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艺术家系列(3) ——朱金石
中国当代艺术家系列(3)
——朱金石
中国当代艺术家这个系列,停了有一段时间了,今天我们继续填坑。
朱金石出生于1954年的北京,可以想象他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是在一个怎样的历史洪流中翻滚挣扎的。因此我们也不难理解他们这一代艺术家,在面对西方现代艺术的时候是怎样的一种内心震撼。
80年代初朱金石就开始尝试抽象绘画创作,并且获得了一定的认可,随后86年他移居到了德国,在那里他在更大的范围上展开了自己的创作,包括行为艺术、装置艺术、观念艺术等艺术形式都有所涉猎。朱金石可以说是中国抽象艺术和装置艺术最早的实践者之一。
我一直认为中国当代艺术家们都面对着同一个核心的命题,那就是如在艺术上处理东西方两种决然不同的文化,并且从中走出来。
有趣的是这个犹如沼泽泥潭一样的命题,似乎仅仅是困扰着60-70年代这一批艺术家,而80、90年代的年轻一代艺术家似乎已经不在在乎所谓的东方西方的差异了。
这种尴尬的现状,总是让人会对6、70年代的那一批艺术家们心生敬意。他们主动的去背负了一个并非一定需要背负的问题,而现在看来这个问题其实并没有一个正确的答案,甚至可以说这个问题根本不需要答案。
于是几乎所有的那一代艺术家,都成了唐吉坷德!
说回到艺术和绘画本身。
朱金石的抽象绘画特点是,使用非常非常厚实的颜料来进行绘画,朱金石把这种方式叫“厚绘画”,他的这种方式很像我们多次介绍过的“厚涂法”但,有多少有些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仅是在技法上,也表现在主题上,一般意义上的厚涂法,更多的是用颜料的厚来形成西方绘画一直想要表现的立体感,而朱金石的“厚”追求的则是颜料本身的质感,或者说他追求的是“厚”的质感带来的“重”的体验和压迫感。
朱金石的“厚绘画”一反西方九十年代之后的构成主义、新几何主义的抽象绘画主流,超越传统抽象主义的单一理念,注重于自己的体验。正如华盛顿赫希洪博物馆馆长Melissa Chiu所评论的“他的绘画创作无视存在于不同媒材(绘画/雕塑/装置)之间的严明界线,亦无视存在于对抽象艺术之地方性与跨国界理解之间的差异。在更大的程度上他关注于材料本身,他的创作表现了他从材料之中追寻意义的兴趣。”
最后我们来看一个朱金石先生的著名装置艺术作品——《时间的船》
“时间的船”宣纸装置精确到使用一万四千张宣纸,一千八百棵细竹,两千根七米绵线。作品纵贯气势恢宏,当光线从顶部天窗撒下,穿过密密的细线打在宣纸的褶皱上,苍桑与脆弱,坚固与柔软则同时映入视线。当观者走进作品的通道之中,瞬间封闭的形态在浮动其中的光斑与尘埃敞开,宣纸做为古老材料的记忆被重新唤起,产生出一种从未存在的空间幻觉,时间在此诗意地栖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