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只会听我们想听和我们熟悉的内容,你发现了吗?

有一种很奇怪的现象,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过,就是我们在听一大段的文字的时候,我们会无意识地关注自己能听得懂的和理解的,而忽略了不太懂和难理解的。这个现在用我们听外文的场景来看,尤其明显,我们能听见自己能听懂的单词,但是对于我们听不懂的单词,我们很有可能会略过。

把这个问题延伸到对一些观点的理解上,换个表达词来解释,就是我们可以理解我们原本就接受的观点,但是我们不会去理解那些我们曾经不接受的观点,并且在大部分的时候我们会认为我们接受的观点是正确的,而我们不接受的观点普遍是错误的。你认同这个看法吗?

熟悉的方式让我们更认可自我

刚才说的第一个现象具体是这样的,一大段中文字放在你面前,你快速默读完了,理解了它的意思,然后你重新看一遍的时候,忽然发现这大段文字的顺序是被打乱了的,而你在第一遍快速默读的时候并没有发现它。

从这个场景入手,心理学有多个角度分析这种现象,有一个解释是脑海中已有的词组能够帮助我们快速的理解文字,就比如说有些词在你脑海里已经有印象了,那么你的记忆在看新文章中发现这些字的时候会把包含这个字的词快速提取出来,减少你理解和接收信息的时间,加快你理解的速度,这也是我们构造自己记忆宫殿的技巧之一。

还有一个理解的方向是记忆强化与自我认可,我们在接受一种观点之后,我们会找各种各样的理由例证、去强化我们对这个观点的认可,去不断证实这个观点的正确性,所以我们有机会去找到一大片论断主张中支持这个观点的语句,这也是说我们会在一大段的文字当中对某些字眼、某些词尤其眼熟的原因之一。它可以是我们社会化的一个表现,也可以是一个让我们自我感觉安全,更有自我认同和获得感的原因之一。

改变是痛苦的

那么,这归根结底是不是会让我们觉得舒适呢?在一种能够让我们觉得舒服的状态,去认识新东西,去理解事物?然后,当要求我们改变时,要求我们以不同的观点去理解问题,以我们所不熟悉的方式去诠释,会让我们觉得痛苦与难以接受?

是的,改变是痛苦的,尤其是需要重新构造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时候。我曾经体验过几次这样的感觉,第一次是在中学阶段,印象特别深刻是在学习地理。之前曾经在一个错误的知识点上构建了我整个的地理的学习体系,貌似运行得还不错,支撑了我答对诸多题目,但是,在偶然间,我发现了这个知识框架的错误,所以基于这个错误的基础上构建的体系需要整体推翻重建。当时的状态非常痛苦,有几天已经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做题了,再后来,慢慢地去搭建新的知识框架,慢慢地舒缓过来,逐渐地开始觉得自己能够掌握了,才重新变得舒适起来。

别让自己困在舒适区

人总是会喜欢呆在舒服区,喜欢支持自己认可的观点,而不愿去相信那些站在对立面的、有可能是正确的观点。

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在某一方面是专家并不代表在其他方面一定是完全正确的。要保有敬畏的心理,你要了解自己的能力圈,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虚心向学。

在当下这个可以快速获得大量知识的环境当中,要学会快速学习,单项纵深的知识已经不足以去说服那些具有多点多面多项发展的年轻人了。你肯定听说过多学科这个词,是的,单一的专家确实足够专深,但是现在更受欢迎的,我们觉得更能让我们崇拜的多是在多个学科方面有深入研究并且能够形成纵向联结的专家们,他们旁征博引、博采众长,深入浅出且诙谐幽默。切换到娱乐圈,谁不喜欢多才多艺的可人儿呢?

你的成长性在哪里?

说的好像有点跑题了,在最后想说一说的是成长性。

在你只听自己想听的和熟悉内容,拒绝接受新鲜的东西的时候,其实你已经有一点点停滞了。你知道现在事情的发生变化,新事物的更新迭代有多快吗?原来一部手机可以用好几年,但现在可能半年就会换一部手机,新技术的发展迭代从原来的一年有一次新品发布会,到现在的好像隔几个月硬件就能出现一个重大的变化。

当你拒绝听反对的内容,当你拒绝去证实与你不同的观点时候,就无法去做进一步的分析,无法去深入了解为什么。有反对就会有支持,有支持就会有支持背后的深层次的原因。哲学上叫做“存在即合理”,那么这个“存在”背后是由什么来铸就的呢?有兴趣的话可以研究研究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