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棺人的规矩:无论发生什么事,棺材绝不能落地,这是因为啥?
探究历史的真相,挖掘过去的故事,听听老一辈讲述脚下土地曾经发生的故事
感受历史传达的厚重,用全新的角度去观察历史,用心去聆听来自过去的声音,感受古人传达的智慧,关注我,跟着我们一起去追寻先祖的脚步,挖掘出那些尘封在泥土中的历史!
正文
自古至今丧葬都是一件大事,人们非常重视,会为死者好好办一场葬礼,让其风风光光的离开人世,关于丧葬有许多文化都流传至今。
如今火葬已经普及,在过去的时候都是土葬,正常情况下墓地都会选择偏僻的地方,墓地离主家绝对是有一段距离的,因此就需要人们抬着棺材过去。
一般来说,抬着棺材至少都要走一两个小时,毕竟棺材可不轻,所以主人家会多找一点抬棺材的人,避免抬棺之人体力不支。
其实正常人都受不了,所以半路就需要换人,或者是将棺材停下来休息一会,在出殡的路上,有这样一个规矩,那就是无论发生什么,棺材都不能落地,哪怕是累到不行也不能落地,可以换人或者是先将棺材放在板凳上,绝对不能直接放在地上。
在选抬棺材的人上也有很大的学问,并不是体力好就可以抬,命硬是最基本的条件,这里面的说法那可就多了去了,主家对抬棺之人也非常的好,就是怕路上出岔子。
那么为什么在出殡的路上棺材不能落地呢?有两种说法,首先第一种说法便是“慈棺落地为不舍,凶棺落地为不甘”。
按照这种说法来看,无论哪种情况都不好,毕竟古人早就有阴阳有别的说法,不舍的话对逝者不好,对其他人也不好,如果是寿终正寝之人出殡,棺材不小心落地。
解决的办法就是子女在棺材落地的地方抓一把土,然后把土放在棺材上,将长辈的灵魂请回来,让他安安心心的走。
如果是横死或者其他方式死去而不甘之人,那就更麻烦了,可能还要请专门的师傅来看,并不能草率的就下葬,一定得把死者的怨气消了才可以。
第二种说法便是如果棺材落地了,那么不论棺材在哪都要把死者埋在那里,在古代丧葬文化中,这就代表着死者的意愿,他想埋在这里。
如果继续把棺材抬起来走的话,那就会受到相应的惩罚,死者也会心有不甘,棺材不小心落地的地方是哪那可就不一定了,有可能是马路中央,甚至可能就是家门口。
因此久而久之就有了棺材入土之前不能落地的说法,一定要将棺材抬到墓穴才可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棺材在出殡的路上落地都是不行的。
古人是非常讲究这些的,并且对此深信不疑,所以出殡的过程中,棺材不能落地这是一个规矩,并且一直延续了几千年。
主人家重视,抬棺之人也非常重视,历史上嘉庆皇帝突然暴毙,需要立即将其尸首运去皇陵,所以抬棺之人都用了上万人。
有人要说了,这上万人都是干嘛的?抬个棺材哪怕是皇帝应该也用不了上万人吧,因为当时正值夏日天气炎热,尸首放不住,只能日夜兼程将尸体送回去。
各个地方都派出抬棺人守在路口,每到一个地方便会替换抬棺人,一路上人换棺材不停,一方面是在赶时间,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的棺材不能落地,所以用了上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