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家庭孩子最易有问题
中国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对10年内收治过的青少年进行统计,求助的问题有网络成瘾、抑郁、焦虑、品行问题、强迫症、多动症、偏执型人格,还有少部分自闭症、双向情感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精神分裂症康复期,以及毒品依赖、酒精依赖、赌博成瘾。
其中年龄最小的12岁,年龄最大的30多岁。虽然有的已经是成人,甚至已经结婚生子,但人格中的某个部分,仍然保留着孩子的特征。
我们统计了这些青少年的家庭环境,有三类家庭最为突出。
一、隔代抚养
孩子小时候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主要抚养。有的家庭因为父母工作原因无暇照顾;有的家庭老人强烈要求照顾孩子。另外父母没有足够的意识,尽一切可能履行自己抚养孩子的职权;缺乏正确的认识,孩子在父母身边将会为孩子以后的人格完善打下坚实的基础。
不在父母身边的孩子们普遍表现的缺乏安全感,缺乏对周围及社会的信任感,以及深深的自卑和孤独。他们寻找不到自身的价值,没有生活的兴趣和目标。他们对网络、烟酒毒、赌博等有着很强的易感性,极容易产生依赖。
精神分析认为,刚出生的孩子完全依赖抚养人,如果抚养人足够的敏感能够识别婴儿的情绪和需求,并及时给予回馈和满足,在这种持续恒定的满足中,婴儿相信世界是安全的,逐渐形成对周围世界信任感,孩子在以后由完全依赖到逐渐独立的过程中,才有能量放手去探索自我和大千世界。
二、母子共生
父亲忙于工作,在外应酬,且认为抚养孩子是母亲的职责;父亲表现得对感情迟钝,缺乏同理心,脾气易怒,大男子主义。父亲没有宽阔的包容心,为家庭提供强大的后盾,不能为母亲提供情感的支持和理解,母亲的情绪无处安放,只能把全部的情感投入和寄托到孩子身上。
母亲把全部的爱给了孩子,孩子感受到无孔不入的控制,没有基本的空间可以自由的呼吸,可以做自己;母亲把对父亲的愤怒转给孩子,孩子感受到的委屈和愤怒,要么向外,攻击父母,老师和社会;要么向内,抑郁,自伤自残;严重者,出现强迫思维和行为。
精神分析认为,孩子的疾病都是在潜意识里,为了满足妈妈潜意识的需要,妈妈无法忍受孩子成长之后对她的不再需要,潜意识会制造很多的控制,让孩子不要成长的那么好,认为孩子不行,还需要妈妈照顾。
我们希望母亲能够学会自己滋养自己,找到自身的价值和生活的乐趣,同时也希望父亲能学会理解和表达。父母和谐,孩子才能健康。
三、被贬低的父亲
父亲在家庭中的地位和力量很微弱,经常被母亲抱怨、指责,不像别人家的父亲那样有担当、有成就,父亲成为母亲发泄愤怒情绪的垃圾桶。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没有父亲作为榜样的力量,孩子将无法形成超我,表现的蔑视权威,无视规则。孩子将会到社会中不断寻找完美无缺的人物,希望得到他们的指导,与他们融合,分享他们的力量,形成依赖人格。
自体心理学创始人科胡特认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将父母想象的完美无缺、全知全能、永不失败。当孩子感到无助、痛苦和绝望时,可以从父母那里获得力量、安全和舒适。孩子受理想化人物所具有的品质的指引,在无意识当中把自己当作理想化人物的一部分,并不断内化最后形成自己的理想和价值观。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