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隶总督在保定办公一百多年,为何李鸿章要搬去天津办公?
1724年10月,雍正皇帝一纸令下,浙江嘉兴人李维钧从直隶巡抚任上提拔为直隶总督。这是清朝历史上第一次设立直隶总督,李维钧因而成为清朝第一位直隶总督。
直隶总督的正式官衔为“总督直隶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饟、管理河道兼巡抚事”,总管直隶地区的军政民务。直隶总督例授兵部尚书、督察院右都御史,官阶为从一品。由于直隶总督管辖的区域位于京畿要地,位高权重,位居清朝八大总督之首。
直隶总督的驻地位于保定。从1724年以来,历任直隶总督都在保定办公,处理大小事务。如今,保定还保留着直隶总督署,是保存比较完整的一所清朝省级衙署,1988年1月被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0多年来,直隶总督署经历了无数历史风云变迁,人们因此称为“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
保定直隶总督署
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天津作为毗邻京城的国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1860年天津开埠,西方列强纷纷在天津设立租界以来,天津在政治和经济版图上的重要性,已经悄然超过了保定。天津取代保定成为直隶总督驻地,已成定局,只分时间早迟。
1870年,天津发生了一件大事:法国10名修女、2名神父、2名外交官,以及3名俄国商人被杀。法国领事馆和望海楼教堂被烧。这就是著名的“天津教案”。
望海楼教堂
当时直隶总督是曾国藩。曾国藩住在保定,那段时间正在饱受眩晕病症的折磨,痛不欲生。然而,辖区内发生这么大的事件,不但惊动了朝廷,还引起了法国、英国、美国、俄国、比利时、德国、西班牙7国的关注,曾国藩不可能视如未见。很快,曾国藩就在清廷谕旨的要求下,迅速从保定出发,奔赴天津,会同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办理此案。
就在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时,朝廷就有了让直隶总督搬到天津,与三口通商大臣一起办公的想法。毕竟,天津“华洋杂处”,需要直隶总督出面处理的事情太多。如果直隶总督依然在保定办公,两地相距300多里,清朝时交通不发达,官员出行不是骑马就是乘轿,一来二去要耽搁好几天时间,耽误了事情怎么办?
曾国藩
曾国藩处理完天津教案后,被朝廷调回南京,继续担任两江总督。继任直隶总督的是他的学生李鸿章。李鸿章听到将直隶总督驻地搬到天津的想法后,持反对的态度。
李鸿章奏报朝廷时说,保定是直隶省的中心,具有控制全局的地理优势,“昔人于此(保定)建置省城,实得形要,是以历任总督,均须驻省办事,总揽全局”。相反,天津相对于整个直隶省来说太偏了,“偏在一隅,似非督臣久驻之所”。
李鸿章和俾斯麦
这时候,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奉命出使法国,为天津教案向法国“赔礼道歉”。左都御史毛昶熙奉命署理三口通商大臣,参与天津教案的善后处理谈判。毛昶熙认为,管理牛庄、天津、登州三口通商事务的三口通商大臣,与直隶总督的职责有所冲突,不如将它裁撤,它的职责改由直隶总督负责:“三口通商亦不必专设大员, 所有洋务海防均宜责成直隶总督悉心经理。”
清廷接受了毛昶熙的建议,裁撤了三口通商大臣,改为北洋通商大臣,由直隶总督兼任:“天津洋务海防,较之保定省防,关系尤重,必须专归总督一手经理,以免推诿而责专成。”为了便于履行北洋通商大臣的职责,直隶总督需要在“每年于海口春融开冻后,移驻天津”,等到“至冬令封河,再回省城”。清廷特别指出,“如天津遇有要件,亦不必拘定封河回省之制”,意思是有必要的话,直隶总督可以长期驻守在天津。
天津港口
就这样,当初信誓旦旦要留在保定的李鸿章,不得不在每年春暖花开之后,搬到天津去办公。
李鸿章到天津办公后,逐渐认识到天津的重要性,观念产生了变化。他认为:“天下大势,首重畿辅。中原有事,则患在河防;中原无事,则患在海防。”基于这种理念,李鸿章在绝大部分时间里,都留在天津办公,参与和见证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
1877年6月15日,李鸿章在天津直隶总督衙署和天津机器东局之间搭设了中国第一条电报线路。1881年,夏威夷国王卡拉卡瓦一世来到天津,李鸿章亲自接见,并在天津利顺德饭店请国王吃燕窝呢。
天津利顺德饭店
李鸿章在天津工作、生活了近30年。30年间,天津从“偏在一隅”的小城,摇身一变为在全国和国际都有着极大影响力的繁华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