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放弃无用社交是成熟的表现丨2021年最新三大生存法则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每个人生活在这庞大的社群里,在每日平凡而波折的人生中,能感到快乐的瞬间好像每天都是稍纵即逝的,当生存变成难题的时候,不妨给自己的人生做一做减法。
杨幂与张大大的对话曾有一句很点题的话,当张大大在抱怨自己生活不易的时候,杨幂说:“你往下看看,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有哪一个是舒心快乐的,有哪一个人生活的很轻松。”每个人好像都在负重前行。
所以当我们开始觉得很难前进的时候,不妨开始选择性地丢一些东西。

选择性的放弃一些无用社交

在人生中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值得交往的,诸葛亮曾经在《心书》中曾列举了5类“小人”:
搞小团体,拉帮结派的人;虚荣心强,哗众取宠的人;散播谣言的人;搬弄是非的人;背叛的人。
也许我们曾经为了在职场中站住脚,迎合或结交过很多自己并不喜欢的人,并为了维持表面关系,付出了很多心意,却没有得到适当的回应,甚至有甚者遭到背叛和诬陷。
恰恰是这种无用社交导致我们在生活中长时间形成压抑和不满,学会寻找自己的价值感,不要单纯去做一个“讨好者(people-pleaser)”——这是Braiker在2002年提出的一个心理学概念,意为将他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其实这样在不断地加大自己的内耗,会使自己处在相对低下的位置,这并不利于成长,反观这种无用社交和讨好型行为恰好是我们应该摒弃的事物,

正确处理和每个人生角色的关系

在我们的成长中,有很多人走进了我们的生活,而曾经熟悉的人,却好像在慢慢地淡出我们的生活。
这其中最会被我们忽略掉的一个人生关系就是父母,其实父母在我们步入社会后的相处中一直处在一个十分被动的角色。父母对我们的一些限定或者期许,会使我们在工作中的压力逐渐上升, 父母的关怀也会因为不恰当地表示而被我们理解成指指点点。
其实出现这种代沟很常见,在亲情中,只要不触及到底线,其实每一对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都应该试着去理解对方,纵使做不到感同身受,也希望大家能多给彼此一些耐心。
对待自己的上司,明确一点。
上司只会看重两种人,一种是有能力、会作为的人,另一种是识时务的人,当我们不能够做到领导的每一份心思都能迎合上的时候,提升自己的能力就成为了最重要的部分。
但一定要明确的是,领导和同事也许是提拔你的人,但一定不是你的家人,要明确什么话该说,什么事该做,划清界限,认清自己。
对待朋友,其实与上文的第一个观点相对应。
每一段真实的友情中应当不存在一个绝对的“讨好者”,在一段友情中其实要去维护的话,也是一个需要用心去维持的关系,因为也许所交好的朋友有一些价值观和处事原则与自己的相违背,我们在接受的同时其实也是一种维护,因为其实因为友情吵架的也不尽其数。

自我觉察和自我了解(Self-awareness and understanding)

现阶段你是否频繁处在自我怀疑的过程中?
自我察觉和了解指的是一个人对自己了解多少,或者有多少的动机去有目的性地了解自己,自己又对自己了解多少,其实这是个很难解释的清楚的论题。
因为我们在这个多变的社会上,其实会动用自己的很多方面去面对不同的事情,这不同的角色扮演会导致我们形成不同的性格。
这种带着面具式的生活方式很容易错误地引导我们认为我们是面具下的人格,而忽略我们的本真,其实每个人的自我都很复杂,也可以说每一个面具下的自己也许就是自己所衍生出来的性格的其中一个部分,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多对自己进行研究,而本质应该是更爱自己。
在繁杂的世界中提升自己的主观幸福感,因为依赖别人所给予的表扬或者爱意是短暂的,并且取决于这个人对这个爱意的表达方式是否直观。
但自己给自己的提升一定是长期性的,因为当自己真实地对自己进行认知之后,所想要去做的提升和学习是为了改变不够完美的现状,所以认识自己,去感受这个世界上自己的存在感,去寻找属于自己,更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学习怎么去认识自己,比迎合别人,更为重要。
- The End -
作者 | 汤靡达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