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倭寇、治漕运、著史书——明代史学家郑晓充实的一生
导言
近来在读樊树志先生的《晚明大变局》,在看到“宁波争贡”和“嘉靖大倭寇”的关系时,注意到一位很有见解的嘉靖朝官员——郑晓。
所谓的“宁波争贡”,是嘉靖二年的一桩公案。两个敌对的日本大名,为了争夺与中国朝贡贸易的资格,在宁波大打出手。这两伙互相拼杀、追击的日本人,不仅毁了浙江市舶司的衙门,还一路伤及无辜,在宁波到杭州一带如入无人之境。明朝军队十分狼狈,不仅被被抓了一个“宁波卫指挥”,“浙江备倭都指挥”还在追击中战死。
宁波争贡
天朝大国的颜面尽损,嘉靖帝和内阁认为“祸起于市舶”,不仅中断和日本的朝贡,还彻底关闭了浙江市舶司,加强海禁。从此沿海地区的走私贸易快速发展,并在部分中国商人的组织下,雇佣部分日本大名手下的武士,形成了严重的“嘉靖大倭寇”。
“礼部遂请罢市舶。而不知所当罢者市舶太监,非市舶也。夷中百货皆中国不可缺者,夷必欲售,中国必欲得之,以故祖训虽绝日本,而三市舶司不废。”——郑晓·《皇明四夷考》
内阁首辅夏言力主关闭市舶司
而郑晓持有不同的观点,十分支持海上贸易,清醒地认识到沿海老百姓对海上贸易的“刚性需求”。可见郑晓对明朝的海禁和外交有很独到的研究和见解,不由引起我的兴趣,查了查他的生平事迹。
这一查才发现他是个了不得的人物,他不仅政绩卓著,还编著了不少史学著作,今天就我们就来看看这位史学家充实的一生。
郑晓出身于浙江海盐的文人家庭
仕途坎坷,不畏强权的刚正者
郑晓出生在浙江海盐的一个寻常人家,父亲郑儒泰只是一个不入流的儒学小吏。明代在县一级设置“县儒学”——相当于县教委,内有教谕一人、训导数人。也就是说郑晓父亲的职位,还比不上海瑞最初任职的“南平教谕”,充其量是现在中小学校长的地位。
但是浙江从南宋开始就是文人聚居之地,郑家祖上还是从东京汴梁追随宋高宗南渡的文臣,所以虽然小门小户,却也是耕读传家。再加上郑晓的父亲是教育人士,从小给他进行了很好的启蒙教育。
历朝历代流传下来各种珍贵史料
训导虽然没有什么特权,书籍却是可以弄到很多,经史子集一应俱全。郑晓在他父亲的引导下,系统地学习了《汉书》、《三国志》、《五代史》、《通鉴》等等经史著作,不仅打下了坚实的史学基础,更是培养了良好的三观。
老父亲更是教导他要善于用所学的经史知识来思考现实问题,借鉴古人的功过得失来针砭时政,已经接近“经世致用”的思想。
良好的教育塑造了一个上品的儒家文官胚子,郑晓在二十四岁那年取得乡试第一的好成绩,第二年就成为进士。但是再往后一年正是嘉靖三年,出仕不久的郑晓参与了轰轰烈烈的“大礼议”,在左顺门跪谏并遭受了廷杖。
大礼议和左顺门事件
“张孚敬柄政,器之,欲改置翰林及言路,晓皆不应。父忧,归,久之不起。”——《明史·郑晓传》
所幸他当时还只是兵部职方司的一员正六品主事,并没有被削官罢职。而借“大礼议”上位的张璁(明世宗赐名孚敬)看中了他的才干,想调他为翰林院或是御史、给事中,将来可以成为自己在内阁中的党羽。
然而因为“大礼议”的事情,郑晓与张璁政见不合,多次拒绝了他的拉拢。结果郑晓被张璁的党羽各种诬告、陷害,后来又遭遇家中变故,父母先后亡故,他就借着丁忧的机会隐退乡里。这一退就是十年赋闲,直到嘉靖十八年张璁病故,郑晓才重返政坛。
第二次出仕,郑晓得到了吏部尚书许赞的赏识,在吏部下属的考功司、文选司、稽勋司、验封司历任了员外郎,在嘉靖二十二年升到了文选司郎中的位置。文选司郎中可是个肥缺,在吏部中仅次于两个侍郎,掌管着天下文官的选拔、升调。
严嵩、严世蕃父子
“嵩欲以子世蕃为尚宝丞,晓曰:'治中迁知府,例也。迁尚宝丞,无故事。’嵩益怒。以推谪降官周鈇等,贬晓和州同知。”——《明史·郑晓传》
“许赞等且各夺俸二月,文选司郎中郑晓降三级,调外任……寻降晓为直隶和州同知。”——《明世宗实录·嘉靖二十二年》
但正直的郑晓并不适合这个掌管人事的要职,当年十二月,他就因为反对严世蕃升任尚宝司少卿,得罪了严嵩。这一次直接殃及了整个吏部,尚书许赞罚俸二月,郑晓被降职三级。不久后郑晓又被贬到和州任同知,从一个正五品郎中跌到从六品。
南京太平门
从此,郑晓暂时远离了京城的纷争,在南直隶慢慢又得到升迁:正六品南京太仆寺寺丞→正五品南京尚宝司卿→正四品南京太仆寺少卿→正三品南京太常寺卿。品秩一直在升迁,但基本全都是没有实际事务的虚职。
几乎是坐了十年冷板凳的郑晓,在嘉靖三十二年被调回京城,出任刑部右侍郎。此时倭寇肆虐,调任刑部右侍郎仅两个月的郑晓,又被改为兵部右侍郎,并以右佥都御史、漕运总督、凤阳巡抚的多重身份赶赴运河抵御倭寇的侵袭。
京剧名段——《打严嵩》
但是郑晓的仕途,最终还是在刑部尚书任上终结了,这一次还是因为“老冤家”严嵩。严嵩此时权势滔天,对他的政敌想方设法治罪并用以重刑,自然遭到了郑晓的强烈反对。几番争斗下,当了两年刑部尚书的郑晓彻底卸任,回归故里修撰史册去了。
纵观郑晓的一生,三上三下,数次被权臣排挤,可谓是坎坷不平。这主要是因为他为人刚正,绝不与权臣贪官同流合污。否则他完全不用经历三次排挤,只要当年答应张璁的邀请,或者是在第二次出仕时倒向严党,完全有机会入阁拜相。
学以致用,见识高明的实干派
兵部的主体结构
郑晓的起点很高,进士之后直接成了兵部职方司的主事。虽然只是正六品,在北京不算什么大官,但职方司是兵部第一大清吏司,事务庞杂、干系重大。
第二次出仕,郑晓已经进阶到了从五品员外郎,并且却换到了地位更高的吏部,逐步走向了天下文官最关注的“文选司”郎中。
因为这些官职并不高,史籍中无法查到郑晓在任期间的具体业绩。但是以郑晓刚正不阿的品性,能退隐后再度出仕,足见他的才能十分杰出,常常能得到赏识。
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大部分官员只会空谈儒学、不结合实务,像郑晓这种学以致用的干练之才,如同鹤立鸡群,很容易引起关注。
总督漕运,巡抚凤阳
“嘉靖三十二年,十月辛巳,南京太常寺卿郑晓为刑部右侍郎……十二月庚辰,刑部右侍郎郑晓改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漕运,巡抚凤阳。”——《国榷·嘉靖三十二年》
郑晓真正放开手脚大显身手,是在“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漕运、巡抚凤阳”的任上。
这个官职是个组合体,首先来看看漕运总督兼巡抚凤阳,它是景泰年间开始设立的官职。这个职务的管辖范围,是淮安、扬州、庐州、凤阳四府,以及徐州、和州、滁州三州,主要职责就是整顿江淮段的漕运。这个官职总共七十一任,按照惯例是以都御史的身份兼任。
嘉靖大倭寇,几乎肆虐的明朝的完者海岸线
唯独在嘉靖一朝,有四人以兵部侍郎身份兼任。嘉靖三十年之后,沿海地区肆虐的倭患已经威胁到了明朝的内河漕运。为了保护在南北间运输物资的命脉,朝廷直接派出兵部侍郎到此兼任,整顿运河段的防务。
郑晓的前任吴鹏,出身工部,擅长整顿漕运,军事上却远不如郑晓,在任不到一个月就改换了。
郑晓虽然称不上军事家,但是他曾在兵部任职,而且是掌管天下“镇戍、征讨”的职方司。他本人在史学上的研究,也形成了一定的军事智慧。
“大江南北皆中倭,漕艘几阻。晓请发帑金数十万,造战舸,筑城堡,练兵将,积刍糗。诏从之……募盐徒骁悍者为兵……遂破倭于通州,连败之如皋、海门……贼溃去。”——《明史·郑晓传》
嘉靖朝的抗倭场景
上任后他很快制定了具体的抗倭方案,向中央申请了经费,在江淮一带修筑堡垒、建造战船、募集乡勇,很快就以“坚壁清野”的方式肃清了运河附近的倭寇,有效地保障了漕运。
“今关、陕所需,皆山西、河南所给。而三方之地,俱近黄河。其间虽有三门、析津、龙门之险,然昔汉、唐粮饷,由此而通……淤塞悉加导涤,漕河务在疏通,毋惮一时之劳,而失永久之利。如是则不但三方之困可纾,虽四方之物无不可致也。”——《郑晓·今言》
漕运图景
史籍中并没有关于他治理漕运的记载,但是从他本人的著作中可以看出他对漕运事务有很深入的研究。他曾结合史料,提出开拓西北漕运的方案。如果真的得到实施,恐怕明末就未必会再有李自成了。
但是这些构想并没有得到实施,郑晓在漕运总督的任上只干了一年多,抗倭的功劳让他进一步得到重用。时隔十二年,郑晓再次回到了吏部,出任吏部右侍郎。嘉靖三十五年升到南京吏部尚书,很快又因通晓军事,被调任右都御史、协理军机大事。
蒙古俺答汗曾因开关互市多次南下入侵
“寻拜刑部尚书。俺答围大同右卫急,帝命兵部尚书杨博往督大师,乃以晓摄兵部。晓言'今兵事方棘,而所简听征京军三万五千人,乃令执役赴工,何以备战守?乞归之营伍。’帝立从之。”——《明史·郑晓传》
从此郑晓真正步入了明朝的最高统治层,虽然没有进内阁,却能够参与重大国家事务的决策。嘉靖三十七年,郑晓又改任刑部尚书。当兵部尚书杨博去大同督导军队抵御蒙古俺答部时,郑晓还临时兼管兵部,在军事上嘉靖帝对他几乎是言听计从。
郑晓是完全凭着自己的实干一步步走向高位,在每一任职位上都恪尽职守,得到了同僚和上司的认可。而且他博古通今,在见识上也超出大多数同僚,最终受到嘉靖帝的青睐和器重。
明代文官
经历丰富,博闻强识的史学家
郑晓兜兜转转的一生,既遍历了中央机构中的很多要害部门,也在南京的各种虚职上蹉跎过,丰富的经历让他积攒了很多执政经验,也为他研究史学、修著史籍奠定了基础。
现在我们就再回过头来看看郑晓历任的官职。
职方司的全部职责
注:有关兵部职方司的详细职责,可以参考
- 最初的试炼,兵部职方司。
“兵部凡四司,而武选掌除授,职方掌军政,其职尤要”——《明史·选举志》
郑晓的起点是兵部职方司,这是兵部的核心。
职方司几乎包揽了战备、战时的一切事务,运转着整个大明朝的国防体系。以一个文官群体,监管着大明朝武官的所有工作,既保证了军队的高效运转,也避免了武官们拥兵自重。
郑晓在兵部的历练,不仅让他后来成功地驱逐倭寇,更有助于他编撰明代制度、军事相关的史料。
明代沿长城排布的九个边镇,称为“九边”
“职方,掌舆图、军制、城隍、镇戍、简练、征讨之事。”——《明史·职官志》
“日披故牍,尽知天下厄塞、士马虚实、强弱之数。尚书金献民属撰《九边图志》,人争传写之。”——《明史·郑晓传》
兵部有大量的国防文献、资料,郑晓认真地进行了研究,并在尚书金献民的指示下编撰了《九边图志》。这本《九边图志》并没有流传下来,但是很多史籍中都有提到,曾经让很多人争相传抄。
而在他的编年体著作《吾学编》中,有《地理述》、《皇明四夷考》、《皇明北虏考》等内容,细致地阐明了明朝的国防和外交局势,也都得益于他在职方司任职期间获取的很多资料。
明代六朝重臣蹇义曾任吏部尚书
- 权柄的考验,吏部文选司。
二次出仕,郑晓开始在吏部轮岗。
明代的六部为兵、刑、工、吏、户、礼,每一部下属若干清吏司。其中刑部和户部比较特殊,按省份划分为十三清吏司,兵部、工部、吏部、礼部都各有四个清吏司。清吏司的主管是正五品郎中,下设从五品员外郎一名、正六品主事两名。
明代文官勋级
郑晓在吏部的起点是稽勋司员外郎,负责给从五品及以上文官授勋。授勋的依据被称为“贴黄”,也就是官员们的任职履历记录,相当于现在的“干部履历表”。郑晓在这里能了解到全大明文官的详细信息,包括他们的籍贯、出身等等。
明代文官品秩
随后他又调任验封司员外郎,主要管理爵位、世袭官职以及各种赏赐。
嘉靖二十年是他最忙碌的一年,先后任考功司员外郎、文选司员外郎和验封司郎中。考功司负责官员的考核,文选司则负责选拔、举荐、升降、补缺等具体的人事调动。
此后他又在考功司和文选司任郎中,也就是说郑晓在三年的时间里遍历了吏部的所有分支机构,完全熟知了大明朝的文官人事制度,这些最后都在郑晓编撰的编年体史书《吾学编》里得到了应用。
南京明孝陵
- 虚职的沉淀,南京“预备队”。
正直的郑晓因为人事得罪了严嵩,从此开始了十年的闲职生涯,这反倒给郑晓修著史册提供了便利。
明代施行两京制,备都南京基本上成为了失势官员的“收容所”,同时也为北京储备高级官员的预备队。这里虽然复制了完整的中央机构,但管辖范围基本只在南直隶,只有南京兵部稍微有些实权。而郑晓在南京任职的太仆寺寺丞、尚宝司卿、太仆寺少卿、太常寺卿,可以称得上是连日常事务都没有的虚职。
他在这里慢慢地恢复了品级,不仅生活上衣食无忧,更是可以获得南京的珍贵资料,又没有庶务的干扰,可以安安心心地编著史书。
大明律
- 军机的重担,中央核心层。
嘉靖后期,朝廷陷入左支右绌的困境,急需治理国家的能臣。郑晓再度被启用,这次他来到了一个陌生的部门——刑部。只是他刚调任刑部右侍郎才两个月,就又改为兵部右侍郎兼漕运总督、凤阳巡抚,南下去江淮守卫大运河。
此后直到嘉靖三十七年,郑晓才开始正式进入司法系统,担任刑部尚书。作为明代三法司之一, 刑部掌管着全国的刑狱、死刑批复等等职权,涉及到整个国家层面的司法事务。
明代的“六扇门”就是三法司——刑部、大理寺、都察院
郑晓在最后的几年官场生涯里,致力于清理刑狱案件,修正司法制度中不合理的地方。
无论兵部侍郎、吏部尚书还是刑部尚书,这些位置都已经是中央核心层,郑晓在本部的工作职责以外,也参与军机大事的决策。这种直接参与国家决策的经历十分重要,让他对大明朝的时局、内政都有更清晰地认知。
结语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官至龙图阁直学士,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中央十五年。郑晓和他的经历似乎惊人的相似,二者都是在坎坷的仕途中坚持自己的史学研究,取得了各自的史学成就。
只不过郑晓的政治生涯更加精彩一些,因为他在思想上比司马光开明很多,针对晚明的困境提出了很多有意义的革新举措——比如解除海禁、开设海路漕运、疏浚西北漕运等等。
这种区别也体现在二人的史学著作上,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涵盖了周朝到五代一千多年的历史,而郑晓则专注于当朝前期,为当朝实录提供了很多勘正和补足,在当时更有现实意义。
明末科学家、政治家——徐光启
郑晓是晚明贤士的缩影,他们有良好的教育,对社稷和百姓勤勤恳恳,有思想、有担当、有作为,不盲目参与党争。只是政治生态已经恶化,他们的政治抱负得不到施展,很多人只能把精力投入到学术研究上。
所以出现了这样一种奇景——晚明的政治在不断趋向保守和腐化,晚明文人的思想却在不断开放和进步,出现了和西方文艺复兴同时期的新思潮,甚至还出现了徐光启这样“开眼看世界”的人物。
参考文献:
- 《明史》
- 《大明会典》
- 《吾学编》
- 《晚明大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