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谭古今]感人至深的“母亲像”
中国人对母亲有一种十分特殊的情结,一呼起老娘来,恐怕人人心中都有某种割舍不下的挂念。这到底是为什么?还是要到传统文化精神里去寻找。
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之源的先秦诸子,很多学派都提到世界是出于玄牝的,考古发现也证明,在古本《易经》中,六十四卦的第一卦,也不是现在所看到的乾卦,而是坤卦。从社会学的观点看,这反映出了中国的母系社会曾经是如何的强大。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虽然尽量排斥女性,但是为人之母这个位置,不论在什么阶层的人们心中,仍有着不可动摇的崇高地位。恐怕母亲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太崇高的地位,可能是太令人仰望了,在中国,我没有看到一幅真正成功的母亲肖像。
所谓成功的母亲画像就是,她是“我”的老娘。不是邻居家的,也不是流通货币上公众都能接受的母亲形象。大画家丢勒的“母亲像”使我们真正的看到一位属于画家自己的母亲肖像。首先一点,他没有让别人觉得好看,对母亲的感情,不会象对待妻子或儿女那样,多少有一点在他人面前炫耀的意念。也许这就是被称为伟大的情愫吧。虽然我们也有儿不嫌母丑的说法,一旦表现出来,实在是太难了。这一点看似无所谓,若在中国人做来,情不自然,母亲的具体形象就概括成了一个符号。
我曾看到过一幅画家丢勒所绘的父亲像,画的十分雍容,很有些富商大贾的气派,其中很有些画件订购者出钱求画的意味。这也是丢勒的“母亲像”令我真正感动的原因之一。说实话,少年时代第一次从书中看到这幅画像时,着实惊谔了一下,马上就有了这样的反感,他怎么把自己的妈妈画成这个样子,怎么他妈妈象欧洲童话中骑着扫把漫天飞的老巫婆?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发被画家的真挚情感所感动,多少次想在笔记中分析这种感动的所在,总不得旨要。
看丢勒的“母亲像”,也许就是素描本身的成功,其点、线、面无一处不透露出儿子对老母的情感。日耳曼民族文化的背景也仍隐于背后,起着不可或却的作用。
每次初看这幅素描,其形象总有些凶悍的感觉,对之凝神注目一会儿,凶的外表渐渐退去,她睁大的眼中,神情是关注的慈爱。紧抿的嘴角显露了这位母亲的执拗。抬头纹早已排满光洁的额头,颈项上也纵横着如老树根样的筋皮,但是她的精神是矍烁的,这是儿子的安慰。画家对母子感情纯朴的体现,从老妇服饰的表现上也可以看到。丢勒是用很涩的线条画出,表明那不是什么细软的质地,兴许这是一个很真实的表现。看来不加所谓“美好”情感的修饰,是最感人至深的情感。面对现实,真实而深刻的表现,将如陈酿润喉,回味无穷。
一件不消太长时间的写生素描,为什么能成为久历时日的经典,五百年前的尼德兰画家丢勒给我们上了一课。在中国,企望着我们的画家也能作出一幅真正意义上的母亲像。真能如此,他将比丢勒更伟大。因为我们已经等待了太久的时间。
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