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宏启:以整体改革促高质量发展

国家督学、北京开放大学校长、中国教育学会

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 褚宏启

整体改革只是一个手段,目的是为了促进高质量发展,整体改革与高质量发展是因和果的关系。高质量发展,最终体现为学生的高质量发展。改革必须有方向,有目标,目标就是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在目标层面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而整体改革主要围绕“怎么培养人”展开。教育问题最终还是要回到这两个最朴素的问题。
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的会员主要构成是中小学校长,校长是引领学校走向教育现代化、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高质量发展主要是目标层面,整体改革主要包括四个层面: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包括学习方式)、评价方式(包括考试方式)、教师队伍。为什么没提“管理”?因为管理内含上述几个方面之中。
高质量发展——教育目标的现代化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出,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要求,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什么要求全面发展?因为过去的教育太片面了,只是追求分数,而人的发展有多个维度如身体、非智力因素、能力等,人们往往更多关注的是考的知识,所以是片面的。
但是,不提全面发展是不对的,只提全面发展也是不够的。中国古代、古希腊都提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永远正确。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需要再追问一个问题:全面发展的重点是什么?或者说,我们要进一步追问:德育的重点是什么?智育的重点是什么?五育并举不能摊大饼,必须根据21世纪的时代要求,找到各育的重点目标。
21世纪的今天,21世纪的中国,需要重点发展学生的什么素养?21世纪是全球化、信息化、知识经济的时代。1996年,经合组织发布了一份名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首次使用了“知识经济”这个概念。知识经济是相对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而言的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在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构成中,知识创造的价值将占更大的比重。知识经济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正在步入一个以知识资源为主要依托的时代。知识经济的来临进一步强化了科学技术、科技创新对于经济发展的极端重要性。知识经济是指创新经济,现在中美竞争,主要是创新的竞争。我们的教育,主要不是在培养会创新的人,而是在培养会考试的人,特别是某些中学。只要记得多、记得准、回忆得快,就可以考高分。中国的教育是以记忆为核心的,但记忆能力没有国际竞争力,因为记的是过去已经存在的旧知识,我们需要的是创造新知识。
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不能仅仅培养孩子的应试技能和机械记忆能力,要培养21世纪的关键能力即核心素养。因此,片面发展是不对的,只提全面发展也是不够的,教育目标要有新的重点,核心素养就是重点素养,就是关键素养。
核心素养不是中国人先提出来的,是外国人先提出来的,他们把核心素养称为“21世纪技能”,是指能够应对21世纪挑战的素养。国内一个研究团队梳理了全球29个核心素养框架中的素养条目,得到9项超越特定领域的通用素养:(1)高阶认知: 批判性思维、创造性与问题解决、学会学习与终身学习。(2)个人成长: 自我认识与自我调控、人生规划与幸福生活。(3)社会性发展: 沟通与合作、领导力、跨文化与国际理解、公民责任与社会参与。
下面简单讲讲到底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21世纪素养,应对21世纪挑战的,是针对所有人的,并不只是针对学生的,所以被称作“国民核心素养”。既然国民都应该具备就是共同核心素养,不是隔行如隔山的职业素养。既然是核心素养,必须是关键少数素养,不是全面、综合素养。核心素养指的不是基础素养,是高级素养,能应对21世纪挑战的素养。什么是基础素养?基本的读写算,开车遵守交通规则,听报告不大声喧哗。这些即使14亿人都具备,仍然不能应对与美国的竞争。所以大家注意,我们需要加强高级素养的培育。现在大家有个误解,有的人认为越是重要的越是核心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还要特别强调,核心素养指的是行为素养,不是纸上功夫,是做事的能力,是知识、技能、态度的统整和超越。三者中,我们最关注知识的习得,对于动手的技能和向上的态度培养不足。现在很多孩子很佛系,出现了一个新词叫“躺平”,说的都是态度方面的问题。
我们综合了世界上几十个国家核心素养的框架,也结合我们国家核心素养的框架,提出了六条核心素养: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公民素养、合作与交流能力、自我发展素养、信息素养,这几种素养背后集中体现了创新精神、科学理性精神、民主法治精神、尊重别人的精神、独立自主的精神,这些精神是现代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人的现代化的集中体现,是国民性改造的主要内容。以上六点内容,我们可以聚焦为创新能力与合作能力。我们总是说一个人既需要有智商又需要有情商,创新对应智商,聪明,智商高;合作对应情商,大家都愿意和你一块玩,在你和一起如沐春风,情商高,我把这两个称作“超级素养”,通俗称之为“聪明的脑和温暖的心”。我们教育的目标,如果让孩子越来越聪明,越来越温暖,我觉得目标就达到了。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制定覆盖全学段、体现世界先进水平、符合不同层次和类型教育特点的教育质量标准,明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在文件中多次的强调:合作能力、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创新创业能力。在国际上,我们参与国际竞争必须具备创新能力,“一带一路”建设以及全球化时代国际合作必须具备合作能力。国内,我们要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也需要这两种能力,要富强肯定要创新,要建成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必须合作,甚至我认为要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其核心是要求具备合作能力,一个半夜里偷偷起来排放污水的人是缺乏合作能力的人、是对于特任的健康与生命漠不关心的人。
我们再重点看看创新能力的问题。人的认知能力清单中,记忆排在最下面,创新排在最上面。而现在的教育在记忆方面下了太多功夫。
下面三个是初级认知,上面三个是高级认知,我们现在太多精力是放在下面三个。
上面讲的主要是目标,目标一定要有重点,重点是什么?是核心素养,再聚焦一下,通俗讲就是:聪明的脑,温暖的心。
整体改革的四个方面
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是培养目标的现代化。整体改革包括以下四个方面,都是为培养目标的现代化服务的。
1.课程内容的改革——课程现代化
首先是课程内容要改革。“课程”的英文词来源于拉丁语,原意为“跑道”。跑向哪里?跑向正确的目标。不能让学生空跑、瞎跑,不能跑偏了,更不能跑反了。课程是用来落实培养目标的,课程是培养目标的细化与延伸。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内容存在三个突出问题:一是课程建设中,内容繁难偏旧、空疏无用,课程杂多,但是与21世纪的时代要求不相吻合,与核心素养不能精准对接,一些课程内容空耗师生时间。二是课程实施中,小学往往容易“泛化”,中学容易“窄化”。中学课程实施中,往往为考而教为考而学,考什么就教什么就学什么,不能开齐开足课程,课程内容被人为窄化。三是课程实施中,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不能较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基础教育课程内容的现代化,需要根据21世纪的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根据21世纪人的发展的素质要求,尤其是根据升级后的教育目标要求,优化课程内容结构,提高课程内容与培养目标的契合度,使课程重点与目标重点相匹配,解决课程内容繁杂但是重点不突出、与核心素养关联不密切的问题。学生学习时间有限,课程内容不能过多,要突出重点。课程内容是学生的精神食粮,要优化课程内容结构,做到“好吃有营养”,而且做到“营养配餐”。有营养是指课程内容是“干货”而不是“水货”,利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好吃是指“味道好”,编排方式文字表达应该符合学生心理特点,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后者也是现代精神中的人道精神在课程教材建设中的具体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还包括课程内容的多样化与个性化。让学生选择,以满足兴趣爱好,促进个性发展。广义的课程包括学校提供的一切教育活动,包括正式课程、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社团活动等,这些教育活动应该是多样化的。
2.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学方式现代化
第二,是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学 = 教(教学方式) 学(学习方式)。
当前学生课业负担很重,加班加点。结果是什么呢?高分低能,高分低能是结果,没有国际竞争力,但整个过程很卖力,很累,负担很重。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们的教育教学方式停留在“前现代”。
大家看这张漫画,圆形的代表先进的教学方式,方形的代表传统的教学方式,一位老师说:“你们的太陈旧了,换个先进的吧”,另外两个老师说:“我们的题还没做完”。所以需要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启发式、探究式和什么能力相匹配?创新能力。讨论式、参与式与合作能力相匹配。
有很多人说要让学生多学,老师要少教,要以学定教,都有一定的道理,甚至有的学校规定老师上课40分钟只能讲10分钟,剩下的全给孩子,美其名曰“把课堂还给孩子”。我认为这种观点可能是极其有害的,因为学生不懂事,老师是一个成年人,他要用更多的功夫花在教学设计上,让孩子真正学会学习。因此,不能让课堂放任自流。
3.评价方式的改革——教学评价的现代化
大家都知道教和学的方式该改了,但是改不动,为什么?因为指挥棒没有变,指挥棒就是评价(包括考试),评价涉及到两个,一个是学生的评价,一个是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评价,什么是好学生?旧标准:成绩好、听话。新标准还要加上能创新、善合作,只有如此,才能够迎接21世纪的挑战。
大家看上图,为了保护公平每个人都爬上那颗树。谁最高兴,猴子。猴子是学霸,其他都是学渣。大家知道,猴子学上十年,也学不会大象的某些本领,所以不是大象错了,是评价与考试的标准错了。因此,评价与考试的方式必须改革,不能过于单一。
我们要重视考试,重视分数,但是更要超越考试,超越分数,。《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提到,要建立健全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扭转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功利化倾向。
教师队伍的建设,我主要讲两支队伍,一支是教师队伍,一支是学校管理人员队伍,都很重要。主要是三个维度,专业化的三个维度,知识、能力和态度。第一个是要有知识,就需要读书 学习 实践 研究;第二个是要有能力,能干事;第三个是要有动力,想干事。
(1)有知识。
读书方面,我建议读心理学的书籍,了解人,了解教育对象,例如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读教育理论,了解教育,例如课程论以及教学论。读传记小说,获取动力,例如《拿破仑传》。
(2)有能力——能做事。
第一,达到教师专业标准——专业能力。教师专业标准包括知识、能力和态度。专业能力方面,主要是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教育教学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第二,具备21世纪核心素养。特别是聪明的脑,温暖的心。欧盟的《变革世界中的核心素养》报告明确提到,核心素养哪个学段需要培育?从幼儿园到成年人,都需要具备核心素养,教师也需要具备。
(3)有动力——想做事。
对于有些人,其行为有两种动力,一个是不得不做,不做会被惩罚,有约束,受威胁;还有一个是有好处,奖励的、激励的、利诱的。这两种方式,在管理上很有用,但是有局限。实际上人的行为动力还有内在的东西,什么是内在的东西?比如说兴趣爱好、责任感,还有爱和志向,如果这些不被激发出来就很难真正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学校管理因此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强制型(威胁),第二种是交换型(利诱),第三种是感召型或变革型。三种都有作用,但是第三种最好。
推进整体改革需要关注的三个问题
· 以下三个问题涉及“整体”与“改革” 的问题:学校发展规划问题,学校特色建设问题,学校管理创新问题。
 1.学校规划问题
(1)要明确规划(计划)的意义。规划提出了管理者与非管理者的共同愿景(前瞻性),有助于明确总体发展方向以及未来几年的工作重点(战略性),提升教职工的整体思维(全局性),迫使管理者具有前瞻性来降低不确定性,设定目标、标准以用于过程控制及结果评价、反馈,促进全校教职工的主动发展。
规划中,最重要的是目标明确。校长要发挥目标引领能力,最重要的目标引领就是明确培养什么人,而且明确重点培养什么素质,校长一定要清清楚楚。
其次,要确定战略重点(主要任务)。别人问股神巴菲特,如何成为像他一样的人。他说你可以写出25个目标,再把最重要的5个圈出来,把精力集中在这5个目标上,再也不要想剩下的20个目标,那些都是人生道路上的陷阱。他说的是有道理的。如果把5个最重要的事做完了,起到的效果能达到80%;如果不做重要的事,只是把剩下的80%的事都做了,也只能产生20%的效果。校长一定要抓大事,整体改革一定要抓住重点,不是面面俱到。
2.学校特色问题
特色指的是什么?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每个学校都有某某教育,某某文化,满天飞,到处标识我和别人都不一样。过于追求一校一品,导致有的学校片面发展,以偏概全,用一个特色试图拉动学校的整体发展,小马拉大车,非常难。我认为办学校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与别的学校不一样,办学校最重要的目的是服务好在校学生,让他们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
对特色建设不要用力过猛,不要入戏太深。
3.管理创新问题
创新能力、创新性、创造力、创造性的英文词都是一个 Creativity,统称为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高级行为能力,是人类心理机能的高级表现。创新能力可以理解为特定主体为达成任务目标而提出的新颖且实用的理念、想法、程序或者事物。创新有两个基本特征,即结果的新颖性(novelty)和有用性(usefulness)。我们要警惕教育中的“伪创新”,有些所谓的创新只是新瓶装旧酒,不符合新颖性的要求,根本不是创新;有些所谓的“创新”劳民伤财,不具有用性,反而具有社会危害性,也不是创新。—— “不新”或者“无用”(有害)。
要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推进整体改革。而推进整体改革,不仅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气。我们要坚定不移、百折不挠地推进中小学整体改革,促进中小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作者褚宏启系国家督学、北京开放大学校长、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本文是作者于2021年6月18日在北京一零一中学主办的“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第六届理事会换届会议暨2021年学术年会”的主旨报告,会议主题:深化中小学整体改革,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文中内容是根据会议现场录音整理,因为篇幅所限,此处做了大量删减,经本人审核。

(0)

相关推荐