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广东多学科抗击感染在线系列学术活动成功举办

2021年6月19日晚,第一期广东多学科抗击感染在线系列学术活动,“Delta变异株的防控,你必须要了解的话题”成功举办。本次线上会议由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检验医学分会、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预防医学会、广东省检验医师协会主办,BD(中国)协办,邀请了国内感染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联合感染、感控、呼吸、检验、管理等多学科,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解密Delta变异株,在线听众三万六千多人。

中国装备协会检验医学分会会长徐英春教授在致辞中表示,Delta变异株的危害、传播能力、诊断方法、医院感染控制新措施等是目前备受关注的话题,本次活动重点为学习与探讨新冠病毒Delta变异株的临床检测、治疗及防控等新知识,提高了变异病毒的关注度、增加了抗疫信心,为抑制新冠病毒在全世界的流行献出中国人的力量

广东省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主任委员、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学院检验科主任郑磊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广东省Delta变异株新冠疫情受到全国的广泛关注,在党中央和政府的领导下,广东省正处于人人抗疫阶段。本次变异株,传播速度快、潜伏期短等特点,给我们抗疫带来新的挑战和新的问题。这次线上活动,在关键时期针对检测、治疗和防控三个关键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对广东省疫情防控提供指导和参考价值。

广东省人民医院检验科主任顾兵教授讲授了新冠病毒Delta变异株特征及实验室检测,从新冠病毒的特征、Delta变异株的特征及Delta变异株的检测方法三方面展开。顾教授指出,新冠病毒潜伏期,患者虽没有症状,但病毒仍在体内大量复制,导致无症状患者的呼吸飞沫和粪便內均携带病毒颗粒,具有传染性。广东本土Delta变异株病例具有四大特点:病毒载量高、传播速度快、病情进展迅速且潜伏期短、核酸转阴时间长。全球范围来看,Delta变异株传播强度最大,这也是广东省面临的抗疫挑战。另一方面,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目前多采用实时荧光PCR,而变异株可采用ARMS-PCR,以突变位点信息为基础,鉴别及监控变异株。Delta变异株的检测除了以ORF1 a/b为靶标确定新冠病毒感染,同时检测S蛋白突变(E484Q、L452R、P681R)确认Delta变异株。

这次分离

不说再见

广州第八人民医院感染病中心ICU主任李粤平教授,也在百忙之中与大家分享了广州抗疫一线的心得体会。Delta变异株在广东地区的传播具有潜伏期短、起病快、重症率偏高(老年患者比例较高)的特点。与去年武汉疫情治疗相比,本次疫情高危因素类似,但由于具有基础病变的老年人偏多,在国家专家组的指导下,以“不伤害”为主要治疗原则,主要采用俯卧位、氧疗、预防性抗凝、中和抗体和中药治疗等措施,并未采用副作用较大的抗病毒治疗,目前看来治疗效果较好。同时李主任还从目前危重症等治疗数据上肯定了疫苗的有效性。虽然Delta变异株传播能力显著增强,但是随着我们防控措施多维、全面实施,整个局面一定会很快得到有效控制。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病科及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胡必杰教授针对当前新冠病毒变异株的主要类型,对Delta变异株的特点与流行情况做了重点介绍。胡教授指出,世界卫生组织命名的五种新冠病毒变异株中,Delta变异株传播能力最强,可能会成为全球新冠疫情最主要的流行株,需要高度重视。另一方面,胡教授强调,我国应更加注意变异株的患病比例、变异株的组成部分和变异株的发展变化趋势。对于广受民众关注的疫苗在真实世界的有效性的问题,胡教授也给大家进行了深入浅出地讲解。国际流行现状表明疫苗的大规模接种,显著降低了新冠病毒的传播,大多数疫苗刺激足够的免疫力,可以保持对大多数变异株的实质效力,特别是对严重疾病、住院治疗和死亡。结合防控指南,胡教授对Delta变异株的感染防控也做了介绍。传染病防控核心三要素:发现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其中彻底且及时的追踪和隔离对于控制病毒传播更为重要。胡教授呼吁临床实验室要检测新冠病毒变异,尤其是印度变异株!

三位教授分享后,广东省人民医院医务处处长侯铁英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学检验科主任刘敏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学院检验科主任郑磊教授参与了讨论。六位专家针对Delta变异株的检测、治疗以及防控等各个环节展开激烈的讨论和交流,提出许多切实有效的意见及新展望,为观众朋友们带来了新冠病毒Delta变异株的新知识、新认识和新体会。当前背景下,防疫抗疫仍不可掉以轻心,第一期多学科抗击感染在线系列学术活动对我们抵抗疫情、阻挡疫情、战胜疫情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战经验,为大家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坚定了抗疫的信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