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薛宝钗之死
昨夜,秋雨连连,恰读刘心武先生续写的《红楼梦》中关于薛宝钗之死的段落,令人感叹颇多。诚然,自己不是红学中人,至于其死法是否曹雪芹先生的本意,我不会去深究,犹如只会渴望阳光而不会研究雨什么时候会停一样。
在十二钗中,薛宝钗不是我最喜欢的类型,其程度甚至比副册中的晴雯还不如,但绝对不妨碍我对其欣赏:首先,薛宝钗很有才,总有一种相惜之感。在红楼梦诸多女子之中,其才情主要是通过海棠结社而起,薛宝钗的诗词亦如其性格,稳健、善巧。比如柳絮词、螃蟹咏等等,通过其作品反映不出其情感变化,但不失为上品。其次,薛宝钗很世故,所谓世事洞明皆学文、人情练达即文章,在贾母给薛宝钗过生日的时候,食物拣烂熟的点、戏文挑热闹的定,这样的人应该能够“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游刃有余也”,但薛家的覆灭终究不能避免,也就奠定了薛宝钗悲剧式的人物结局。再次,薛宝钗很漂亮,这一点书上的描写有很多,特别是老版电视剧中更可略见一斑,但是贾宝玉并不喜欢,方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吉凶生焉。
薛宝钗本不应该死,但又不得不死,正因阳春白雪、才会曲高和寡。以薛宝钗之聪明,似乎早就发觉了即将到来的暴风雨,对局势的判断敏锐、准确,但是,她和红玉比较,红玉选择了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借其父母(林之孝)和凤姐之手,与贾芸远走高飞,而薛宝钗选择了扶大厦于将倾,意图力挽狂澜、峰回路转。然而,二宝之结合的时机不对,无论是高鹗还是刘心武的续本,二宝成亲都在双方出现危机之时,并且薛姨妈在征求宝钗意见之时她都是严格遵守父母之命的态度,婚礼从简只是表面现象,单说成亲后名正言顺地规劝宝玉求取功名的时机,即使宝玉浪子回头恐怕也为时已晚。
再者,她要劝说的是贾宝玉,是一个自认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高级知识分子,是一个无心功名只知纵情流水落花的灵秀之体,其难度令人勘忧。果不其然,贾宝玉终于因为薛宝钗的步步紧逼而一走了之,而薛宝钗在年少守寡、母兄双亡的多重打击下,终于落得个“金簪雪里埋”的“化有形为无形”,却没有实现其“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理想和抱负。除此之外,钗于匣内待时飞,薛宝钗通过袭人托贾雨村(表字时飞)寻找宝玉的下落,虽然方式很巧妙,但如果是知道以前每次贾雨村到贾府拜谒都要宝玉作陪,而宝玉总是不情不愿的态度,就注定了她“待而不得,时不予飞”的结局。因此,薛宝钗是死在了雪地里,而没有想林黛玉一样“仙遁”而去。
薛宝钗之死,归根结底是因为她所托非谋、所托非人、所托非时,这恰恰验证了“绕是无情也动人”的谒语。因为在众多女子之中,薛宝钗对贾宝玉的爱,不如林黛玉的男女之爱、不如晴雯的主仆之爱、不如史湘云的亲情之爱、不如妙玉的知音之爱,更不如贾母、贾元春、王夫人的长辈之爱,所以终于没有“珠胎暗结、兰桂齐芳”。薛宝钗之死,让我想起了一句俗语:“智者痛苦、执者孤独”。明知贾宝玉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而没有改变,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全不记“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泛若不系之舟”的忠告。斯可叹、可悲、可怜、可悯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