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轻松完成高强度的计划?一篇说透背后的原理 | 考研闪电战04

【用思考对抗迷茫,用行动解决焦虑】


哈喽,我是多余。

今天这篇文章我尽量写得简短。

不是内容不重要,而是希望你知道,每一个字都值得认真看。

全文只说三句有用的话,都很有用。

如果你能想明白,别的部分,不看也行。


本文作者|李多余

本文共计3301字
预计阅读9分钟

01.

什么是[计划]?

首先需要明白,你通过市面上大多数文章所建立的对于[计划]的认识,大概率都是片面且错误的。

对于目标的拆解?错。

对于自我的约束?错。

对未来行动的规划?错。

一个必须要遵守、执行的方案?错。

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我发现,如果基于以上理解去进行“计划”,势必会导致以下三个负面结果:

1. 在制定计划的时候,我们总会追求尽可能的详尽;

2. 一旦无法完成既定的计划,就免不了会陷入自我责备。

3. 而在开头的失败,就很容导致后面的计划全盘崩溃。

我就经常如此。

大年初费尽心思制定一份“只要完成就能超神”的宏大计划,再花个两天时间倒推出每个月乃至每周要完成的目标,每天要看多少书,要写多少字。

结果根本就完成不了。

类似的还有工作计划崩溃(电脑里不知道存了多少个半途而废的雄途伟业),学习计划流产(否则咱现在也早就清北哈佛随便挑了),就连假期的旅行社交计划也因为第一天在家睡懒觉而频频成为废纸。

而我肯定不是唯一一个。事实上,是很多很多人都会如此。(否则我也没必要写今天这篇稿子了)

这就很有意思了。

我们大可切换一下角度去思考:

如果一个工具发明出来,但是世界上90%的人都无法很好地使用它,那么请问这是人的问题还是工具的问题?

要知道,所有工具发明的初衷都是为了提高效率,而非难为人类。

所以,毫无疑问,当大多数人都觉得不对的时候,就一定是工具方面出了问题。

或许在于工具本身,或许在于使用工具的方式。

这里不带领大家继续向下做更细节的分析了,喜欢这套极简思维方式的可以自行思考,这里直接给出我的结论:

计划,根本不是用来限制你的行动的。

真正有效的计划思维,是降低计划本身的优先级,提高它本身作为“度量衡”的价值,产生动态效果,从而辅助你前进。

这是今天第一句有用的话,记住它。

02.

[度量衡]和[动态]思维

如果读过我的上一篇[考研闪电战]系列文章,应该知道,在实际的行动中我会频繁强调“动态”这个词。动态学习,动态计划,动态反馈

为什么?

因为无动态,即无前进。

一切的好坏都是在动态中呈现的,一切的成长也都发生在动态之中。

问题,暴露在动态过程中;

改正,发生在动态过程中;

反馈的效果,调整的价值,也都在动态中才能看出来。

不论是向左还是向右,是快速前进还是慢步前进,是调整错误还是优化提升,本质都是一种动态优化。

一切片面的,静止的,不加思考的,出于随波逐流和盲目追求的目的的,都是“非动态”的努力,也都是极其低效的“无效努力”。

这就是动态之美。

如果我2020年有什么收获,这绝对是TOP1钻石级别的认知突破。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会随波逐流,会花大量的时间去做无效努力。

因为动态是累的,是耗能的,是要动脑子花心思的。

这里的“动”不是指你早起背背单词,也不是你刷题到深夜。

而是真的用心去观察自己到底做了什么,到底做到了什么,关注自己而非他人。

因此,对于习惯了被动,习惯了不加思考,习惯了关注他人在做什么自己赶紧跟上的人而言,这是一个非常非常难过的“启动自我”的过程。

回归主题。

将“动态”的概念嫁接在“计划”这个行动上,即可得出,[动态计划]的意思就是:

把更多心思放在自己在计划中的执行效果上,放在计划为什么能行or不能行上。

从而定期进行调整。

定期调整计划,而非调整你自己。

这二者看似没有差别,实际上差老大了。

举个例子。

我的考研备考过程,因为时间很短(实际只有不到80天),所以很简单地分成了三个月。

我的第一轮计划,是这样的:

10月份,11月份,12月份分为前后两周,每一个阶段都有要完成的事项。在下属的时间里,又会有每周、每天需要完成的事情。

看上去很完美对吧。

但是这个计划,我没有完成。

具体因为什么原因就不必细究了(肯定就是懒惰拖延症任务量超标这些啦),但是“没有完成计划”这件事并没有给我造成很大的困扰。

于是到了11月份,我又制定了第二份计划:

相比10月份,这份计划更细致,有更多实际的操作,具体规划到要用几天完成什么内容。

同时,放弃了很多在10月份时认为需要细抠、需要花大量时间的事情。(比如刷政治的1000题,全部学完语法,看完古代文学史的原文等等)

而是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能力和学习进度,结合在过程中发现的自己有严重漏洞的部分,重新进行二次的精力规划。

而这也是我实际进步最快的一个月。

再到12月份,我的计划就变成了:

后续再逐渐变成7天,7天,15天版本:

需要做的事情越来越具体,也越来越少,越来越“潦草”。

其实直到考试前一天,我也没有做到全部回忆串讲,或者每天3000字的创作输出。

这整个过程就像热气球逐渐升空,在上升的过程中看着自己的速度,掐算着压力程度,一点点丢下负重的沙袋,保证升空的速度够快且够稳。

比如,我的政治本身很差,一遍书都没看过,但是通过看课程积累了很深的理解,那就不需要再像其他人说的那样,浪费时间再把1000题刷3遍;

专业课复习过程中发现实际任务量比预估的要多很多,那这个时候不是责备自己或者强行熬夜,而是调整后续的学习——

要么,想办法走高速道(比如二倍速刷课做笔记,不求深入但求快速理解);

要么,放弃一部分学科(比如我的文学理论整体复习只花了2周时间,直到最后一周才完成了背诵版本的笔记)。

只有这样,我才能保证自己在上考场之前完成80%重要的核心学习,而不是为了很多细枝末节浪费时间。

更加不要在一个阶段的计划失败后,再试图“从头开始”,花时间补救之前没完成的事情,要求自己一定要完成每一个计划的事项。

计划的价值本就不在于让你一点一点全部完成。那个是工厂组装要做的事情,不是个人管理要做的事。

计划的价值在于,让它作为一个游标,一个度量衡,让你可以从对标的过程中,意识到自己的快慢和能力,意识到距离和负重,从而调整后续的行动,逐渐靠近最终目标。

这是今天第二句有用的话。

记住,你要去的是山顶,至于过程中是先坐缆车再跑步,还是先徒步再攀岩,没有任何人可以为你规定,你也不必参照任何其他人的“规定”。

03.

如何制定一个有效计划?

第一次的计划,除非你是神仙,否则不可能做到完美。

事实上,只要我们无法预估接下来自己可能遇到的一切,就都无法做出完美计划。

所以以下,是我给你的几个有效建议。

第一,在针对一个项目第一次做计划时,不要追求“详尽”,粗糙简略即可。

但是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比如用数字、用程度来标识。

第二,以半个月或者一个月为周期进行回顾,对标检查:

1)自己完成了什么,没完成什么?

2)没完成的部分和原本计划内接下来要做的事情相比,谁更重要?

3)如果时间有限,没完成的事情可否放弃,或者快速糊弄一下,等之后有时间再补?

4)后续的计划有调整的空间么?有没有什么之前觉得重要,现在觉得也就那样的事情可以放弃?

第三,调整计划,形成2.0版本。

第四,反复迭代,直到事情结束。

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三点:

1.不要制定,也不要在意时间战线太长的计划。

没意义的。你连下个礼拜会发生的事情都控制不了。可以有长远目标,但是不要有长远规划。

2.不要责备自己,计划变动再正常不过了。

3.要舍得放弃。你放弃的一定是不重要的。

在群里和读者们交流这个话题的时候很容易发现,大家都会有种“不敢放手”的不踏实感。

背单词一定要从头背到尾,就怕有“低频词汇”被自己碰到;

看书一定要从头看到尾,就怕中间有什么“重要句子”被自己错过;

复习一定要从头到尾做笔记,不是手抄不安心;

计划一定要兼顾边边角角,否则就怕自己哪个环节有漏洞。

这种心情特别正常,我也有。每个人都有。

但是成长就是要从学会放手开始啊。否则你哪里还有能力抓住更多真的有价值的东西呢。

不管你错过的是什么,只要你错过了,那就一定是不重要的。

如果ta很重要但依旧被你错过了,那不是你能力的问题,而是你认知层面的问题。哪怕再给你一次机会,依旧会错过的。

所以就,放ta走吧。

今天给你的第三句有用的话:

制定计划,计划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你才是最重要的。


最后。

之前尝试了预定发布时间的方式,以为会催促自己更新,没想到反而导致了焦虑和拖更。真是抱歉。

下周某天(尽量提前),我会更新[考研闪电战]系列的第四篇:关于2个月考研英语78分的具体学习思路和过程。

里面会谈到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英语考试到底在考些什么鬼?

如果你能弄明白这个问题,相信未来的一切考试都会无往不利。

届时涉及到的所有学习资料(包括视频课程、笔记等等),都会放在公众号后台供大家自取。

除此之外,其他思维、原理、方法论和“咸鱼翻身大计”系列的文章也会同步恢复更新。如果大家愿意,也会分享一下我最近是被什么东西绊住了脚,以及相应的学习思考。

我的文章不好读,但都很有用。

希望今天的文章能对你有微末帮助,也希望能读到这里的小伙伴给自己点个赞吧。

今天也是爱你的多余,我们下期见~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