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发展史》中国现代文学之四:鲁迅2
中国现代文学之四:鲁迅2
1926年8 月,鲁迅任厦门大学文科教授。写完了散文《朝花夕拾》,编定了《汉文学史纲要》前十篇,并和青年们合作出版了文学刊物。他的《写在〈坟〉后面》,认真总结、剖析了过去的斗争经历和思想发展,批判了唯心史观,开始以唯物史观去看待问题。1927年1 月,他任中山大学文科主任兼教务主任,和共产党人有了更多接触,也学习了许多马克思主义。在同国民党右派的斗争中,鲁迅的思想上酝酿着一个巨大的飞跃,《庆祝沪宁克复的那一边》、《〈野草〉题辞》等文里的思想就是这种飞跃即将开始的标志。
同年发生的" 四.一五" 大屠杀,使鲁迅受到强烈震动,原先信奉的进化论被全部摧毁,认识到真正的力量来自工农群众。他开始成为阶级论者。1927年10月,鲁迅和许广平定居上海,开始了他生命中最后十年的战斗生涯。1928年主编《语丝》半月刊,与郁达夫合编《奔流》月刊。从1929年起,与柔石等组织朝花社,编译《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出版《朝花周刊》和《朝花旬刊》,同时又印行《艺苑朝花》,介绍苏联和欧洲各国的版画。在此期间,他就革命文学问题与创造社、太阳社展开论争,发表了许多精辟论断,对创造社等" 左" 倾错误提出了正确批评,推动了无产阶级文艺运动的健康发展。
从1927年到1930年,是鲁迅进一步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总结自己思想的时期,从1930年开始,他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1930年3 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鲁迅是发起人并参加了领导工作。此外他还加入革命互济会、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和反帝反战同盟,先后编辑了《萌芽》、《前哨》、《十字街头》和《译文》等公开的或者秘密的刊物,参加了《文学》和《太白》的编辑工作,领导了新兴木刻运动。从1930年起,他一共写了8 本杂文集、1 本根据故事和传说写成的《故事新编》(其中3 篇写于1927年以前)。
左联成立前后,鲁迅个人奋斗的痕迹消除了,阶级论成为他文艺理论的基石,他认为文学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一翼,他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上的成就和贡献,指引着左翼文艺运动向前发展。这一时期,他的作品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1932年发表的《自嘲》)是他为人民工作、与敌人斗争的真实写照。
通过政治和文化活动,鲁迅和一些共产党人结下深厚友谊。1932年他秘密会见了陈赓将军,帮助共产党人瞿秋白和方志敏,他还电贺红军长征胜利,发表《答托洛斯基派的信》,表明自己和共产党人是亲密的同志。他支持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提出了" 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 的口号,并于1936年10月和郭沫若等人发表宣言,初步形成了文艺界的抗日统一战线。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遗体安葬在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迁至虹口公园,毛泽东亲题墓碑。
鲁迅给中国人民留下了宝贵和丰富的精神遗产。他共有小说集3 部、杂文集17部,散文诗集1 部、回忆散文1 部、《中国小说史略》、书信、日记等400 万字,辑录、校勘古籍18种,翻译了14个国家将近100 位作家的著作。鲁迅对中国的革命文艺运动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提倡" 拿来主义" ,促进了国际间文化交流。他热心关怀青年学生的成长,扶植文化新人,为传播社会主义文艺和进步文艺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鲁迅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在他的身上,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崇高品质。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对鲁迅作了高度评价:"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2.主要作品与艺术特色
改革者是指首先觉醒的进行反封建斗争的人们,如《狂人日记》中的狂人、《药》中的夏瑜、《长明灯》中的疯子等。《狂人日记》是鲁迅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描写一个患" 迫害狂" 的精神病人的心理活动,通过他的感受、他在精神错乱时写下的谵语,从某些" 人吃人" 的具体事实里,进一步揭示出中国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 人吃人" 的历史。鲁迅写此小说," 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小说艺术构思十分巧妙,采用日记体形式,把狂人病态反映与社会现实相结合,运用了象征手法,语言错杂,无层次。
②农民的形象
鲁迅写农民作品的重点在于揭示封建社会对农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的迫害,他的目的是" 启蒙人生""改良人性" ,因此他写农民的作品高于一般作家,这类作品有《阿Q 正传》、《故乡》、《社戏》等。
《阿Q 正传》是鲁迅小说的代表作。它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村未庄为背景,塑造了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残害的农民典型。阿Q 是个贫苦农民,处境悲惨,但他却常用精神胜利法来安慰自己。他忌讳自己头上的癞疮疤,又认为别人" 还不配" ;他被别人打败了,就想" 我总算被儿子打了" ;遇到别人逼他承认是" 人打畜牲" 时,他认为自己也算" 第一个自轻自贱的人"。当精神胜利法不管用时,他就用力在自己脸上打两个嘴巴,觉得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这样就心满意足了。小说通过阿Q 的遭遇,控诉了地主阶级对农民在经济上的剥削,在政治上的迫害,特别控诉了封建制度对农民思想上的迫害。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揭示了农民不能不革命的生活地位和他们缺乏民主革命的觉悟这二者之间的矛盾。鲁迅通过对阿Q 的评判,提出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一个主要问题——农民问题。
③劳动妇女形象
这类小说有《明天》、《祝福》、《离婚》等。《祝福》描写一个勤劳善良的农村妇女祥林嫂的不幸遭遇,通过她的一生,使人们看到是封建社会的夫权、族权、神权以及支持它们的政权杀死了祥林嫂、杀死了千千万万祥林嫂式的妇女。④知识分子形象
在知识分子形象中,鲁迅又分别刻划了在革命处于低潮时期苦闷消沉的新知识分子形象,如《在酒楼上》的吕纬甫和《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者形象,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和《白光》中的陈士诚;封建社会的卫道士形象,如《肥皂》中的田铭和《高老夫子》中的高干亭。
鲁迅的小说选材多,开掘深,能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不平凡的主题。他善于运用画眼艺术和白描手法来揭示人物思想、性格以及内心活动。在语言上保持了一种幽默而不滑稽、简炼而不拘谨的创作风格。
杂文是鲁迅直接解剖社会、抨击敌人的有力武器,它在鲁迅的作品中所占比重最大。鲁迅最早的杂文见于1918年《新青年》的" 随感录"。他的前期杂文收集在《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中。在《我之节烈观》、《论雷锋塔的倒掉》、《灯下漫笔》等文章中,鲁迅反对国粹、反对保守,主张文化革新;反对封建迷信,主张科学;反对父权、夫权,主张青年和妇女解放,直接把矛头对准整个封建阶级。广泛的社会批评成为鲁迅早期杂文创作的特色。写于1927年至1929年的杂文,比较显著地反映了鲁迅在思想转变后继续进取和不断巩固的特点,绝大部分收在《而已集》和《三闲集》里。
保卫理想是鲁迅后期杂文的主要内容,他建立了一种从容不迫、应付自如的战斗的艺术风格。最先体现这种风格的是《二心集》和《南腔北调集》。
从1933年起,鲁迅出版的杂文集有《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伪自由书》辑录了1933年1 月至5 月中旬的杂文,以时事短评为主,在《逃的辩护》等文里,和写于同一时期而收在《南腔北调集》中的其它杂文一样,为爱国运动声援,对激烈的民族矛盾作了深刻的分析。《准风月谈》里的杂文则取材于历史事例或外国故事,用借喻和暗喻手法,表明统治者处于即将灭亡的境地。此外,《准风月谈》里还有对社会现象的批评和对文学活动的论述。《花边文学》里的杂文都是短评,涉及内容非常广泛,不仅有妇女、儿童、迷信等问题,还有对服装、广告甚至标点符号的评论。鲁迅善于从日常事物中发现内在的联系,通过辩证的论述揭示其深广的意义。
鲁迅还有三集《且介亭杂文》,于1937年7 月同时出版。《且介亭杂文》收集了写于1934年的短评以外的杂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鲁迅指出中国自古以来" 就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认为只有他们才是民族的脊梁。《且介亭杂文二集》收录了他1935年写的杂文,主要是对文化现象和文学活动的批评。《且介亭杂文末编》是鲁迅在健康极差的状况下完成的,有怀念战友的、有抒发感情的,还有斥责反动派的。
鲁迅是中国现代杂文的开拓者,他的杂文不仅将诗和政论结合在一起,而且通过不拘一格的形式,精密活泼的语言,寓热情于冷峻之中的文笔,来抨击时政、鞭挞习俗、揭示生活哲理,从而开创了中国现代杂文的一代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