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只因缺钙?不,还有这几个幕后黑手!
作者:李自平,兰溪市人民医院
很多人认为骨质疏松就是缺钙引起的,而药物引起的骨质疏松常被忽视。其实药物不良反应导致药源性骨质疏松时有发生,占所有骨质疏松症患者的8.6%~17.3%[1]。因此老年骨质疏松需警惕药物不良反应,它有可能是“寂静的杀手”。
❶ 华法林[2]通过拮抗维生素K,抑制骨钙素的羧化,减少骨钙沉积,抑制骨矿化、促进骨吸收造成骨质疏松,常见于桡骨远端、脊柱和髋骨,也见于肋骨。
治疗:
对于长期服用华法林的患者(房颤、肺栓塞、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等)应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以预防骨质疏松症,对于已出现骨质疏松症的患者根据具体病情选择用双膦酸盐、降钙素、雌激素和甲状旁腺类似物治疗。
❷ 肝素[1]诱发的骨质疏松则发生在脊柱和肋骨,可能与其增加骨胶原溶解,促进骨吸收并抑制骨形成有关。长期大量应用可引起骨质疏松症。
长期接受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强的松、倍氯米松等)治疗(1年以上)的患者骨质疏松发生率高达30%-50%[3],且是最易引起药源性骨质疏松的药物。对骨骼的作用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主要以低骨转换和骨折为特点,通过对骨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的影响,在骨密度下降之前,即可使骨折风险升高。
治疗:
多数主张应用双膦酸盐作为一线用药,同时补充钙和维生素D,并将钙和维生素D作为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基础用药。
2010 年 FDA 发布警告:服用 PPIs 时间超过 1 年或服用剂量较高的患者可能会增加髋骨、腕骨及脊柱骨的骨折风险。我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于2013年发布警告:长期使用较高剂量 PPIs 可升高骨折风险。居家过日子常备的胃药(奥美拉唑、泮托拉唑等)不能随意长时间服用。
治疗:
对于胃酸抑制引起的钙吸收减少,可以适当补充钙剂。钙剂应首选碳酸钙,其钙吸收率与牛奶相似,同时补充维生素 D可增加钙的吸收。
噻唑烷二酮类(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在改善胰岛素抵抗降血糖的同时,可提高骨质疏松症及骨折的风险[4]。
其引起的骨质疏松表现为全身骨骼受累,多见于女性,骨折部位常见于上肢,累及肱骨和手部;特别是绝经后女性患者,要谨慎选用该类该类降糖药物;对正在使用的患者要加强骨密度和骨代谢指标的随访。
苯妥英钠是抗癫痫药物中导致骨质疏松的首位药物,其次是卡马西平,影响最小的是丙戊酸钠[5]。因此,长期服用苯妥英钠时配合适量维生素D,多做户外活动,补充适量钙、磷,定期检查骨密度。
此外喹诺酮类、沙利度胺、甲状腺激素、戈那瑞林、 亮丙瑞林、甲氨蝶呤等也会导致药源性骨质疏松。使用上述药物的老年慢性病患者应时刻警惕药源性骨质疏松的发生。用药期间需定期检测骨密度或 X 透视或CT 扫描或 NMR 扫描来严密监测骨代谢情况,多进行户外活动,适当补钙、维生素 D 和维生素 K,在医生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选择药物来延缓骨质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