图形,联想到自己经验中所看见过的形状类似的东西,然后予以适当的名称。
(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知道真正的象比鞋子大,在图9中看起来,二者却差不多大,这是不是说明他没有大小观念呢?不是的,好久以前他就知道桃子有大小之别了。在这里,他已把物体的特性分成主次了,他认为形状的相像是主要的问题,所以就不去考虑大小的问题了。这就是儿童的图画在成人眼中往往显得很奇特的原因之一。但它们却是富有创造性而别出心裁的。
3. 个别性的象征期
个别性的象征期的图画,已能表现出某种东西的特性了。我们再看图10(3岁零1天所画),这里,他画了许多不规则的圆圈,在大的圆圈里他画了一些曲线说是“皱纹”,然后又画了鼻子、嘴和头发等说是“脸”,这样就表现出了人的面部特性了。
图10
(平常小孩子画面孔总是先画一个外缘再画口鼻眼的,他们之所以这样画,大概是因为口鼻眼较为显著的缘故;这张图上的头发是例外)
但是够不够呢?还是不够的,他没有把人的主要东西——眼睛画出来,反而把头发等次要东西画出来了。他为什么不画眼睛呢?因为他先没有想到要画人,后来在大圆圈中逐渐添上去的,等到画眼睛时就没有地方画了。这里有一个心理现象,就是他已有了人脸的概念了。这个脸的概念比鼻子、嘴巴复杂多了,因为要包括圆圆的脸和其上的五官,这些东西合起来才叫脸,这比单独的物名复杂多了。
图11
(耳朵眉毛发现了,腿亦发现了;身子较腿发现迟些)
图11(3岁1个月零20天)画的也是人脸,在这张画里,我们要提出下列几个问题:
(1)儿童的人形画是用什么图形来代表的?他们不是用一点来代表眼睛就算是人了,也不是用一个小圈来代表嘴就算是人了,而是用一个大圆圈来代表人的脸的。如上述的图中他画了一个圆圈来代表自己。因为人是有面积有轮廓的,而圆圈是简单的,也是最容易画的,又能代表面积,还有人的面孔一般是圆形的,所以要用圆形来代表人;人的主要特征是脸,而人给儿童印象最深的也是脸,因此他就常用一个圈来代表一个人。
(2)在这张图里人的面孔的特点是什么呢?最主要的是眼睛,其次是嘴巴,再次是鼻子,为什么呢?眼睛能动能看人,嘴巴能吃东西、发声音,也是能动的。鼻子主要是突出在脸的中央而引起儿童的注目。头发、耳朵以及其他东西在儿童看来,一般都是次要的。因此,在儿童画人的时候,这些部分常常是出现得较迟。两只腿因为走路的关系,引起儿童的注意,而且一般人对“人”的概念,都是从头到脚才算完整的,所以脚也是为儿童所重视而出现得较早的。
定型期(3~7岁)
一鸣的图画从涂鸦期逐渐发展经象征期,而进入定型期了。他的图画的发展是随着其心理发展而发展,也是随其绘画技能发展而发展的。因此在这期的图画的特点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发展的,但是儿童绘画技能总是落后于他心理发展的。
黄翼说到定型画的特点时,曾提出:“定型期的图画是一些呆板的、固定的、拘执一定格式的模型和公式。”虽然定型期的图形曾经有人称为设计的画形或定型画,但实际上定型是一个过程。
定型画发展的特点:
1. 从简单到复杂
(1)从线、圈发展到面:在涂鸦期我们已指出儿童开始是画从左到右的弧形线,从上到下的圈,这是合乎他手腕动作与要求的。
我们知道点是较难的,因为点是用小肌肉的精细动作。如图11,人脸、耳朵都是圈,眼睛、鼻子等都是不规则的小圈、短线。到了6个月之后的图12(3岁7个月2天所画)中,虽出现了点,但这里的点还不过是一根短的线,真正的点还要到4岁4个月时才在图中出现。
图12
(这里的头发画得很有意思了;添了两只手,而手的位置画错了)
(2)脚的演变:一鸣3岁1个月时,他画的人的两只脚仅是两条直线,而且腿脚部分,直接长在头的下面,因为那时还没有头颈和身体的概念。到3岁11个月时,腿脚已能分开了,但是很粗陋。之后大腿、小腿有了区别,脚和腿也区别开了,还出现了走路的姿势。
(3)手的演变:在图12中,在头的两边出现了两只手。虽然手的位置是错误的,但是手的方位却是正确的(两边),而且两手长在同一个平面上,这种观念我们看了其他的图也是如此,如黄翼著《儿童绘画之心理》第16页图8也是这样的。到了图13(3岁9个月8天所画)出现了身体,手就下移至身上了,说明有了身体,手才有正确的位置。
图13
(人在水中游玩;加了一顶帽子)
手与手臂的划分,到3岁11个月才开始。手指到4岁2个月才开始出现,但是,手指数目是否正确呢?在图13中两只手都是三个手指,到4岁6个月一张图中,有一个人是四个手指,有一个人是八九个手指;到4岁7个月画的人的右手已是五个手指了,但另外一只却是一个手指;到了4岁8个月两只手的手指都对了,这说明数目1、2、3发展得较早。3岁以上的数目要到4岁8个月时才清楚。
手臂从图12中出现后,一直到3岁11个月时的图中才变成面积,到图14(4岁8个月17天所画)中,还出现了手掌,手指也成为有面积的了。但真正有皮有肉、发展完整的手是到4岁10个月时(见图15)。
图14
(这个工人画得不错,有帽子,有颈项;手有五指了,从前只知道手有指而不知有五指)
图15
(二妹半岁,有几分像)
(4)手的动作:在一鸣的图画中,最早表现用手拿东西的是图16(3岁9个月10天所画),他用一根线条作为手臂,上面连着一些符号来表示手放风筝。到了4岁6个月,他会把手和所要执握的东西画在一起了,但还不会画“用手握”,到6岁1个月开始有了执握的姿势,但正确地拿东西,要到写实期才能画出来。
图16
(用一条线来表示动作)
2. 从正面到侧面——方位概念的发展
儿童画人一般都是正面的,为什么呢?
因为儿童所看见的人总是正面对着他,因此正面的人给他的印象特别深刻。动物则不然,因为一般动物都是四角横立的,所以,儿童对它们的侧面的印象特别深刻。如图17(3岁1个月20天)画的牛。
图17
一鸣开始画的人都是正面的,至图18(3岁1个月所画)中爬山的人就侧过来了,到了图19(3岁9个月26天)时,画中的动物虽已侧过来了,但人却还是正面的,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这两张图中的人应当都是侧面的,所以,身体和头都要转过去,腿有一条不能画出来,这是较难的,要到以后才能做到。
图18
(人到山上去采花;有侧面画的雏形了)
图19
(小孩画动物大概把动物头画在左边的;骑马人的面孔还是正面的)
当时虽然实际上他看见的骑马的人只有一条腿看得见,但是他也只好根据他所知道的人有两条腿的认识作画,这就是一般心理学家常说的:“儿童是画他所知道的,而不是画他所看见的。”
到了3岁10个月时,他已会画侧过来的单独的人了;到了5岁时,他画的侧面的人和鸟已经很好了(见后两图37、38)。但在图20(4岁10个月)中所画的骑在马上的人,又侧不过来了,这里他是不是不知道要侧着画骑马的人呢?不是的,他不是不知道,而是他不会画,所以上面那一句传统的解释是不够正确的。
图20
(马画得不错;人还是画得不对,好像立在马背上的样子)
实际上,儿童是按照他所看见的去画的,但他不会画,所以只好画他所知道的。一鸣到了6岁已经能画真正的侧面图了,这是比较早的。到了6岁7个月时,他画了一个壮年的男子,侧着身子在看书,他将男子低头看书、伸手执书、两脚分立的姿势画得都很准确,神态也是一副看书的样子。另外,他以简单的几笔线条,画出两个人侧坐着吃饭的姿势,他们手的长短虽不正确,但姿势却很生动,椅子和桌子的脚的排列也是颇有立体感的。不过正确地画出骑马的侧面人,要到写实期。
3. 从呆板到生气
这里我所说的“呆板”,就是机械和没有生气,所说的“生气”,就是位置、比例、结构、形状比较准确,而又有一定动作和神态。
开始时,一鸣的图画都是没有生气的,到4岁时画中的人就有活的意思了,因为他的头、身体等比例基本上正确了,身体的各部分也较完整,穿了衣服,低了头很生动。
又如他在4岁5个月画的关公和4岁8个月画的诸葛亮,他能把关公红脸、黑须的特征和竖眉、倒眼的英武姿态都画出来;他也把诸葛亮手执鹅毛扇,脸上平和安详和额上多皱深思的样子表达出来。
我们再看图19、图20,就可以发现这两个人的姿势差不多,而两匹马就显然不同了:图19中,花马的头、身、尾虽有面积感,但脚还是简单的几条线,头的形状不够正确;图20中,马的头、身体、尾巴和腿的比例都很恰当了,而且马的姿势也很有生气。
至图21(5岁零9天所画),老人图中出现了牙齿、胡须和耳朵等,各部分都较合比例。此外,老人还戴了一副眼镜,抽着一支烟雾袅袅的烟斗,真为图画声色不少,大有活的感觉。图22(5岁零12天所画)是一张记忆画,画的是一个有眼病的小女孩,也画出了小女孩的神气。
图21
(人有牙齿了;老人画得像活了,不像从前那样呆板)
图22
4. 性别和年龄的辨别
儿童画的人,开始是男女不分、长幼无别的,到后来他的神经系统起了分化作用,他对人也就有了男女老幼的分别。
一鸣开始时所画的人都还是一般性的人,到了图23(3岁10个月6天所画)就出现了明显的女孩子的画像,头上有横梳着的女式头发,两边还有两个圆圆的发髻,还有小小的嘴、小小的鼻子,一眼看去就知道是个女孩子。
图23
图24(4岁10个月25天所画)、图15都是他的写生画,当时他还不到5岁。照今天的学制他还是个幼儿园中班的儿童,写生的技巧当然还不够好,但是两个图中人的性别差异却很明显了。
图24
(那天,他看见别人写生,他也要写生,不料竟能画得不错,可见小孩子学画常要有人指导暗示)
其次是年龄的问题,到了图23他画的人显然是个孩子,但还看不清是什么年龄,到了4岁11个月时,他画的小孩就能看出是一个半岁的女孩子了(见图15);到了5岁多,他画中的人有三四岁的孩子,有三十来岁的壮男,也有五六十岁的老人。这些画的年龄特点和性别特点都很明显了。
5. 时间观念
在时间方面有早晚、快慢和日夜之别,儿童画在开始时没有时间性的表现,到图25(3岁10个月7天所画)这张《蝴蝶和仙人比飞》的图中,他说:“蝴蝶飞得快,仙人飞得不快。”这说明他已有快慢的认识了。
图25
(“仙人”虽没看见过,但仙人的图画以及关于仙人的故事他曾经看过,听过,所以对于画仙人很有兴趣)
图26(4岁5个月6天)他画了个月亮代表是晚上;图27(5岁1个月7天)(小朋友们出去玩),他画了个太阳表示白天,这说明他已能区分日夜了。
图26
(人形画得比较活一点儿了;一鸣知道水能反影了)
图27
(画出了上下、前后的位置)
6. 空间观念
(1)上下的观念,很早就开始有了。在图12中,天是在人的上面的;图19、图20的马在人的下面,说明他已有了上下的观念。
(2)里外的观念:里外的观念也是较早的,3岁9个月画的《小孩子在房子里》;图28(3岁10个月)中的小孩在船里,图26的两个小孩都在房子外面,说明他已有了里外的观念。
图28
(一幅风景画,一船一人;近来,一鸣看见了江边的轮船,所以对于画船就有兴趣了。从前因没见过船或看过而没有记得的缘故,就是关于船的画图也是不注意的,这也可见得经验之重要。)
(3)先后的问题:在图29(4岁9个月6天)《月夜追野牛》中画的是月夜,野牛在前面跑,人坐了马车在后面追,这就是先后的观念。
图29
(都是侧面,画出追和逃的姿势)
(4)远近观念:在图27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一个亭子和一个小孩子在前面,其他两个小孩在后面。
(5)高低的观念:在图18中,有的人已高高地站在山顶上了,有的人还在山底下爬,就是高低观念的表示。
7. 动作
一鸣早期的图画都是静止的,开始有动作的是图30(3岁7个月16天),图中许多人在舞蹈。图31(3岁9个月25天)中有两个人在玩跷跷板,手伸起了表示跷的动作。
图30
(能画故事画了;可以描写动作了)
图31
(有均衡感了)
8. 组织力的发展
儿童的画,一开始是分散的,逐渐到有组织的地步。如图16,人和东西用一根线连起来了。
到了后来,他就能画出有情节的图来。我们再看看图29中画的月夜人坐马车,在斜斜的山坡上追野牛的画,这个布置是相当生动的。前面人坐马车去追野牛是主体,在画面中显得很突出;在小山下面有一条河,河里有水,这样使图的下部不至于空洞;在天空中他又画了一个月亮,这不但表现出月夜的情景,而且也使天空不致太单调。这一张图的构成也是要经过一定思考的,画面的细致之处,还可以从水里的一条鱼看出来,一般鱼的画法是从左到右,但为了配合整个画面,他把头倒了过来。
我们再看图27,三个女孩子拿了旗子在外面玩,天上还有太阳和云彩,表示了晴朗的天气,三个儿童手中所执的旗子都是朝左,而且都是左手执着的。
我们再看图32(5岁7个月11天)《渔翁捉鱼》的布局。图中的主要对象是侧着身体拿渔网在捉鱼的渔翁,所以放在图的中间,横的来讲,水的面积占了2/3,路和陆地占了1/3;纵的来讲,地平线以上的天空占1/3,其余是水和陆地;为了不使水的面积太多、太空,就点缀了几条鱼在其中,为了平衡左边的树木和亭子,他在右边也画了一棵树。由此可知,虽然他没有正式学过绘画的理论,但是在生活实践和教育中,他已初步掌握了一些平衡对称等构图知识了。
图32
(有均衡感,表现出远近)
9. 语言的发展
语言是第二信号系统,是人们高级神经活动的表现之一,从语言可以看出儿童的生活经验,也可以看出他的知觉概念和思维的发展。
图画中表现的语言虽是只能表现概念思维的一部分,但是,从这部分里,我们也可以了解到儿童心理发展的情况。
一鸣在开始的时候,总是用个别的词汇来说明他的图画。在象征期开始的时候,他从左到右乱画,口里说着“a、b、c、d……”后来在别的图画里,他又边画边说出桃子、面包、铜鼓、手、鸟、脚、鞋子、象等等的名词。
到3岁1个月,他就会用鼻子、男人、耳朵、眉毛、嘴、腿来说明他画的图,还要别人在他的画上写“很好”的评语。
到3月7个月,他用天空、花、房子、跳舞等来解释他的图。到了3岁8个月,他会说旗子、帕子等。到了3岁9个月,他会用短句来说明问题了,如“人在房子里”“一个小孩子放星鸢”等。他也会写“中”和“由”字了。
他画了一个方框,里面画了一个中央的“中”字来说明钟表的“钟”,就是以同音字来代替他所不晓得的字,这就是以符号来代替音的方法,这基本上与拼音文字的构造是相符合的。
到了4岁5个月的时候,他说的话真像一首诗了,这真可以说有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味道。他说:“月亮出来了,有两个小孩子看见天上的月亮掉到水里去了。”(见图26)
后来到了5岁7个月、5岁11个月时,虽然没有用话来说明内容,但是人们已能一目了然他是画的人吃饭和捉鱼了。所以这不是说明他语言的退步,而正好证明他图画技术的提高,因此不用语言的帮助已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了。
10. 想象力的发展
儿童是富于想象的。这在一鸣的图画中也有一些表现,如图33(4岁7个月5天所画)——两个小弟弟在天上的虹桥上跳舞。实际上,天上的虹是没有桥墩的,地上的桥虽有桥墩,但桥面上也没有那么多色彩,他的想象把二者结合起来而成了两个孩子在虹桥上跳舞。
图33
这说明儿童的想象是有一定物质基础的,要使孩子想象力丰富,必先丰富其生活经验。前二图中,孩子曾看见过蝴蝶在天上飞,也听过仙人会飞、有翅膀的故事,才出现了蝴蝶与仙人比飞的图。他在故事中也听到过月亮婆婆和月亮姐姐的事迹,生活中又有过梳头、擦鼻涕的经验,所以他就画出了人替月亮梳头、擦鼻涕的图来,也是同样的道理。
写实期(7岁以后)
写实期的图画比定型期的要求更高了。这个时期的图画可以表现出绘画的技术了,能基本反映客观现实。定型期儿童的绘画技术是不能充分反映客观现实的,在定型期,儿童画还需要用文字加以说明,但到了写实期,图画本身就可以基本上反映客观现实,不用文字说明,看了也能了解了。
在写实期,儿童在技术方面已能掌握绘画的基本方法,就是能掌握立体布局、色彩、动态等基本绘画技术。定型期儿童的图画,主要还是自由画,儿童绘画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在写实期,儿童的绘画已有写生画、临画和意愿画了。对一鸣来讲,写生画在这个时期是主要的(见图34、35)。
至于画画的内容也比定型期的图画丰富得多了,这是由于他生活范围扩大了,生活经验丰富了的缘故。例如,他到普陀山和镇江金山寺去游览,就画了不少的海船、风景、庙宇、和尚等的风景画,这是以前没有的。通过他的生活经验和绘画实践,他的眼界扩大了,认识提高了,观察力、辨别力加强了。绘画能给儿童无穷的乐趣,一鸣很喜欢绘画,一有机会,一有时间,就挥笔作画。
图34
(这个侧面画画得还好,有嘴巴,有鼻子,有项颈)
图35
(这只鸟的姿势、神态较好)
总结
现在我把以上所提出的材料加以总结如下,不过要声明的是这些总结只是从一鸣一个人的材料得出来的,所以它们仅有参考性价值。
儿童画是帮助我们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良好资料
图画是一种表情达意、反映客观现实的有效工具。我们看了一鸣从涂鸦期到写实期的十年中所画的图画,就可以知道一鸣的认识在开始时是模糊的,随着生活经验的积累,他的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就逐渐发展起来了,通过与周围环境的接触,他的语言也丰富了起来,他的思维能力包括一切高级神经活动也相应得到了发展。这证明有计划、有系统、长期地收集观察和研究儿童的图画,对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是有帮助的。
儿童的图画发展体现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我们看了一鸣1岁到2岁的图画,就发现,在这个时期里,他的图画没有表现出什么具体的东西,只是一些弧形线和圆圈构成的涂鸦而已。一鸣的1岁到2岁的图画都是这样的,这类图画我们叫做涂鸦期。
再看看他在2岁到3岁的图画,我们发现,已有事物的某些特征了,但还不像真的,仅有象征的意义。这些物体的特征是由事物的普遍性发展到事物的类别性,再进入到事物的个别性的。这个时期的图画我们叫做象征期的图画。
在一鸣3岁至7岁的图画中又出现一种新的特征,就是通过他的生活经验和教育实践,他能逐渐地掌握关于表现空间、时间等的知觉概念的绘画技术,因此他画的图画就能正确地表达出人物的特征了,但还不能如实地绘画出来,还有眼高手低的情况。这个时期的图画,我们叫做定型期的图画。
在他7岁以后所画的图中,绘画技术更能体现他的认识水平。在图画中,他渐能表现透视、明亮、气氛、结构等方面的正确性,也能够表达出事物的真实感和美感,因此,这个时期的图画,我们称为写实期的图画。
上面所讲儿童图画发展的四个时期与麦卡蒂、古德纳夫等的划分方法大致相同。这说明世界各国的儿童心理发展过程是一致的。
从一鸣的图画看来,他的绘画技巧的掌握是较早的,这正如上面所说的,是由于丰富的生活经验与正确的教育实践对他起了一定影响的缘故。
儿童先会画线,后会画圆,然后才会画点
儿童开始画的线条,是弧形线,这种弧形线一般是略微向上,从左到右,而且是顺时针方向。其原因可以用物理学原理来解释。儿童绘画时,手臂和身体不是成直角而是成一锐角。因此他画的线是与身体的左边成一锐角。
儿童执笔画画的时候,他的支点主要是肘部,其次是手腕,再次是肩膀。假使他用肩部做支点来画,画的线条可能是从上到下,但一般都是靠着桌子,以肘或腕为支点,这样最容易画的是从左到右的弧形横线。我们看了四个幼儿园儿童的图画,发现他们的画也是这样的。这说明儿童绘画技巧的表现是合乎他的生理发展的。
其次,为什么儿童常常画圆圈,而且所画的圈一般都是顺时针方向的呢?这个道理是很容易解释的。
从上面我们已经知道,儿童开始画的是从左到右的顺时针方向的弧形线,之后他把弧形线延长,就成了圆圈。圆圈既是弧形线延长遇合而成的,则它的方向也必然是顺时针方向的。
再次,我们平常总是认为一切都是从简单到复杂的。在儿童图画方面,这个原则也是正确的。但是我们发现一鸣开始执笔涂鸦时,他总是画弧形线,而不是画点。线是点组成的,按照由简到繁的原则,儿童应该先画点,后画线。但是为什么他不先画点呢?
从生理发展的观点来看,儿童的大肌肉比小肌肉先发达,因此对于儿童来说,用手臂的大肌肉来画线比用手腕的小肌肉来画点容易得多。这可从儿童用线穿针的困难情况得到证明。
儿童绘画技能的增进,落后于他的感知认识
从一鸣整个绘画进程来看,他的绘画技能在早期远远落后于他感知认识的水平,到后来,他的技术水平与认识水平逐渐接近,到最后二者间的距离就更加缩短了。
在涂鸦期,儿童的绘画能力,虽然只限于画弧形线和圆圈,但他认识的东西还是不少的,这说明在这个时期,儿童的绘画技能和他的认识水平相差很远。到象征期,儿童的表达能力有了进一步发展,但是他还不能很好地画出他所知道的,更谈不上画他实际所看见的。
到了定型期,他的绘画技能就逐渐接近他的认识水平了。在这个时期,他常常画他所知道的而不是他所看见的。如一鸣从侧面看骑马的人时只看见他的一只脚,但因为他知道人有两只脚,所以他画骑马的人时还是画上两只脚,他不会画他实际看见的情形。
这就是传统心理学派所说的“儿童画他所知道的,不画他所看见的”,其实他不是不想画他所看见的,而是他不会画。这是他绘画能力落后于他认识水平的缘故。要画出他所看见的那种立体场面需要比较高的绘画技术,这也说明在这个时期的儿童,绘画技能还赶不上他的认知水平。
这种现象到了写实期就基本上消失了。他在7岁7个半月所画的人骑马的侧面图,只画了一只脚,这就说明到了写实期,他的技能和认知就更加接近,而渐能画出他实际所见的了。
儿童图画是反映对他印象最深的客观现实的
儿童首先是注意会动的东西,其实是有声音的东西,再次是色彩鲜艳和形状奇特的东西。所以在儿童的人形画中,首先出现的是会动的眼睛,其次是嘴巴,再次是鼻子。
由于儿童身材矮小,看到高大的成人时,总是先看见他走动着的腿,所以,虽然手在人身上占了很重要的地位,但在儿童的人形画中,人的脚还是比手先出现。
我们看了许多别的儿童的图画,发现它们也都有这种主次分明的现象。但是儿童的选择是根据他们的主观印象来决定的,因此常有些东西在逻辑上有很大的意义,而由于儿童认为不重要被忽略了,或不重要的小节和根本看不到的东西却占了很重要的地位的情形。前者如画人不画手,后者如画的人有口袋,口袋里还画了刀子的情形,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从成人的眼光看来,儿童的图画十分奇特的原因之一。
儿童绘画技能与他的生活经验和教育实践是分不开的
一鸣从小与自然界接触的机会是很多的,当时我们家中,养了狗、猫、兔子、羊、鸟、金鱼、蜜蜂和鸡、鸭、鹅等。在园子里,我们还种植了许多花草树木,从而他对动植物有了初步的接触。
到3岁时,他进幼儿园过集体生活,经常在园地上种菜种豆,观看植物的生长,园中老师每周还带他们到野外及附近的菜园、花圃去玩。到了春光明媚或秋高气爽的时候,他们还到附近的名胜地去远足。
再大一点,我就带他去看电影、看戏、看展览会以及各种集会。6岁以后,他的体力强了,到10多岁,我曾先后带他到镇江、黄山、普陀、南通等地游览以开阔他的视野,丰富他的生活经验。
为了鼓励他画画的兴趣,我从小为他创造绘画的条件,我充分供给他蜡笔、颜料、纸等画具和合乎身材的桌椅,还买了画册等给他观摩,通过这样的实践,他绘画的技术得到了提高。
他的兴趣确实是很浓厚的,从小喜欢画,到大一点儿,他经常带了画册在路上写生,画馄饨担等各种小商小贩。到少年时,有一次他画了一张街头流浪儿童的速写,刻画了苦难的人民。陶行知先生看见了大为赞赏,说他能以人民群众作为他绘画的对象。
对完形性理学以唯心的观点来解释知觉的固定性的意见
心理学者历来对儿童绘画的看法是很多的,其中有一种唯心的看法就是完形心理学派对知觉固定性的看法是比较突出的。他们怎么会提出这个问题的呢?因为完形心理学派对传统心理学派的“儿童画他所知道的,不画他所看见的”说法提出唯心的解释。
他们认为儿童只画他所知道的,不画他所看见的,根据是:在儿童定型期的图画中,对物体的远近一般是不分的,就认为儿童只知道它的大小,所以放在远近没有关系,而物体是有固定性的,因此小孩就按照他原来知道的大小画了。
完形心理学派是怎样解释知觉的固定性呢?要了解这个问题,我首先要说明什么是知觉的固定性。我们看物体的大小形状不是依照原理而来的(例如一张椅子先放在2尺远的地方,后来又放在4尺远的地方),照光学的道理,放在4尺远的椅子看上去比放在2尺远的小一半,但实际上二者大小没有什么两样,如果再放远一点儿也没有影响,这一种“物体保持它原来大小的倾向”叫做物体大小的固定性(黄翼,1937)。
对于物体的形状、方向、颜色,照完形心理学派来说都是固定的,这种固定性,我们也有同样的看法。但是他们对这一种知觉固定性的解释是唯心的,我们是不能同意的。完形心理学派认为物体的各种固定性不是靠生活经验和教育实践得来的,也不是知识、思想的产物,乃是“最原始、简单、天真、自然的现象”。(黄翼,1937)
实际上物质的固定性是怎样来的呢?我们就以上面的例子来说,我们看这把椅子放在不同的距离的大小,是要靠几种不同的感觉的。我看这把椅子的时候,通过眼睛里小肌肉的动作就感知到椅子的大小,同时我又联想到在日常生活中,我只要坐在椅子上通过皮肤的感觉就可以感知到这个椅子的大小,于是在我的大脑皮质上,在视觉分析器和肤觉分析器之间建立了暂时联系。
现在我们把这把椅子放在离开我2尺、4尺甚至10尺远的地方,我看到这把椅子时,就通过暂时联系,感知到这把椅子的大小。实际上,在不同的距离上来判断这把椅子的大小,我们的运动感觉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个道理和上面所说的是一样的。完形心理学派不了解物体的固定性是通过这种实际生活经验而表现出固定性的现象,这种现象并非像他们所说那样是什么“最原始、简单、天真、自然的现象”。
本文节选自:陈鹤琴著,陈秀云、陈庆、柯小卫选编《儿童美术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